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焚舟  拼音:fén zhōu
军队渡河后自焚其舟,以示必死的决心。《左传。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及郊。」《醉醒石》第一四回:「玄时苏秀才打起精神,做个焚舟济河,莫氏也割不断肚肠,望梅止渴。」
《國語辭典》:焚如  拼音:fén rú
火焰炽烈。引申为火灾。《易经。离卦。象曰》:「日昃之离,何可久也,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國語辭典》:焚溺  拼音:fén nì
1.喻处境困苦,好像在水火之中。唐。白居易 寓言题僧诗:「力小无因救焚溺,清凉山下且安禅。」宋。石介〈感事〉诗:「三岁出南狩,王师拯焚溺。」
2.焚烧沉溺。《抱朴子。外篇。酒诫》:「然节而宣之,则以养生立功,用之失适,则焚溺而死。」《宋史。卷六三。五行志二上》:「十月,鄂州大火,燔万馀家。江风暴作,结庐堤上、泊舟岸下者,焚溺无遗。」
《漢語大詞典》:焚鱼(焚魚)
(1).烧鱼(祭神)。相传 周武王 伐 纣 ,渡 河 ,有白鱼跃入舟中, 武王 烧鱼以祭。见书·泰誓。后借指开国君主受命之符。 汉 荀悦 《汉纪·高祖纪赞》:“焚鱼斩蛇,异功同符,岂非精灵之感哉!”
(2).烧毁鱼袋,表示弃官归隐。 明 张煌言 《陈文生〈未焚草〉序》:“每遇名胜,輒欲焚鱼。” 清 吴伟业 《题鸳湖闺咏》诗之三:“新词折柳还应就,旧事焚鱼总不如。”
《漢語大詞典》:焚身
焚烧身体。旧时宗教信徒以之作为一种祈祷、赎罪行为。法苑珠林卷三四:“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一:“自言所积恶业至重,须焚身以懺。” 鲁迅 《而已集·略谈香港》:“一个和尚去告状追债,而债户商同通事,将他的状子改成自愿焚身了。”
犹丧生。焚,通“ 僨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 孔颖达 疏引 服虔 曰:“焚,读曰僨;僨,僵也。为生齿牙,僵仆其身。”后用以比喻因贪利或积财而得祸。 唐 沈仲 《象环赋》:“取其焚身之齿,奋其截肪之色。”
《國語辭典》:焚劫  拼音:fén jié
放火抢劫。《宋史。卷三○六。孙何传》:「遂使腥膻得计,蛇豕肆行,焚劫我郡县,系累我黎庶。」《精忠岳传》第二八回:「他倚仗著水面上的本事,口出大言,要夺我朝天下,不时到此焚劫。」也作「焚掠」。
分類:焚烧抢掠
《國語辭典》:焚草  拼音:fén cǎo
1.章奏缮就,焚去草稿。古名臣以示谨密。《南史。卷二○。谢弘微传》:「每献替及陈事,必手书,焚草,人莫之知。」
2.烧草。唐。李华〈衢州龙兴寺故律师体公碑〉:「焚草为香,采花为供,年十有五,琼章鹤姿。」
《漢語大詞典》:焚弃(焚棄)
(1).烧毁去除。魏书·敬宗孝庄帝纪:“詔以前朝勋书多窃冒,宜一切焚弃之。”文选·应璩〈百一诗〉 李善 题解引 晋 张方 《楚国先贤传》:“ 汝南 应休璉 作《百一篇诗》讥切时事,徧以示在事者,咸皆怪愕,或以为应焚弃之。 何晏 独无怪也。”
(2).指焚如和弃市。旧唐书·哀帝纪:“示焚弃之典,以惩显负之踪。”参见“ 焚如 ”。
《國語辭典》:焚如  拼音:fén rú
火焰炽烈。引申为火灾。《易经。离卦。象曰》:「日昃之离,何可久也,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國語辭典》:焚掠  拼音:fén lüè
放火抢劫。《新唐书。卷一四八。康日知传》:「勋闻徐已拔,气丧,无顾赖,众尚二万,自石山而西,所在焚掠。」《聊斋志异。卷七。阿英》:「既明,始知村中焚掠殆尽。」也作「焚劫」。
分類:焚烧抢掠
《漢語大詞典》:焚笔(焚筆)
犹焚草。 唐 赵嘏 《山阳即席献裴中丞》诗:“暂肯剖符临水石,几曾焚笔动星辰。”参见“ 焚草 ”。
《國語辭典》:焚草  拼音:fén cǎo
1.章奏缮就,焚去草稿。古名臣以示谨密。《南史。卷二○。谢弘微传》:「每献替及陈事,必手书,焚草,人莫之知。」
2.烧草。唐。李华〈衢州龙兴寺故律师体公碑〉:「焚草为香,采花为供,年十有五,琼章鹤姿。」
《漢語大詞典》:焚券
(1).指烧毁债券买得人心的典故。 战国 齐 冯谖 为 孟尝君 往 薛 地收债,临行前问:“责收毕,以何市而反?” 孟尝君 曰:“视吾家所寡有者。”于是 冯谖 矫命以债赐百姓,尽烧其券,民称万岁。见战国策·齐策四。 宋 苏轼 《穆父新凉》诗:“受恩如负债,粗报乃焚券。”
(2). 南朝 宋 顾绰 私财甚丰,,乡里士庶多负其债。父 觊之 设谋,焚烧文券,并宣语远近:“负三郞债,皆不须还。”见宋书·顾觊之传
(3). 唐 宋清 售药债券堆积如山,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见 唐 柳宗元 《宋清传》
(4). 后汉 常思 献 宋 地丝息十万两债券, 太祖 即焚其券,诏悉蠲除之。见新五代史·杂传十一·常思传
《漢語大詞典》:焚林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晋侯 赏从亡者, 介之推 不言禄,禄亦弗及……遂隐而死。”谓 介之推 从 晋文公 流亡,割股食 公 ,有功而不受祲,隐入 绵山 ,后 晋文公 焚烧树林逼迫,仍不出,抱树焚死。后以“焚林”为求取贤士的典故。周书·苏亮等传论:“既焚林而访 阮 ,亦牓道以求 孙 ,可谓野无遗才,朝多君子。” 唐 韦蟾 《上元》诗之三:“熏穴应无取,焚林固有求。” 唐 吴仁璧 《投谢钱武肃》诗:“累重虽然容食椹,力微无计报焚林。”
《國語辭典》:焚砚(焚硯)  拼音:fén yàn
自愧文不如人,自燬笔砚,以示不再著述。也作「焚研」。
《國語辭典》:焚研  拼音:fén yàn
自愧文不如人,自燬笔砚,以示不再著述。唐。陆龟蒙、皮日休〈开元寺楼看雨联句〉:「接思强挥毫,窥词几焚研。」也作「焚砚」。
《漢語大詞典》:芝焚
见“ 芝残蕙焚 ”。
《漢語大詞典》:芝残蕙焚(芝殘蕙焚)
喻贤德者之亡逝或遭贬谪。《南史·刘峻传》:“ 敬通 虽芝残蕙焚,终填沟壑,而为名贤所慕。”亦省作“ 芝焚 ”。 宋 王安石 《次韵陆定远以谪往来求诗》:“牢落何由共一樽,相望空復叹芝焚。”
分類:贤德贬谪
《漢語大詞典》:焚山
(1).失火之山。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水虽胜火,而升合不足以救焚山。”
(2).犹焚死。 清 钱谦益 《曹能始为先夫人立传寄谢》诗:“筑室不堪论旧隐,焚山寧復问新封。”参见“ 焚死 ”、“ 焚林 ”。
分類:失火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