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走板  拼音:zǒu bǎn
唱戏不合节拍。因中国戏曲称节拍为板眼,故称不合节拍为「走板」。如:「荒腔走板」。后比喻说话偏离主题。也作「走板眼」。
《國語辭典》:竹板  拼音:zhú bǎn
乐器名,打击乐器。由两块竹板组成,上端用绳系住,下端可随拍甩动。常和碎子并用,为快板书、山东快板、天津快板、四川金钱板等曲艺的主要伴奏乐器。也称为「竹板儿」、「快板」。
《国语辞典》:粤曲(粤曲)  拼音:yuè qǔ
流行于粤语地区的曲艺。以广东方言演唱,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曲调以梆子、二黄为主,表演形式除清唱外,尚有粤曲说唱、粤曲弹唱等。粤曲与粤剧关系密切,在板式、曲调等方面基本相同,二者互相吸收融化,但粤曲特别讲究唱工,突出声腔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
《國語辭典》:卖唱(賣唱)  拼音:mài chàng
在街头或公共场所中以歌唱挣钱为生的人。如:「她从小就随家人卖唱维生。」《水浒传》第三九回:「你著甚人跟我到营里,我与你二十两银子,将息女儿,日后嫁个良人,免在这里卖唱。」
《漢語大詞典》:家戏(家戲)
戏剧表演术语。在清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演唱形式。除清唱外,还粉墨登场,演出一些短小的剧本。在组织上已有前场、化装、保管、乐队、演员等分工。在规模上近似一个小戏班。
《漢語大詞典》:曲律
戏曲名词。主要指写作和演唱南北曲时应注意的各种原则。如作曲的选字、造句、体裁、风格;唱曲的发音、归韵、板眼等。 元 明 时在南北曲盛行的基础上逐渐归纳形成。著名著作有 明 魏良辅 曲律、 王骥德 曲律等。
《漢語大詞典》:拍弹(拍彈)
中 唐 以后一种流行曲调。演唱时伴有表情、动作。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 可及 善转喉舌,对至尊弄媚眼,作头脑,连声作词,唱新声曲,须臾即百数方休,时京城不调少年相效,谓之拍弹。”太平广记卷二○四引 唐 卢言 《卢氏杂说·米嘉荣》:“近有 陈不嫌 , 不嫌 子 意奴 ,一二十年来,絶不闻善唱,盛以拍弹行於世。拍弹起於 李可久 。”
《國語辭典》:靠背  拼音:kào bèi
1.椅背。如:「这张椅子的靠背是用藤条编成的。」
2.旧时床铺上供人倚靠的铺设物。《红楼梦》第三回:「正面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著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著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
3.旧时戏剧表演时,武将所披的铠甲。
《國語辭典》:靠把  拼音:kào bǎ
戏剧中表演作战时,武将披著铠甲开打称为「靠把」。
《国语辞典》:歌厅(歌厅)  拼音:gē tīng
由艺人演唱歌曲,供人听赏娱乐的营业场所。如:「在这家歌厅驻唱过的歌手,很多都已经成名了。」
《国语辞典》:翻唱  拼音:fān chàng
将外国语文的歌曲曲调旋律重新填上本国语文的歌词来演唱,或重新演唱其他歌星所唱过的歌曲。如:「早期有许多流行歌曲都是从西洋歌曲翻唱过来,因此洋味十足。」
《國語辭典》:唱戏(唱戲)  拼音:chàng xì
演唱戏曲。《儒林外史》第二三回:「亲家要上门做朝,家里就唱戏、摆酒。」
《國語辭典》:书帽(書帽)  拼音:shū mào
在演唱快书、大鼓正式节目前所加唱的小段,主要作为定场之用,内容通常与正式节目无关。
《漢語大詞典》:耍娘
以演唱歌曲为业的女子,多见于 唐 代。 唐 张祜 《耍娘歌》:“便唤耍娘歌一曲,六宫生老是蛾眉。” 明 《唐宫词》:“ 太真 独爱《凉州》曲,自出金钱赐耍娘。”
《國語辭典》:走调(走調)  拼音:zǒu diào
1.参见「走音」条。
2.泛称偏离本题或范围的行为。如:「看我这烂嘴,说著说著就走调了。」
《国语辞典》:代唱  拼音:dài chàng
代为演唱。如:「那位歌手因事不能前来,只好请别人上场代唱。」
分类: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