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焚香  拼音:fén xiāng
烧香。《北史。卷三五。王慧龙传》:「劭集诸州朝集使,洗手焚香,闭目读之,曲折其声,有如歌咏。」《三国演义》第五回:「绍整衣佩剑,慨然而上,焚香再拜。」
《國語辭典》:自焚  拼音:zì fén
引火焚烧自己。比喻自我毁灭。唐。杜牧 原十六卫:「使外不叛,内不篡,兵不离伍,无自焚之患。」《三国演义》第二八回:「云自别使君,不想公孙瓒不听人言,以致兵败自焚。」
分類:自己燃烧
《漢語大詞典》:救焚
见“ 救焚拯溺 ”。
《國語辭典》:救焚拯溺  拼音:jiù fén zhěng nì
救助陷于困境的人。《周书。卷四五。儒林传。熊安生传》:「齐氏赋役繁兴,竭民财力。朕救焚拯溺,思革其弊。」《隋书。卷四七。柳机传》:「盖救焚拯溺,无暇从容,非朝野之愿,以至于此。」
《國語辭典》:焚烧(焚燒)  拼音:fén shāo
燃烧。《后汉书。卷五四。杨震传》:「关中遭王莽变乱,宫室焚烧,民庶涂炭,百不一在。」《三国演义》第六回:「卓临行,教诸门放火,焚烧居民房屋。」
分類:焚烧烧毁
《骈字类编》:火焚
左传震之离亦离之震为雷为火为嬴败姬车脱其輹火焚其旗不利行师败于宗丘 谷梁传御廪之灾不志此其志何也以为唯未易灾之馀而尝可也志不敬也注用火焚之馀以祭宗庙非人子所以尽其心力不敬之大也天周语王无亦鉴于黎苗之王下及夏商之季上不象 而下不仪地中不和民而方不顺时不共神祗而蔑弃五则是以人夷其宗庙而火焚其彝器子孙为隶下夷于民 齐书豫章王嶷传性汎爱不乐闻人过失左右有投书相告置靴中竟不视取火焚之
又顾欢传火焚水沉西戎之俗全形守礼继善之教
分类:火焚
《漢語大詞典》:焚荡(焚盪)
亦作“ 焚盪 ”。 焚毁;烧光。后汉书·儒林传序:“后 长安 之乱,一时焚荡,莫不泯尽焉。”晋书·褚翜传:“时京邑焚荡,人物凋残, 翜 收集散亡,甚有惠政。”旧五代史·梁书·杨师厚传:“ 师厚 总大军直抵 镇州 城下,焚盪閭舍。”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及 周 师入 郢 ,咸自焚荡。”
分類:焚毁
《國語辭典》:焚书(焚書)  拼音:fén shū
烧燬书籍。《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伏生传》:「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
《國語辭典》:焚书坑儒(焚書坑儒)  拼音:fén shū kēng rú
秦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上言儒生是古非今,反对批评朝政、法令,因此建议除了秦记、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一律烧毁,及谈论诗书或以古非今者皆诛戮。次年,方士、儒生卢生等为始皇求不到仙药,之后,卢生、侯生不满始皇刚愎暴戾而逃亡,始皇大怒,于咸阳坑杀四百六十馀名儒生。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國語辭典》:焚修  拼音:fén xiū
焚香修道。唐。司空图 携仙箓诗九首之五:「若道阴功能济活,且将方寸自焚修。」
分類:焚香修行
《漢語大詞典》:焚膏
谓夜间继续工作或学习。 明 朱鼎《玉镜台记·议婚》:“燃青藜以照夜,明烛奎文;继日晷而焚膏,光传太乙。” 清 钮琇 觚賸·自怡编序:“焚膏检较《涑水》《通鑑》。”
《國語辭典》:焚毁(焚毀)  拼音:fén huǐ
烧毁。《后汉书。卷七五。袁术传》:「宫庙焚毁,是以豪桀发愤,沛然俱起。」也作「焚燬」。
分類:焚毁烧毁
《國語辭典》:焚黄(焚黃)  拼音:fén huáng
旧时朝廷命官若蒙皇帝恩遇或升官,需用黄纸缮写诏书一张,祭告家庙,称为「焚黄」。《警世通言。卷一七。钝秀才一朝交泰》:「来春又中了第十名会魁,殿试二甲,考选庶吉士。上表给假还乡,焚黄谒墓,圣旨准了。」
《韵府拾遗 文韵》:俱焚
李洞诗出剡篇章入雒文无人细读欲俱焚
《國語辭典》:焚舟  拼音:fén zhōu
军队渡河后自焚其舟,以示必死的决心。《左传。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及郊。」《醉醒石》第一四回:「玄时苏秀才打起精神,做个焚舟济河,莫氏也割不断肚肠,望梅止渴。」
《國語辭典》:焚如  拼音:fén rú
火焰炽烈。引申为火灾。《易经。离卦。象曰》:「日昃之离,何可久也,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國語辭典》:焚溺  拼音:fén nì
1.喻处境困苦,好像在水火之中。唐。白居易 寓言题僧诗:「力小无因救焚溺,清凉山下且安禅。」宋。石介〈感事〉诗:「三岁出南狩,王师拯焚溺。」
2.焚烧沉溺。《抱朴子。外篇。酒诫》:「然节而宣之,则以养生立功,用之失适,则焚溺而死。」《宋史。卷六三。五行志二上》:「十月,鄂州大火,燔万馀家。江风暴作,结庐堤上、泊舟岸下者,焚溺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