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冷场(冷場)  拼音:lěng cháng
1.表演节目时,因演出者失误或剧情不紧凑,而无法引起观众共鸣的场面。如:「这出戏毫无冷场,看起来真过瘾!」
2.聚会时,冷清、不热闹的场面。如:「今天的会议太冷场,真无聊!」也称为「哑场」。
《國語辭典》:龙套(龍套)  拼音:lóng tào
1.国剧的戏装。传统戏曲中成队的随从或兵卒所穿的戏装,因绣有龙纹,故称为「龙套」。也称为「龙套衣」。
2.戏剧七行之一。扮演剧中士兵、夫役等随从人员。由于所穿特殊形式的龙套衣而得名。也称为「流行」。
3.地位低、帮閒打杂的人。如:「我只不过是个跑龙套的小角色罢了。」
《漢語大詞典》:散戏(散戲)
戏剧演出结束,观众离开剧场。
《國語辭典》:棘盆  拼音:jí pén
用棘树围成的临时戏场。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元宵》:「自灯山至宣德门楼横大街,约百馀丈,用棘刺围绕,谓之棘盆。」
《國語辭典》:检场(檢場)  拼音:jiǎn cháng
国剧舞台上负责变换景幕、收拾道具的人员。也作「捡场」。
《國語辭典》:开呵(開呵)  拼音:kāi hē
卖艺人在开始表演之前,说些请人捧场、赏钱的开场白,或介绍表演内容,称为「开呵」。元。商道〈一枝花。钗横金凤偏套。梁州第七〉曲:「忍耻包羞排场上坐,念诗执板,打和开呵。」《水浒传》第三六回:「却拿起一个盘子来,口里开呵道:『小人远方来的人。』」
《國語辭典》:义演(義演)  拼音:yì yǎn
为公益而举行的游艺表演。
《國語辭典》:折子戏(折子戲)  拼音:zhé zi xì
元杂剧一本通常分四场,一场称为「一折」,因观众特别喜看戏中某「一折」,故而将此一高潮场次抽出以单独上演的演出型式,即称为「折子戏」。约始于昆曲后期。
《國語辭典》:早场(早場)  拼音:zǎo cháng
上午推出的播演场次。如:「明天我们去看早场的电影。」
《國語辭典》:杖头木偶(杖頭木偶)  拼音:zhàng tóu mù ǒu
一种木偶戏。木偶高度约二尺左右,装有三根操纵棍,表演者以棍举起木偶并操纵木偶动作。宋代即已流行,称为「杖头傀儡」。今北平托偶戏、四川的木脑壳戏及广东的托戏等皆是。
《國語辭典》:五花爨弄  拼音:wǔ huā cuàn nòng
金元时流行于北方的戏剧。一般由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人组成演出,故称为「五花爨弄」。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五。院本名目》:「院本则五人:一曰副净,……一曰副末,……一曰引戏,一曰末泥,一曰孤装。又谓之五花爨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凡一应吹箫、打鼓、踢毬、放弹、勾栏、傀儡、五花爨弄诸般戏具,尽皆施呈。」
《漢語大詞典》:误场(誤場)
戏剧等演出时,演员该上场而没有上场。 洪深 《歌女红牡丹》第十四本:“ 红牡丹 :我得快上园子去,今天一准误场了,又该罚包银啦。”
《漢語大詞典》:文工团(文工團)
机关、部队中专门从事文艺演出的团体。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三章:“司、政两部略有伤亡,唯独文工团损失最重。”
《國語辭典》:跳加官  拼音:tiào jiā guān
传统戏剧开场或喜庆节日宴会时,必先有一人戴喜神或财神面具,穿红袍皂靴,高视阔步,循台三圈,讨个吉祥,以示祝福。若有权重位高,体面人物光临,亦须跳加官。手里并拿著「天官赐福」、「指日高升」等字幅,表示庆贺,并预祝宦途如意。也称为「打加官」。
《國語辭典》:同乐会(同樂會)  拼音:tóng lè huì
有娱乐节目表演的集会。如:「放暑假前,班上将举办一次同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