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头痛灸头,脚痛灸脚(頭痛灸頭,腳痛灸腳)  拼音:tóu tòng jiǔ tóu,jiǎo tòng jiǔ jiǎo
只医治疼痛的部位,不追究病源。比喻只顾眼前,对问题不作通盘考量,不从根本上解决。《朱子语类。卷一一四。训门人二》:「今学者亦多来求病根,某向他说,头痛灸头,脚痛灸脚。病在这上,只治这上便了,更别讨甚病根也!」也作「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国语辞典》:无病自灸(无病自灸)  拼音:wú bìng zì jiǔ
没有病而用火艾烧灼穴位。比喻自寻痛苦或烦恼。《庄子。盗蹠》:「柳下季曰:『蹠得无逆汝意若前乎?』孔子曰:『然。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漢語大詞典》:天灸
(1).旧俗以朱水点额或身以去病灾,谓天灸。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八月十四日民并以朱水点儿头额,名为天灸,以厌疾。”说郛卷三二引《潜居录》:“八月朔,以碗盛取树叶露,研辰砂,以牙筯染点身上,百病俱消,谓之天灸。”
(2).中药名。石龙芮的一种。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药议:“石龙芮今有两种:水中生者,叶光而末圆;陆生者叶毛而末鋭……陆生者亦谓之天灸,取少叶揉繫臂上,一夜作大泡如火烧者是也。”参阅 宋 寇宗奭 本草衍义卷九、 清 吴其濬 植物名实图考卷二四。
《国语辞典》:蛮针瞎灸(蛮针瞎灸)  拼音:mán zhēn xiā jiǔ
做事不按照规矩来。《土风录。卷一二。蛮针瞎灸》:「赤水元珠有蛮针瞎灸之说,本医家语,今作事不循理者有此称。」
《国语辞典》:针灸麻醉(针灸麻醉)  拼音:zhēn jiǔ má zuì
一种中医利用针刺刺激穴位的麻醉法。此法可使病人在手术时保持意识清醒,并且不靠任何药物即可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也称为「针麻」。
《国语辞典》:针灸铜人(针灸铜人)  拼音:zhēn jiǔ tóng rén
以铜铸造并刻有针灸穴位的人体模型,供教学与考试之用。宋时针灸医学已相当进步,铸有针灸铜人两座,一座南宋时遗失,一座清庚子之役,为日人掠去,现存东京博物院。也作「针灸铜人」。
《国语辞典》:针灸铜人(针灸铜人)  拼音:zhēn jiǔ tóng rén
以铜铸造并刻有针灸穴位的人体模型,供教学与考试之用。宋时针灸医学已相当进步,铸有针灸铜人两座,一座南宋时遗失,一座清庚子之役,为日人掠去,现存东京博物院。也作「针灸铜人」。
《国语辞典》:直接灸  拼音:zhí jiē jiǔ
中医上指将艾炷直接置于穴位或患处燃烧的一种灸法。
《国语辞典》:间接灸(间接灸)  拼音:jiàn jiē jiǔ
中医在施用灸法时,不将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而隔著姜片、蒜片、食盐末或药品制成的薄饼施灸,称为「间接灸」。
《漢語大詞典》:法灸神针(法灸神針)
神奇的针灸技术。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虽不会法灸神针,更胜似救苦难 观世音 。”
《漢語大詞典》:急脉缓灸(急脈緩灸)
原指中医遇急促的脉象时治以缓和的灸法。比喻以和缓的方法对付急事。亦借喻在撰写诗文时,有意放松笔调,以造成顿挫之势。红楼梦第七六回:“对句不好,合掌。下句推开一步,倒还是急脉缓灸法。”亦作“ 急脉缓受 ”。受,通“ 授 ”。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三章:“ 白知时 毕竟教书久了……懂得急脉缓受的方法,仍然有条不紊地说。”
《韵府拾遗 宥韵》:当灸(当灸)
魏志华佗传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
《漢語大詞典》:刺灸
即针灸。《淮南子·精神训》:“吾安知夫刺灸而欲生者之非惑也,又安知夫绞经而求死者之非福也。”
分類:针灸
《漢語大詞典》:内灸
一种中医疗法。指吞食大蒜治病。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一·葫﹝发明﹞引 陈藏器 曰:“昔有患痃癖者,梦人教每日食大蒜三颗。初服遂至瞑眩吐逆,下部如火。后有人教取数片,合皮截却两头吞之,名曰内灸,果获大效也。”
《分类字锦》:身试针灸(身试针灸)
南史庾沙弥传嫡母刘氏寝疾沙弥晨昏侍侧衣不解带或应针灸辄以身先试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