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板块构造说
一种关于全球构造的理论。是在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全球整体的观点研究地球科学。认为岩石圈被地震带分割成若干大小不同的岩石板块,且位于下部塑性软流圈之上,并发生大规模的水平转动;板块的汇聚和离散,引起地震、火山和构造运动等。将全球分为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板块等六大板块。
《漢語大詞典》:杯水主义
产生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初期的一种性道德理论。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满足性的需求就像喝一杯水那样平常。列宁对此曾作出尖锐批判,认为在性生活方面,不仅应当考虑生理上的要求,还要考虑文化特征以及由两性关系而引起的社会责任。
《漢語大詞典》:党的建设
简称“党建”。政党为加强自身建设而进行的理论与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关于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民主集中制。目的是把党建设成纪律严明、公正廉洁、能领导全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坚强核心。
《漢語大詞典》:地图学
又称“制图学”、“地图制图学”。研究地图及其制作理论、工艺和应用的科学。包括地图编制、地图投影、地图整饰、地图制印以及遥感制图和计算机地图制图等。
《漢語大詞典》: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征、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的支配。产生于18世纪,20世纪以后受到批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孟德斯鸠、英国的巴克尔、德国的拉采尔、美国的森普尔。
《漢語大詞典》:道德意识
人们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理论体系的总称。可区分为个体道德意识和群体道德意识。两者的统一,即表现为人们共同承认和遵守的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道德意识受一定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利益的制约。
《漢語大詞典》:大统一理论
试图把强作用、弱作用与电磁作用统一起来的理论。要点是:各种作用的强度与能量有关,能量增大时,强作用减弱、弱作用增强,能量达到1025电子伏时,这三种作用就统一成一种作用(规范作用)。预言质子也会衰变,其寿命约1032年左右。
《漢語大詞典》:邓小平理论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它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漢語大詞典》:电子论
用物质是由带电粒子构成的假设来解释各种物理现象的理论。经典电子论是1895年由洛伦兹提出的,它把电磁波与物质相互作用归结为电磁波与物质中电子的相互作用。金属电子论是1898年由德国物理学家黎开和德鲁台提出的,它认为金属导电和导热现象是因为金属中有自由电子的缘故。
《漢語大詞典》:电工学
研究电能应用的基础理论学科。电机、电器以及电在产业部门和生活上的应用原理都是电工学研究的对象。
《國語辭典》:篡改  拼音:cuàn gǎi
任意做不实的更改。如:「日本为掩饰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行,竟不惜篡改历史!」
《漢語大詞典》:逆反心理
讨厌某种宣传、理论、规定而产生的一种违抗心理。 晓剑 《本市市长无房住》:“我可不是你们说的什么逆反心理,上面说好,我就骂大街。”《光明日报》1985.5.22:“他们更加把学习当苦差使,视成才为畏途,因而产生厌恶学习的逆反心理,个别的甚至破罐子破摔。”
《漢語大詞典》:内摹仿说
西方美学理论之一。德国谷鲁司提出。认为审美活动与摹仿活动相联系,但审美的摹仿不外现于筋肉动作,而是在内心摹仿外界事物。如一个人在看跑马时,能心领神会地摹仿马的跑动,享受这种内摹仿所产生的快感,这就是最纯粹的美感欣赏。该理论从一个侧面补充了移情说,成为移情说的组成部分。
《國語辭典》:嫖经(嫖經)  拼音:piáo jīng
有关嫖娼的言论。明。无名氏《霞笺记》第八出:「(老旦)咳!公子,你虽读书,不曾看嫖经。(净)嫖经上怎么?(老旦)打情骂趣。」
《國語辭典》:十二因缘(十二因緣)  拼音:shí èr yīn yuán
佛教用语。佛教基本理论之一。指构成一切痛苦轮回的十二项要件。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无明是指对佛法的无知;行是指有意志的行为;识是指死后,由于过去的行为,导致投生的心识;名色是指处在母胎中的身、心(识除外);六处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身体感官和认识对象;触是指感官对现象的接触;受是指接触后产生的感受;爱是指感官接触后生起的欲望;取是指执著;有是指导致轮回的行为。十二缘起之间的关系像环链相扣。老死和一切苦缘于生;生缘于有;有缘于取;取缘于爱;爱缘于受;受缘于触;触缘于六处;六处缘于名色;名色缘于识;识缘于行;行缘于无明。后者决定前者的存在,因此去除无明就没有行,没有行就没有识的投胎,以至生和老死的一切烦恼也灭除。也称为「十二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