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千劫
(1).佛教语。指旷远的时间与无数的生灭成坏。劫,梵语kalpa的音译。 唐太宗 《圣教序》:“无灭无生歷千劫。” 宋 苏轼 《胜相院经藏记》:“如以蜜説甜,众生未諭故,復以甜説蜜,甜蜜更相説,千劫无穷尽。” 明 袁宗道 《杂说》:“此一点尘垢,便是千劫繫驴之橛,永不能出离矣。”
(2).现多指无数灾难。如:他以非凡的毅力战胜了千劫万难。
《國語辭典》:小劫  拼音:xiǎo jié
1.一长段的时间。词语源于古印度婆罗门,后为佛教沿用,但说法不同。谓世上人类的寿命历经一增(人寿自十岁开始,每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或一减(人寿从八万四千岁开始,每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所需的时间。约为人间八百三十九万九千年。又《法苑珠林》卷一:「依立世阿毗昙论云:『佛说一小劫者名为一劫。』」《醒世恒言》卷二一:「一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
2.小灾难。清。钱谦益 欲别东楼去诗:「小劫看今雨,中年别故人。」
《國語辭典》:天数(天數)  拼音:tiān shù
1.易经以奇数为「天数」。《易经。系辞上》:「天数五,地数五。」
2.天所决定的气数。犹天道。《荀子。王制》:「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单道著人生功名富贵,总有天数,不如图一个见前快活。」
3.天文。《史记。卷二七。天官书》:「昔之传天数者:高辛之前,重、黎。」
《漢語大詞典》:地数(地數)
指二、四、六、八、十诸偶数。此五数相加为三十。《易·繫辞上》:“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宋 杨杰 《五六天地之中合赋》:“地数杂而不纯,天数纯而不杂。”
《國語辭典》:深重  拼音:shēn zhòng
深厚。《三国演义》第二四回:「云长义气深重,必不肯降。」
《國語辭典》:避难(避難)  拼音:bì nàn
逃避灾难或迫害。《三国演义》第一○回:「嵩自陈留避难,隐居琅琊。」《儒林外史》第四一回:「此时多失意之人,安知其不因避难而来此地?」
《國語辭典》:危难(危難)  拼音:wéi nàn
危险与灾难。《战国策。楚策一》:「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恃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國語辭典》:侥幸(僥幸)  拼音:jiǎo xìng
希望获得意外的成功或免去灾祸的心理。如:「这次比赛中,他很侥幸获得第一名。」也作「徼幸」。
《漢語大詞典》:祸难(禍難)
祸害,灾难。左传·襄公三十年:“国之祸难,谁知所敝。”韩非子·奸劫弑臣:“夫 豫让 为 智伯 臣也,上不能説人主使之明法术度数之理,以避祸难之患,下不能领御其众,以安其国。”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上遂纳 琚 之谋,戡定祸难。” 宋 司马光 《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祸难之兴,未见其涯,不可不慎。”
《漢語大詞典》:归全(歸全)
谓善终。不遭灾难,终其天年。后汉书·崔駰传:“贵启体之归全兮,庶不忝乎先子。” 唐 李邃 《卢夫人崔氏墓志》:“遘疾归全於东都 依仁里 之私第。” 宋 王禹偁 《求致仕第一表》:“伏望陛下,听其告老,惠以归全,庶於瞑目之前,少遂安身之计。”
《國語辭典》:灾患(災患)  拼音:zāi huàn
灾害、灾难。《左传。成公十八年》:「匡乏困,救灾患。」
《國語辭典》:逃难(逃難)  拼音:táo nàn
为躲避灾难而逃往别处。《三国演义》第三五回:「公不必隐讳。公今必逃难至此。」《文明小史》第二八回:「济川在书房里听得外面闹烘烘的,知道他表兄去打听了回来,要想逃难,心中只是暗笑,说不得出来探望探望。」
《國語辭典》:劫运(劫運)  拼音:jié yùn
灾难、厄运。《老残游记》第一一回:「此二乱党,皆所以酿劫运,亦皆所以开文明也。」
分類:灾难厄运
《國語辭典》:作孽  拼音:zuò niè
做恶而招祸殃。《书经。太甲》:「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红楼梦》第六○回:「雷公老爷也有眼睛,怎不打这作孽的!」
《國語辭典》:危险(危險)  拼音:wéi xiǎn
不安全。《醒世恒言。卷二四。隋炀帝逸游召谴》:「欲泛孟津,又虑危险。」《老残游记》第一回:「你瞧,那边一只帆船在那洪波巨浪之中,好不危险!」
《漢語大詞典》:凶灾(凶災)
凶年灾荒。亦泛指灾难,灾祸。礼记·月令:“先雷三日,奋木鐸以令兆民,曰:‘雷将发声,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备,必有凶灾。’”汉书·朱邑传:“大司农 邑 ,亷洁守节,退食自公……可谓淑人君子,遭离凶灾,朕甚閔之。” 宋 陆游 《即席》诗之一:“村邻相乐君勿笑,要是安健无凶灾。” 清 刘大櫆 《乞里人共建义仓引》:“去年凶灾,民皆飢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