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化人场(化人場) 拼音:huà rén cháng
火葬场,焚化尸体的地方。《水浒传》第二六回:「那妇人带上孝,一路上假哭养家人,来到城外化人场上,便叫举火烧化。」《金瓶梅》第二七回:「被宋仁走到化人场上,拦著尸首,不容烧化。」也作「化人厂」。
分類:火葬
火葬
【佛学大辞典】
(仪式)天竺四葬之一。梵语曰荼毗。又曰阇维Jha%pita,译为焚烧。谓以火烧之也。经中所谓全身舍利者埋葬也,身分舍利者火葬之结果也,佛取火葬。后分涅槃经下曰:「尔时如来,以大悲力,从心胸中,火踊棺外,渐渐荼毗。经于七日,焚妙香楼,尔乃方尽。」(妙香楼,安置金棺之处)。
【俗语佛源】
古印度四种葬法(水葬、火葬、土葬、鸟葬)之一。梵语名荼毗或维,译为焚烧。《涅槃经》下:「尔时如来,以大悲力,从心胸中,火踊棺外,渐渐荼毗,经于七日。」我国古代基本用土葬,佛教传入后则火葬渐行。清·顾炎武《日知录·体制·火葬》:「火葬之俗,盛行于江南,自宋时已有之。」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十三:「民俗火葬,自释氏火化之说起,于是死而焚尸者所在皆然。」于此可见佛教对民俗影响之大。又作「火化」。宋·洪迈《夷坚丙志·赵缩手》:「据榻趺坐,傍人怪其不言,就视,已卒矣……越三日火化,其骨钩联如锁子云。」车若水《脚气集》:「今贫民无地可葬,又被他说火化上天,葬礼亦被夺了。」我国长期受儒家文化影响,因此对火葬之俗总的来说是排斥的,甚至是禁止的。宋太祖建隆三年曾下诏禁之,明、清两代亦悬为厉禁。近代受西方各国影响,人们的看法才有较大的转变,现在更成为我国大力提倡的主要葬法。(常正)
【三藏法数】
火葬者,谓积薪而焚,灭诸有相也。
(仪式)天竺四葬之一。梵语曰荼毗。又曰阇维Jha%pita,译为焚烧。谓以火烧之也。经中所谓全身舍利者埋葬也,身分舍利者火葬之结果也,佛取火葬。后分涅槃经下曰:「尔时如来,以大悲力,从心胸中,火踊棺外,渐渐荼毗。经于七日,焚妙香楼,尔乃方尽。」(妙香楼,安置金棺之处)。
【俗语佛源】
古印度四种葬法(水葬、火葬、土葬、鸟葬)之一。梵语名荼毗或维,译为焚烧。《涅槃经》下:「尔时如来,以大悲力,从心胸中,火踊棺外,渐渐荼毗,经于七日。」我国古代基本用土葬,佛教传入后则火葬渐行。清·顾炎武《日知录·体制·火葬》:「火葬之俗,盛行于江南,自宋时已有之。」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十三:「民俗火葬,自释氏火化之说起,于是死而焚尸者所在皆然。」于此可见佛教对民俗影响之大。又作「火化」。宋·洪迈《夷坚丙志·赵缩手》:「据榻趺坐,傍人怪其不言,就视,已卒矣……越三日火化,其骨钩联如锁子云。」车若水《脚气集》:「今贫民无地可葬,又被他说火化上天,葬礼亦被夺了。」我国长期受儒家文化影响,因此对火葬之俗总的来说是排斥的,甚至是禁止的。宋太祖建隆三年曾下诏禁之,明、清两代亦悬为厉禁。近代受西方各国影响,人们的看法才有较大的转变,现在更成为我国大力提倡的主要葬法。(常正)
【三藏法数】
火葬者,谓积薪而焚,灭诸有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