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溶液  拼音:róng yè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形成的均匀混合物,可分为气态溶液(如空气)、液态溶液(如食盐水)和固态溶液(如金属合金)。
《国语辞典》:气态溶液(气态溶液)  拼音:qì tài róng yè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气体,以任何比例互相混合所形成的混合气体,称为「气态溶液」。其特点为完全互溶。如空气是由氮和氧等气体所形成的气态溶液。
《国语辞典》:液态溶液(液态溶液)  拼音:yè tài róng yè
溶质溶于液相的溶剂中所得的溶液。其中溶质可以是气态、液态或固态。如汽水(糖和二氧化碳溶于水)、啤酒(酒精溶于水)。
《国语辞典》:真溶液  拼音:zhēn róng yì
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均匀地散布在溶剂中所形成的透明澄清溶液。
《漢語大詞典》:不饱和溶液
见“饱和溶液”。
《國語辭典》:饱和溶液(飽和溶液)  拼音:bǎo hé róng yè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溶于溶剂中达最大浓度,即无法再溶解时,此种溶液称为「饱和溶液」。
《國語辭典》:饱和溶液(飽和溶液)  拼音:bǎo hé róng yè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溶于溶剂中达最大浓度,即无法再溶解时,此种溶液称为「饱和溶液」。
《國語辭典》:来苏(來蘇)  拼音:lái sū
本指商汤征伐,因其来而使百姓能获得困苦之解脱与苏息。语出《书经。仲虺之诰》:「徯予后,后来其苏。」后泛指百姓从困苦中获得解脱。《晋书。卷六二。祖逖传》:「沉溺之士欣于来苏,庶几国耻可雪。」
《漢語大詞典》:香乳
(1).芳香的乳汁。 隋炀帝 《答释智顗遗旨文》:“溉以醍醐,如出香乳;照以暗井,即显真金。”
(2).指形成石钟乳的碳酸钙的水溶液。 唐 张说 《游洞庭湖湘》诗:“滴石香乳溜,垂崖灵草植。”
《國語辭典》:包子  拼音:bāo zi
1.用面皮包馅,蒸熟可吃的食品。如:「肉包子」、「菜包子」。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补遗》:「有士大夫于京师买一妾,自言是蔡太师府包子厨中人,一日,令其作包子,辞以不能。」元。周密《武林旧事。卷六。蒸作从食》:「蒸作从食:『大包子』、『诸色包子』。」
2.旧时银钱等的封包。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四:「祖宗故事诞育皇子公主,每侈其庆,则有浴儿包子,并赉巨臣戚里。包子者,皆金银大小钱、金粟涂金果、犀玉钱、犀玉、方胜之属。」
《國語辭典》:金汁  拼音:jīn zhī
1.金属的镕液。《周礼。冬官考工记。𬃄氏》「权之然后准之,准之然后量之」句下唐。贾公彦。疏:「此量,谓既准讫,量金汁以入模中铸作之时也。」
2.粪溺。《水浒传》第六三回:「准备檑木炮石,踏弩硬弓,灰瓶金汁,晓夜堤备。」
3.金光闪耀的水。宋。杨万里〈四月十三日渡鄱阳湖〉诗:「波光金汁泻,日影银柱贯。」
《漢語大詞典》:乳膏
(1).钟乳石上流出的很稠的水溶液。 唐 李勃 《南溪诗》:“仙户掩復开,乳膏凝更滴。”
(2).指烹茶所泛起的乳白色泡沫。 宋 范成大 《赏雪骑鲸轩子文夜归酒渴侍儿荐若饮蜜浆》诗:“蜜融花气动,茶泛乳膏发。”
《國語辭典》:纱罩(紗罩)  拼音:shā zhào
1.一种遮蔽食物的器具。用竹木或粗铁丝制成骨架,上蒙细网目的织品,可免苍蝇、蚊虫飞集。
2.一种用于煤气灯或挥发油灯上的罩子。用亚麻等纤维编成网状,浸于硝酸钍、硝酸锶浓液中制成,遇热即发强光。由奥人Auer发明。
《漢語大詞典》:甲紫
即龙胆紫。溶液为紫色,通称紫药水。有机染料的一种,也可作药用。
《漢語大詞典》:散射
(1).谓礼射及习射。周礼·夏官·司弓矢:“恒矢痺矢,用诸散射。” 郑玄 注:“二者皆可以散射也,谓礼射及习射也。”
(2).指光线、声音等由一点向四周发射、传送。 茅盾 《子夜》一:“从屋子里散射出来的无线电音乐在空中回翔。” 杨朔 《征尘》:“电灯,因着电力的不足而散射着黄橙橙的光线。”
《国语辞典》:盐酸(盐酸)  拼音:yán suān
氯化氢的水溶液。味酸性烈,工业上需用至广。古称「盐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