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渭桥(渭橋)
(1). 汉 唐 时代 长安 附近 渭水 上的桥梁。东、中、西共有三座。 中渭桥 。 秦 时始置,本名 横桥 。 秦 都 咸阳 , 渭 南有 兴乐宫 , 渭 北有 咸阳宫 ,建此桥以通二宫。 汉 更名 渭桥 。史记·孝文帝本纪:“ 昌 至 渭桥 ,丞相以下皆迎。” 司马贞 索隐引《三辅故事》:“ 咸阳宫 在 渭 北, 兴乐宫 在 渭 南, 秦昭王 通两宫之间,作 渭桥 ,长三百八十步。”水经注·渭水三辅黄图作“横桥”。
(2). 汉 唐 时代 长安 附近 渭水 上的桥梁。东、中、西共有三座。 东渭桥 。 汉景帝 五年建置,故址在今 西安市 东北 灞水 、 泾水 合 渭水 处东侧。 唐 刘希夷 《采桑》诗:“盈盈 灞水 曲,步步春水緑……回道 渭桥 东,遥怜树色同。”
(3). 汉 唐 时代 长安 附近 渭水 上的桥梁。东、中、西共有三座。 西渭桥 。 汉 建元 三年建置,因与 长安城 便门 相对,也叫 便桥 或 便门桥 。 唐 名 咸阳桥 ,其时 长安 人送客西行多到此相别。
《漢語大詞典》:造舟
周文王 成婚时,曾并船为桥,纳聘于 渭水 。《诗·大雅·大明》:“大邦有子,俔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 渭 。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朱熹 集传:“文,礼;祥,吉也。言卜得吉而以纳币之礼,定其祥也。造,作;梁,桥也。作船於水,比之而加版於其上,以通行者,即今之浮桥也。传曰:天子造舟,诸侯维舟,大夫方舟,士特舟。 张子 曰:造舟为梁, 文王 所制,而 周 世遂以为天子之礼也。”后因以指以顺序并列舟船。文选·张衡〈东京赋〉:“造舟清池,惟水泱泱。” 薛综 注:“造舟,以舟相比次为桥也。” 唐 王邱 《法藏禅师塔铭序》:“有 随信行禪师 与在世造舟为梁,大开普敬认恶之宗,将药破病之説。”一说,为聚集舟船。 杨树达 《积微居小学述林·诗造舟为梁解》:“注家説造舟为比舟,其义诚是,然造训为比,古书训詁未见。余谓造当读为聚,造舟谓聚合其舟也。古音聚在侯部,造在幽部,二部音近,故造聚可通作。”亦特指帝王迎婚。 杨树达 《积微居小学述林·诗造舟为梁解》:“注家説造舟为比舟,其义诚是,然造训为比,古书训詁未见。余谓造当读为聚,造舟谓聚合其舟也。古音聚在侯部,造在幽部,二部音近,故造聚可通作。”亦特指帝王迎婚。晋书·后妃传序:“是以哲王垂宪,尤重造舟之礼;诗人立言,先奬《葛覃》之训。”
《漢語大詞典》:钓渭(釣渭)
指 周 吕尚 垂钓于 渭水 遇 文王 事。 唐 韩愈 《叉鱼》诗:“如 棠 名既误,钓 渭 日徒消。” 钱仲联 集释引 顾嗣立 曰:“史记·齐太公世家:‘ 吕尚 年老渔钓, 周西伯 出猎,遇於 渭 之阳。’”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十八:“史臣至比之为筑巖钓 渭 ,亦过矣哉。”参见“ 钓川 ”。
《漢語大詞典》:钓川(釣川)
钓于河上。比喻以利禄吸引人才。太平御览卷八三四引六韬:“ 吕尚 坐芧以渔, 文王 劳而问焉。 吕尚 曰:‘鱼求於饵,乃牵其緡;人食於禄,乃服於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小钓钓川,而擒其鱼;中钓钓国,而擒其万国诸侯。’”后用为典故。 唐 骆宾王 《钓矶应诘文》:“形坐 磻溪 之石,兆应 滋水 之璜。夫如是者,将以钓川耶?将以钓国耶?” 唐 司空图 《上考功》:“方啟钓川之兆,俄缠罢市之悲。”
《漢語大詞典》:丰水(豐水)
(1).大水。 晋 陆云 《答孙显世》诗:“昌风改物,丰水易澜。”
(2).古水名。在 陕西省 户县 东南,注入 渭水 。
《国语辞典》:郿县(郿县)  拼音:méi xiàn
县名。在陕西省渭水南岸、西安市之西。西南有五丈原,为诸葛亮出师身死处。
《漢語大詞典》:洗渭
在 渭水 清洗耳内污浊之声,以示高洁。文选·陆机〈演连珠〉之七:“ 巢箕 之叟,不眄 丘园 之币、洗 渭 之民,不发 傅嵓 之梦。” 刘孝标 注:“古之隐人,结巢以居,故曰 巢父 ,或言即 许由 也。洗耳,一説 巢父 也,记籍不同,未能详孰是。” 李善 注:“书传之説洗耳,参差不同, 陆 既以 巢箕 为 许由 ,洗耳为 巢父 ,且復水名不一,或亦洗於 渭 乎?”参见“ 洗耳 ”。
《國語辭典》:洗耳  拼音:xǐ ěr
1.本指尧聘许由为九州长,许由厌闻世事,洗耳于颍水滨。见晋。皇甫谧《高士传。卷上。许由》。后比喻不愿过问世事。《文选。桓温。荐谯元彦表》:「故有洗耳投渊,以振玄邈之风。」《文选。孔稚圭。北山移文》:「躅于蕙路,污渌池以洗耳。」
2.比喻专心、恭敬的聆听。元。周权 秋霁诗:「酒醒谁鼓松风操,炷罢炉薰洗耳听。」
《国语辞典》:扶风县(扶风县)  拼音:fú fēng xiàn
县名。位于陕西省岐山县东南,南临渭水。县境西北有岐山绵亘,陇海铁路横贯南境。
《国语辞典》:宝鸡县(宝鸡县)  拼音:bǎo jī xiàn
县名。位于陕西省西南,渭水北岸,陇海铁路经过此地。此地在古代因有陈宝鸡鸣之瑞,故称为「宝鸡县」。西南有益门镇、大散关、煎茶坪,因此是控制川、蜀的要地。
《漢語大詞典》:富民渠
隋 开皇 初开漕渠,太监 郭衍 兴工引 渭水 ,经 大兴城 至 潼关 ,长四百多里,通漕运,名 富民渠 。见隋书·郭衍传。一说, 宇文恺 主持此事,渠名 广通渠 。见隋书·食货志《宇文恺传》
《漢語大詞典》:垫溢(墊溢)
渭水溢成灾。 清 曾国藩 《林君殉难碑记》:“君詰奸守隘,如防御水,截然不得垫溢。”
分類:渭水成灾
《國語辭典》:浊泾清渭(濁涇清渭)  拼音:zhuó jīng qīng wèi
比喻明辨是非,判别善恶。参见「清渭浊泾」条。唐。杜甫 秋雨叹诗:「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分類:泾水渭水
《國語辭典》:泾渭分明(涇渭分明)  拼音:jīng wèi fēn míng
泾水流入渭水时,清浊不混,界限分明。语本《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后比喻是非好坏区别得非常清楚。《喻世明言。卷一○。滕大尹鬼断家私》:「守得一十四岁时,他胸中渐渐泾渭分明,瞒他不得了。」
分類:二水清浊
《漢語大詞典》:渭浊泾清(渭濁涇清)
泾水 清, 渭水 浊。用以比喻事物和人品的差别。 沈砺 《咏史》:“ 渭 浊 涇 清本异流,当涂符讖趁时收。”参见“ 涇渭 ”。
《國語辭典》:泾渭(涇渭)  拼音:jīng wèi
泾水和渭水。泾水发源于六盘山,流经黄土区,挟带大量泥砂;渭水发源于秦岭,所经为崖壁陡峻的山谷,河水清澈。后用以比喻人的品格高下不同。《魏书。卷五九。萧宝夤传》:「泾渭同波,薰犹共器。」
分類:泾水渭水
《国语辞典》:泾渭不分(泾渭不分)  拼音:jīng wèi bù fēn
泾水流入渭水时,清浊不混,界限分明。后以泾渭不分比喻是非好坏混杂不明。唐。陆贽〈又论进瓜果人拟官状〉:「薰莸无辨,泾渭不分。」《清史稿。卷二四四。李森先传》:「江南既定,人材毕集,若复泾渭不分,则君子气沮,宵小竞进。」
《国语辞典》:盩厔县(盩厔县)  拼音:zhōu zhì xiàn
县名。位在陕西省长安县东,留业河与渭水的合流处。汉武帝时始置,故城在今陕西省盩厔县东,属右扶风。因此地山水曲折而得名。今大陆地区改为周至县。
《漢語大詞典》:便门桥(便門橋)
汉 长安 城西北、 渭水 上的桥名, 武帝 建元 三年始建。汉书·武帝纪:“初作 便门桥 。” 颜师古 注:“ 苏林 曰:‘去 长安 四十里。’ 服虔 曰:‘在 长安 西北, 茂陵 东。’ 便门 , 长安 城北面西头门,即 平门 也……於此道作桥,跨渡 渭水 以趋 茂陵 ,其道易直,即今所谓 便桥 是其处也。便读如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