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04,分2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牵系
牵车
牵肠
牵动
牵黄
牵掣
牵缆
牵课
牵袂
牵离
牵俗
挂牵
牵绊
挽牵
牵裳
《漢語大詞典》:牵系(牽繫)
牵连,牵涉。 张篁溪 《苏报案实录》:“而 炳麟 答称:‘《革命军》为 邹容 所著,渠实序之。事相牵係,不比不行。’”
牵挂;牵连。 宋 柳永 《慢卷紬》词:“又争似从前,淡淡相看,免凭牵繫。”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前日应举之时,已曾经过一番离别,恰是心里指望好日,虽然牵繫,不甚伤情。”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后记》:“大约主要就由于这一部分牵系着朋友们的忆念吧,有不少朋友希望这书重新改版问世。” 巴金 《随想录·关于丽尼同志》:“那个时候我才懂得它是多么美丽,多么牵系着我的心。”
《漢語大詞典》:牵车(牽車)
(1).即羊车。古代的一种以羊驾御的车。南齐书·舆服志:“漆画牵车,御及皇太子所乘,即古之羊车也……今不驾羊,犹呼牵此车者为羊车云。”魏书·吐谷浑传:“遣使通 刘义隆 求援…… 义隆 赐以牵车。”南史·王华传:“ 华 出入乘牵车,从者不过两三人以矫之。”
(2).水车。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教养·修水利》:“若夫山垄之田,于下流筑大坝,寸寸而壅之,引以牵车,使不伤于大旱。”
《漢語大詞典》:牵肠(牽腸)
挂念。 元 关汉卿 《谢天香》第二折:“想着俺用时不当,不作周方,兀的唤甚么牵肠?” 明 叶宪祖 《鸾鎞记·仗侠》:“苍天鉴知,前途望护持。从此牵肠,从此牵肠,试问重逢甚时。” 清 周亮工 《寿青溪三老序》:“种种牵肠,难举似老天,毕竟重论诗,百鍊千磨。”
分類:挂念
《國語辭典》:牵动(牽動)  拼音:qiān dòng
因有连带关系,一处动则其他地方也跟著动。如:「牵动大局」。《三国演义》第六七回:「今我若分江夏,长沙,桂阳三郡还吴,遣舌辩之士,陈说利害,令吴起兵袭合淝,牵动其势,操必勒兵南向矣。」
《漢語大詞典》:牵黄(牽黄)
见“ 牵黄犬 ”。
《漢語大詞典》:牵黄犬(牽黄犬)
史记·李斯列传:“ 斯 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復牵黄犬俱出 上蔡 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后以“牵黄犬”、“牵犬东门”喻过着悠闲自得的日子。晋书·良吏传·鲁芝:“及 宣帝 起兵诛 爽 , 芝 率餘众犯门斩关,驰出赴 爽 ,劝 爽 曰:‘公居 伊 周 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復可得乎!’” 宋 陆游 《短歌行》:“君不见猎徒父子牵黄犬,岁岁秋风 上蔡 门。” 清 尤侗 《放歌》之三:“一朝束缚 咸阳 市,牵犬东门岂可得?”亦省作“ 牵黄 ”。 清 钱谦益 《九日宴集含暉阁醉歌》:“试问中书传仰药,何似 上蔡 行牵黄?”
《國語辭典》:牵掣(牽掣)  拼音:qiān chè
1.牵拉。《孔子家语。卷七。五刑解》:「大夫之罪,其在五刑之域者,闻而谴发,则白冠釐缨,盘水加剑,造乎阙而自请罪,君不使有司执缚牵掣而加之也。」
2.牵缠受制,行动不能自由。《三国志。卷四。魏书。三少帝纪。高贵乡公髦纪》:「或没命战场,冤魂不反;或牵掣虏手,流离异域。」也作「牵制」。
《漢語大詞典》:牵缆(牽纜)
拉纤。 元 虞集 《送张兵部巡视运河》诗:“桃花吹雨春牵缆,江水平堤夜唱筹。” 清 闵鼎 《避兵陈庄》诗:“牵缆復撑篙,船从草上过。”
分類:拉纤
《漢語大詞典》:牵课(牽課)
犹勉强;强作。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养气:“三代、 春秋 ,虽沿世弥縟,并适分胸臆,非牵课才外也。” 唐 韩渥 《奉和孙舍人荆南重围中寄诸朝士二篇》序:“时 李常侍 洵 …… 李郎中 冉 ,皆有继和,余久有是债,今至 湖南 ,方暇牵课。” 宋 欧阳修 《与程文简公书》:“所要碑文,今已牵课,衰病无悰,言无伦理,不足以扬先烈,愧汗而已。”
分類:勉强强作
《韵府拾遗 霁韵》:牵袂(牵袂)
岳珂诗抚膺皆壮士牵袂有啼婴
《漢語大詞典》:牵离(牽離)
(1).蚕茧的别名。释名·释綵帛:“茧曰幕也,贫者著衣可以幕络絮也。或谓之牵离,煮熟烂,牵引使离散如緜然也。”
(2).犹支离。《楚辞·离骚》“留 有虞 之二 姚 ” 清 朱骏声 补注:“ 王 注 洛神 、 简狄 皆喻贤人,独此二 姚 又以喻君,究嫌牵离。”
《漢語大詞典》:牵俗(牽俗)
拘泥于习俗。 宋 洪迈 容斋随笔·鬼宿渡河:“ 杜 诗云:‘ 牛 女 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唐 人七夕诗皆有此説,此自是牵俗遣词之过。”
分類:拘泥习俗
《國語辭典》:挂牵(掛牽)  拼音:guà qiān
牵挂、悬念。如:「你不必太过挂牵,他会平安抵达日本的。」
《國語辭典》:牵绊(牽絆)  拼音:qiān bàn
惦念、羁绊。如:「她总认为自己多病的身体是丈夫事业发展的牵绊。」《警世通言。卷二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此去蒲州千里之遥,路上盗贼生发,独马单身,尚且难走,况有小娘子牵绊?」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四出:「若不离了尘埃,怎能免牵绊。」
《漢語大詞典》:挽牵(挽牽)
牵引;拉纤。新唐书·逆臣传上·安禄山:“晚益肥,腹缓及膝,奋两肩若挽牵者乃能行。” 明 沈德符 野获编·河漕·海运:“诚以风柔之时,出并海之道,汛期不爽,占候不失,即千艘万櫓,保无他患,可以接济京储,羽翼漕河,省换牵之力,免守帮之苦。”
分類:牵引拉纤
《國語辭典》:牵裳(牽裳)  拼音:qiān cháng
牵拉衣裳。三国时,魏文帝要将冀州的十万户百姓迁徙到河南,魏国侍中辛毗反对,拉住魏文帝的衣裳奏谏。见《三国志。卷二五。魏书。辛毗传》。后用以指直言极谏。明。王世贞《鸣凤记》第一四出:「怪当朝无肯攀庭槛,又谁个敢牵裳。」
《漢語大詞典》:牵裾(牽裾)
(1).牵拉着衣襟。 南朝 梁元帝 《看摘蔷薇》诗:“横枝斜綰袖,嫩叶下牵裾。”
(2). 三国 魏文帝 曹丕 要从 冀州 迁十万户到 河南 去,群臣上谏,不听。 辛毗 再去谏, 曹丕 不答而入内, 辛毗 拉住他的衣裾。后来终于减去五万户。见三国志·魏志·辛毗传。后以“牵裾”、“牵衣”、“牵裳”指直言极谏。北齐书·孙腾传:“ 孙腾 牵裾之诚,有足称美。” 唐 杜甫 《建都十二韵》:“牵裾恨不死,漏网辱殊恩。” 明 无名氏 《鸣凤记·灯前修本》:“怪当朝无肯折庭槛,又谁箇敢牵裳?” 清 黄鷟来 《杂兴》诗之十三:“已悲事与牵衣别,敢谢人嘲折槛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