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408,分94页显示  上一页  32  33  34  35  36  38  39  40  4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菜牛
骣牛
黄牛滩
黄牛妪
犎牛
玳瑁牛
仇牛
犓牛
捶牛
斗殷牛
奠牛
抵牛
每牛
黎牛
留牛
《國語辭典》:菜牛  拼音:cài niú
专门饲养来供食用的牛。相对于耕牛而言。《文明小史》第一八回:「内地的牛,都是耕牛,为他替人出过力,再杀他吃他,自然有点不忍。至于上海外国人,专门把他养肥了,宰了吃,所以又叫做菜牛,吃了是不作孽的。」也称为「肉牛」。
《漢語大詞典》:骣牛(驏牛)
没有鞍具的牛。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妇女·命妇以妒受杖:“ 元太宗 时,命妇人有妒者,乘以驏牛徇部中。” 明 杨慎 《艺林伐山·妒妇乘驏牛》:“ 元 制:妇人妬者,乘驏牛,徇部中。”
《漢語大詞典》:黄牛滩(黄牛灘)
长江 中的滩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 江水 又东逕 黄牛山 ,下有滩,名 黄牛滩 。”《瞭望》1991年第52期:“在 长江 西陵峡 中段,有一处礁岩横生的 黄牛滩 ,滩边有座享祀千年的古庙,这就是历代文人多有歌咏的 黄牛庙 。”
分類:长江
《漢語大詞典》:黄牛妪(黄牛嫗)
指 汉宣帝 外祖母 王媪 。汉书·外戚传上·史皇孙王夫人:“﹝ 宣帝 ﹞求得外祖母 王媪 ,媪男 无故 , 无故 弟 武 皆随使者诣闕。时乘黄牛车,故百姓谓之 黄牛嫗 。”
《漢語大詞典》:犎牛
一种领肉隆起的野牛。亦名封牛、峰牛。尔雅·释畜“犦牛” 晋 郭璞 注:“即犎牛也。领上肉犦胅起,高二尺许,状如槖驼,肉鞍一边,健行者日三百餘里。今 交州 合浦 徐闻县 出此牛。”晋书·张骏传:“西域诸国献汗血马、火浣布、犎牛、孔雀、巨象及诸珍异二百餘品。”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十四:“汉书·西域传有犎牛。 邓展 曰:‘脊上有肉鞍如橐驼。’” 清 龚自珍 《论京北可居状》:“如夹山而居山之坳,纵可四百丈,横四之一,可以牧牛、羊、犎牛。”一说即单峰驼。
分類:隆起野牛
《漢語大詞典》:玳瑁牛
毛呈玳瑁色的牛。 南朝 梁 吴均 《赠周散骑兴嗣》诗:“朱轮玳瑁牛,紫鞚连钱马。”
分類:玳瑁
《漢語大詞典》:仇牛
古代少数民族名。汉书·王莽传中:“自 越巂 遂久 仇牛 同亭 邪豆 之属反畔以来积且十年,郡县距击不已。” 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 遂久 ,县也。 仇牛 等 越巂 旁夷。”
分類:少数民族
《漢語大詞典》:犓牛
小牛。 汉 枚乘 《七发》:“犓牛之腴,菜以笋蒲;肥狗之和,冒以山肤。” 胡绍煐 注:“牛之少者谓之犓,犹鸟之少者谓之雏。”《淮南子·诠言训》:“心有忧者,筐牀袵席,弗能安也;菰饭犓牛,弗能甘也。”
分類:小牛
《漢語大詞典》:捶牛(搥牛)
击杀牛。 明 高启 《唐昭宗赐钱武肃王铁券歌》:“归来父老拜旌旗,釃酒搥牛宴乡里。”
《漢語大詞典》:斗殷牛(鬥殷牛)
亦作“鬭殷牛”。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纰漏:“ 殷仲堪 父病虚悸,闻牀下蚁动,谓是牛鬭。”后遂以“鬭殷牛”比喻因病虚而心神恍愡。 前蜀 韦庄 《贼中与萧韦二秀才同卧重疾二君寻愈余独加焉恍惚之中因有题》诗:“胸中疑 晋 竖,耳下鬭 殷 牛。纵有 秦 医在,怀乡亦泪流。”参见“ 牛鬭 ”。
分類:心神
《漢語大詞典》:牛斗
指牛宿和斗宿。传说 吴 灭 晋 兴之际,牛斗间常有紫气。 雷焕 告诉尚书 张华 ,说是宝剑之气上冲于天,在 豫东 丰城 。 张华 派 雷 为 丰城 令,得两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两人各持其一。 张华 被诛后,失所持剑。后 雷焕 子持剑过 延平津 ,剑入水,但见两龙各长数丈,光采照人。见晋书·张华传。后常用以为典。 北周 庾信 《思旧铭》:“剑没 丰城 ,气存牛斗。” 唐 杜甫 《所思》诗:“徒劳望牛斗,无计斸龙泉。” 元 萨都剌 《过延平津》诗:“神光射霄汉,牛斗为不明。” 何其芳 《忆昔》诗:“光芒万丈射牛斗,要把人间重铸成。”
《漢語大詞典》:牛斗(牛鬭)
1.谓牛相斗。 北周 庾信 《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月峡猿啼,江神牛鬭。” 元 张雨 《春耕》诗:“壶浆稚子看牛鬭,却过田头午餉时。”
2.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纰漏:“ 殷仲堪 父病虚悸,闻牀下蚁动,谓是牛鬭。” 刘孝标 注引 檀道鸾 《续晋阳秋》:“ 仲堪 父曾有失心病。”后用“牛鬭”指病虚、心神恍惚。 五代 李瀚 《蒙求》诗:“ 广 客蛇影, 殷 师牛鬭。”
《韵府拾遗 尤韵》:奠牛
周礼牛人丧事共其奠牛
《漢語大詞典》:抵牛(觝牛)
触人的牛。 明 刘基 《拟连珠》之三十七:“盖闻百廛之市,不畜噬犬;八家之井,不畜觝牛。”
《漢語大詞典》:每牛
小牛。逸周书·王会:“ 数楚 每牛。每牛者,牛之小者也。”
分類:小牛
《漢語大詞典》:黎牛
星宿名。即牛宿。二十八宿之一。 宋 赵汝适 诸蕃志·海南:“ 黎 , 海南 四郡岛上蛮也。岛有 黎母山 ,因祥光夜见,旁照四郡,按晋书分野属婺女分,谓黎牛婺女星降现,故名曰黎婺,音讹为黎母。”
《漢語大詞典》:留牛
兽名。即牦牛。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三百里 柢山 ,多水,无草木。有鱼焉……其音如留牛。” 郭璞 注:“庄子曰‘执犁之狗’谓此牛也。”今本庄子·天地作“执留之狗成思” 曹础基 注:“留,留牛,又称斄牛。”参见“ 牦牛 ”。
《漢語大詞典》:牦牛(犛牛,氂牛)
反刍家畜。亦有野生者。毛多黑褐色或黑白花斑,尾毛蓬生似帚,下腹、肩、股、胁等部密生长毛。耐寒,腿短,在崇山峻岭间善驮运。毛可制披衣、帐篷和绳索,绒可制毡。原产 亚洲 中部山地。是我国 青藏高原 地区主要的力畜。古人取其尾毛以为旌旄,后又以为帽缨。 明 郭登 《甘州即事》诗:“牦牛互市番氓出, 宛 马临关 汉 使回。”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二·牦牛:“牦牛出 甘肃 临洮 ,及西南徼外,野牛也。人多畜养之。状如水牛,体长多力,能载重,迅行如飞,性至粗梗。髀膝尾背胡下皆有黑毛,长尺许。其尾最长,大如斗。亦自爱护,草木钩之则止而不动。古人取为旌旄,今人以为缨帽……山海经云:‘ 潘侯之山 有旄牛,状如牛而四足节生毛。’即此也。” 郭小川 《春歌》之一:“ 西藏 的牦牛, 内蒙 的骆驼,早像春风一般巡视过高原和沙漠。”
犛牛:野牛。形状毛尾全同牦牛,但比牦牛大。一说即牦牛。山海经·中山经:“东北百里,曰 荆山 ……其中多犛牛。” 郭璞 注:“旄牛属也,黑色,出西南徼外也。”新唐书·吐蕃传上:“其宴大宾客,必驱犛牛使客自射,乃敢馈。”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二·犛牛:“犛牛出西南徼外,居深山中野牛也,状及毛尾俱同牦牛。牦小而犛大,有重千斤者…… 唐 宋 西徼诸州贡之。”参见“ 牦牛 ”。
氂牛:即牦牛。体矮身健,毛长,色多黑、深褐或黑白花斑。耐寒,耐粗饲。尾毛蓬生,可作旌旄。汉书·郊祀志上:“ 泰一 所用,如 雍 一畤物,而加醴枣脯之属,杀一氂牛以为俎豆牢具。” 颜师古 注:“西南夷长尾髦之牛也。” 唐 杜甫 《锦树行》:“青草萋萋尽枯死,天马跛足随氂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