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作伎
亦作“ 作妓 ”。 谓表演歌舞或演奏音乐。晋书·乐志下:“但歌,四曲,出自 汉 世,无弦节。作伎,最先唱。一人唱,三人和。” 晋 陆机 《吊魏武帝文》:“﹝ 魏武帝 遗令﹞又曰:‘吾婕妤妓人,皆著 铜雀臺 ,於臺堂上施八尺牀……月朝十五日,輒向帐作妓。’”梁书·陈伯之传:“ 伯之 每旦常作伎,日晡輒卧,左右仗身皆休息。”
《漢語大詞典》:和奏
和谐地演奏。《诗·小雅·宾之初筵》:“籥舞笙鼓,乐既和奏。”《宋史·乐志九》:“祝辞亦陈,和奏斯徧。”
分類:和谐演奏
《国语辞典》:花舌  拼音:huā shé
一种吹奏管乐器的演奏技巧。舌尖上伸,以腹部的气吹出,舌尖上下弹动,乐器也发出连续振动的声音。
《漢語大詞典》:铮摐(錚摐)
象声词。常形容金属撞击声、乐器演奏声、流水声等。 唐 刘禹锡 《伤秦姝行》:“ 蜀 弦錚摐指如玉,皇帝弟子 韦 家曲。” 唐 皮日休 《太湖诗·桃花坞》:“敲竹鬭錚摐,弄泉争咽嗢。”
《國語辭典》:吹打  拼音:chuī dǎ
1.吹奏、敲击各种乐器。《西游记》第四四回:「只听得那里吹打,悄悄的爬起来。」《儒林外史》第四六回:「戏子吹打已毕,奉席让坐。」也作「吹弹」。
2.曲牌名。是戏曲中常用的伴奏乐曲。凡迎宾、送客、朝拜、升帐、升堂、庆功等场面吹奏此曲。
《國語辭典》:泛声(泛聲)  拼音:fàn shēng
有声无词的曲调。《朱子语类。卷一四○。论文下》:「古乐府只是诗,中间却添许多泛声。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逐一声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今曲子便是。」也称为「散声」。
《漢語大詞典》:断奏
不连贯的,不连接的演奏方式(如乐器的演奏)
《国语辞典》:但曲  拼音:dàn qǔ
汉魏相和大曲中,没有歌唱,仅为纯演奏的乐曲。
《国语辞典》:圣乐(圣乐)  拼音:shèng yuè
宗教仪式进行中所使用或演奏的音乐或歌曲。尤指教会中所使用的乐曲而言。
《漢語大詞典》:喉啭(喉囀)
亦作“ 喉转 ”。
(1).古代一种特殊的发声技艺。能模仿笳、箫等乐器的演奏声。 三国 魏 繁钦 《与魏文帝笺》:“时都尉 薛访 车子,年始十四,能喉囀引声,与笳同音。” 三国 魏 曹丕 《答繁钦书》:“﹝今之妙舞清歌﹞固非车子喉囀长吟所能逮也。”三国志·魏志·王粲传“繁钦”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典略》:“ 钦 ( 繁钦 )既长於书记,又善为诗赋。其所与太子书,记喉转意,率皆巧丽。”
(2).指歌唱。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乐府一:“ 澶渊 营妓,有一二擅喉转之技者,唯以‘此花开后更无花’为酒乡之资耳。”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二》:“ 晋 会稽 夏仲御 能作水戏……以足扣船,引声喉囀,清激慷慨。”
《國語辭典》:小鼓  拼音:xiǎo gǔ
乐器名,打击乐器。又称小军鼓。鼓身由木材或金属制成,鼓面直径大于筒深,上下鼓面蒙上皮革。在非敲击面紧贴一排响弦,以煞住鼓皮的震动,使音色清脆,响弦另有调节松紧的螺丝,以备适度调节音响。演奏时以两根木槌敲击鼓面发音,为乐队中常用的打击乐器。
《国语辞典》:比才  拼音:bǐ cái
George Bizet
人名。(西元1838~1875)法国钢琴演奏家、作曲家,学于巴黎音乐学院。作有管弦乐〈西班牙小夜曲〉,歌剧《卡门》、《采珠者》、《贝城一丽姝》等。
《國語辭典》:国歌(國歌)  拼音:guó gē
由国家制定,颁行全国,代表国家的乐歌。通常于隆重集会、国际会议或比赛中演奏或演唱。
《國語辭典》:节节高(節節高)  拼音:jié jié gāo
1.民间风俗在正月初一插冬青、柏枝、芝麻梗于屋檐上,以祈求日日上进,称为「节节高」。见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熙朝乐事》。
2.曲牌名。南曲入南吕宫,北曲入黄钟宫,管色配六字调或凡字调。
《國語辭典》:吹奏  拼音:chuī zòu
吹奏笙、箫等管乐器。泛指演奏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