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搬演  拼音:bān yǎn
化妆表演。《水浒传》第八二回:「这五人引领著六十四回队舞优人,百二十名散做乐工,搬演杂剧,装孤打撺。」也作「扮演」。
《漢語大詞典》:夜戏
在夜晚演出的戏剧。例如:夜戏刚散。
《漢語大詞典》:走穴
(1).指临时拼凑演员,名义上由一个或几个单位主办,而实际上由某几个人组织的文艺演出。《人民日报》1989.4.5:“这样的文艺晚会都对外标明一个或几个主办单位。实际上,晚会大多是由某几个人组织的。人们把这样的文艺演出称为‘走穴’,把‘走穴’的组织者称为‘穴头’。”
(2).谓参加这种演出。《新民晚报》1989.4.24:“今天,一些影星、舞星、歌星,包括节目主持星等等群星,也到下面‘走穴’,也可能站在‘野台子’上热闹一番。然而,人们不无惊讶地发现,他们的光彩往往被过重的市侩气熏黑了。”
《國語辭典》:把子  拼音:bà zi
器具上便于用手拿的部分,称为「把子」。如:「门把子」、「车把子」。
分類:把子
《漢語大詞典》:念词(念詞)
指戏剧演出中的念台词或道白。 洪深 《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七:“念词自然,并非单纯地将个人说话习惯搬上舞台,而是经过整理与适当地夸张的一种表现方法。”
《國語辭典》:夜场(夜場)  拼音:yè cháng
夜间表演的娱乐节目,称为「夜场」。相对于日场而言。
《漢語大詞典》:坐弦
旧时北方的一些曲种如京韵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单弦、天津时调等演出时,常有一名三弦乐师在后台等候,称“坐弦”。遇演员无弦师或固定弦师未到场时,便由坐弦顶替。
《國語辭典》:打诨(打諢)  拼音:dǎ hùn
1.戏剧表演中以笑话、谐语相戏谑,使剧情生动逗趣。后亦指开玩笑。《西游记》第二六回:「且不说八戒打诨乱缠。却表行者纵祥云离了蓬莱,又早到方丈仙山。」
2.冒名行骗、恶意胡闹。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三折:「这个,社长你不知,他是诈骗人的,故来我家里打诨。」也作「打浑」。
《漢語大詞典》:作艺(作藝)
旧时谓艺人演出。 老舍 《龙须沟》第一幕:“想当初,我在城里头作艺,不肯低三下四的伺候有势力的人,教人家打了一顿。”
分類:艺人演出
《国语辞典》:台本(台本)  拼音:tái běn
经过导演修改而适于舞台演出的剧本。
《國語辭典》:鼓师(鼓師)  拼音:gǔ shī
戏曲乐队中以敲击鼓板来控制节拍速度,使乐队与演员能紧密配合的乐师。
《漢語大詞典》:剧人(劇人)
从事戏剧创作和演出的人。 聂绀弩 《莎士比亚应该后悔》:“枉抛心力作剧人,真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國語辭典》:剧院(劇院)  拼音:jù yuàn
戏剧等表演艺术的演出场所。以舞台和观众席为主体,通常分为露天和室内两大类。中国唐代以前,歌舞百戏多在广场演出,至宋、元时,随著经济的发展,才出现了营业性的剧院,称为「勾栏」、「瓦棚」、「瓦舍」。后历代各有沿革,不同地区亦出现各具特色的剧院,但舞台多以三面向观众,且只有一层。国外最早的剧场出现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为利用山坳的自然地形开凿而成的露天剧院。十六世纪初始有镜框式的舞台,后逐渐发展为现代规模的剧院。也称为「剧场」。
《國語辭典》:剧场(劇場)  拼音:jù cháng
1.戏剧等表演艺术的演出场所。也称为「剧院」。
2.表演艺术的单位或团体。如实验剧场。
《國語辭典》:听戏(聽戲)  拼音:tīng xì
中国传统戏剧,以歌舞为主,其中唱腔有独特之处,引人入胜,故欣赏以唱腔为主的戏,称为「听戏」。
《國語辭典》:试演(試演)  拼音:shì yǎn
在正式表演前,预先演练。如:「为了要求品质,导演决定再试演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