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音乐会(音乐会)  拼音:yīn yuè huì
在公开场合演奏乐器或演唱等有关音乐活动的聚会。
《国语辞典》:坠子戏(坠子戏)  拼音:zhuì zi xì
源于河南的一种曲艺。多由女子演唱,演唱时一手拍板为节,一手形容所唱曲中情节。其旁一人弹二弦琴,并以足牵踏小鼓相伴奏。后传至山东,渐及于各地。简称为「坠子」。
《国语辞典》:梅龙镇(梅龙镇)  拼音:méi lóng zhèn
戏曲剧目。明代故事戏。内容演唱明武宗私游大同,宿住李龙店,乘李龙外出,见其妹凤姐貌美,乃加调戏,后告以实情,并封之为妃的故事。是出生、旦并重的戏剧。也称为「游龙戏凤」、「下江南」。
《国语辞典》:龙舟歌(龙舟歌)  拼音:lóng zhōu gē
一种民间曲艺。流行于广东,乃水上渡船卖唱者演唱的曲谣。歌词以七字句为主,内容多述民间传说或社会新闻。现存有百馀种短篇曲子。
《国语辞典》:连厢词(连厢词)  拼音:lián xiāng cí
金朝时的一种杂剧。有歌有舞,并常演唱小型戏剧。
《国语辞典》:练声曲(练声曲)  拼音:liàn shēng qǔ
一种没有歌词,而用韵母、音节或唱名演唱的声乐练习曲,用以加强演唱技巧。练声曲中亦有富于艺术价值者,可供音乐会演出。
《国语辞典》:呱嗒板儿(呱嗒板儿)  拼音:guā dā bǎn ér
1.演唱快板儿等时,用来打拍子的器具。用绳将两大块竹板或若干块小竹板连接而成。
2.北平方言。木底拖鞋。
《漢語大詞典》:呱哒板(呱噠板)
亦作“ 呱嗒板 ”。亦作“ 呱打板 ”。 演唱快板等曲艺节目用的打拍子的器具。用两块板或几块板连结而成。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二十:“ 张景祥 扯起嘶哑的嗓门,一手摇着呱打板,唱着《卖线》。”《人民文学》1981年第4期:“吹铜号,拔铁弓子,打铁呱嗒板儿的,发出各种怪腔怪调的叫买叫卖声。”《新华文摘》1982年第1期:“﹝ 南朝鲜 的侨民﹞举起一副呱哒板,噼噼啪啪使劲打。”
《漢語大詞典》:歌摺
载有演唱项目的折子。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个伙计跨过船来,拿着摊开的歌折,就近塞向我的手里,说:‘点几出吧!’”
分類:演唱折子
《漢語大詞典》:对子戏
也称“二小戏”。戏曲名词。由小旦、小丑或小旦、小生两个脚色演唱的戏。如由小旦、小丑、小生三个脚色演唱,则称“三小戏”。许多由歌舞和曲艺发展形成的戏曲剧种,在形成初期,一般演唱对子戏和三小戏。
《漢語大詞典》:侗族大歌
侗族民歌的一种。侗语称“嘠老”或“嘠玛”,多在节日或招待宾客时演唱。有齐唱和多声部合唱两种形式。演唱时,一领众和。起头带有朗诵或戏剧性咏叹风格,中间乐句随歌词的吟诵进行,曲调悠扬婉转,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國語辭典》:二重唱  拼音:èr chóng chàng
一首歌曲由两位歌者同时演唱不同声部的演唱方式。
《漢語大詞典》:湖南丝弦(湖南絲弦)
曲艺的一种。流行于 湖南省 。 清 中叶就有专业艺人演唱。曲调分板子丝弦、牌子丝弦、丝弦杂调三类。伴奏乐器以扬琴、琵琶、三弦等为主。
《漢語大詞典》:嗨子戏(嗨子戲)
戏曲剧种。因演唱先以“海”字音起腔而得名。流行于 安徽 、 河南 的部分地区。唱腔分为主调和花调两大类。比较流行的传统剧目有《打桃花》《站花墙》《王员外休妻》等。
《國語辭典》:鼓子词(鼓子詞)  拼音:gǔ zi cí
一种说唱艺术。参见「打鼓说书」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