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熨斗焦
砚石纹理名。因石纹如熨斗焦物状而得名。 宋 王明清 《挥麈馀话》卷二:“ 陈公 密縝 未达时,尝知 端州 ,闻部内有富民蓄一研奇甚,至破其家得之。研面世所谓熨斗焦者成一黑龙奋迅之状,可畏二鸜鵒眼以为目,每遇阴晦则云雾輒兴。”参阅 清 余怀 《砚林》
《骈字类编》:五焦
旧唐书舆服志属车玉辂右载阘戟长四尺广三尺蔽文旂首金龙头衔结绶及铃绥驾苍龙金㚇方釳捶翟尾五焦镂钖鞶缨十有二就
《漢語大詞典》:乌焦巴弓(烏焦巴弓)
形容物体被烧得又焦又黑。 孙锦标 《通俗常言疏证·水火》:“《百家姓》:‘乌焦巴弓。’此四姓也。今俗以物烧焦者,谓之‘乌焦巴弓’。《幽闺记》剧:浄云:‘我拿了一张草荐,把病人放拉当中,两头点起火来一烧,竟烧了《百家姓》上一句书出来。’末云:‘那一句呢?’浄云:‘烧得他乌焦巴弓。’”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五回:“ 良弼 正要进门,猛听得一声怪响,不禁却顾,可巧弹落脚旁,把左足轰得乌焦巴弓。”
分類:容物东藩
《漢語大詞典》:头焦额烂(頭焦額爛)
形容十分狼狈窘迫。《尺牍新抄》卷七:“非苦非甜,入之头焦额烂,脱之无奈丝牵。” 赵朴初 《滴水集·刮地风·咏风暴》:“火山随处是,绞索自家拴。岂止是头焦额烂!”参见“ 焦头烂额 ”。
分類:狼狈窘迫
《國語辭典》:焦头烂额(焦頭爛額)  拼音:jiāo tóu làn é
比喻做事困苦疲劳的样子。参见「燋头烂额」条。《大宋宣和遗事。贞集》:「迨其势焰薰灼,则焦头烂额而不可救矣。」《三国演义》第四○回:「到四更时分,人困马乏,军士大半焦头烂额。」
《分类字锦》:先觉焦朽(先觉焦朽)
列子鼻将窒者先觉焦朽注焦朽有节之气亦微而难别也
分类:
《漢語大詞典》:心焦火燎
心里急得像火烧着一样。形容十分焦急。 柯岩 《追赶太阳的人》三:“她摸黑坐着,心焦火燎地等着邻家的闺女从夜校回来帮她收拾。”
《國語辭典》:心焦如焚  拼音:xīn jiāo rú fén
心中焦灼急躁,如著了火一般。《近十年之怪现状》第二○回:「中丞此时心焦如焚,听了薇园的话,便叫人到历城县去,交待打听几名好医生来。」也作「心焦如火」。
《国语辞典》:皮焦肉烂(皮焦肉烂)  拼音:pí jiāo ròu làn
形容皮肉焦烂。《西游记》第四一回:「红孩仰面笑道:『那猴子想是火中不曾烧了他,故此又来。这一来切莫饶他,断然烧个皮焦肉烂才罢!』」
分类:皮肉焦烂
《国语辞典》:面皮焦黄(面皮焦黄)  拼音:miàn pí jiāo huáng
脸上乾枯发黄。《文明小史》第二二回:「幸而抚台不曾受伤,却也吓得面皮焦黄。」
《国语辞典》:分离焦虑(分离焦虑)  拼音:fēn lí jiāo lǜ
婴幼儿或儿童因脱离主要照顾者的照顾范围,而产生不安的现象。
《国语辞典》:苦心焦虑(苦心焦虑)  拼音:kǔ xīn jiāo lǜ
绞尽脑汁,费心苦思。如:「他为这件作品日夜苦心焦虑,付出很大的心血。」
《国语辞典》:火焦火辣  拼音:huǒ jiāo huǒ là
吴语。又热又痛。《品花宝鉴》第四○回:「潘三一人,如何闹得过他们,只得忍气吞声,那后部又火焦火辣的难受,遂欲穿衣。」
分类:吴语
《国语辞典》:近焦摄影(近焦摄影)  拼音:jìn jiāo shè yǐng
使用近焦镜头的拍摄方式。通常用在锁住一定对象时,所作的放大特写。多用于商业摄影或昆虫摄影上。
分类:镜头拍摄
《国语辞典》:焦孟不离(焦孟不离)  拼音:jiāo mèng bù lí
焦,焦赞;孟,孟良。相传焦赞与孟良二人交情很好,几乎天天处在一起。后用焦孟不离比喻感情深厚,形影不离。如:「他俩是焦孟不离,许多重要场合都会一起出现。」
分类:交情
《国语辞典》:焦面大士  拼音:jiāo miàn dà shì
焦面,肤色焦黑的面容。大士,菩萨的通称。焦面大士为民间宗教神明之一,被视为观音菩萨的化身。据说观世音看见孤魂野鬼抢食的场面,化身为面貌凶恶的凶神以主持公道,维护众鬼的秩序。一说焦面大士为一凶神,后为观世音收服,甘为部将。也称为「大世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