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通辩(通辯)
(1).流畅而辩捷。北史·吕洛拔传:“以旧语译註皇誥,辞义通辩。”世说新语·言语“ 庾法畅 造 庾太尉 ”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 法畅 著《人物论》,自叙其美云:‘悟鋭有神,才辞通辩。’”
(2).疏通辩析。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文》:“达见同善,通辩异科。”
分類:疏通流畅
《漢語大詞典》:滞涩(滯澀)
亦作“ 滞澁 ”。
(1).苦涩不甘滑。喻心绪无聊不畅快。 唐 孟郊 《寿安西渡奉别郑相公》诗之二:“昧趣多滞涩,懒朋寡新僚。”
(2).阻塞,凝聚不通。《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摄法歌》“以指摄针待气至,邪气流行针自轻”注:“凡摄针者,因针下邪气滞涩不行也。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爪甲重切之,使正气流行,则邪气不能滞涩,而针下自觉活动矣。”
(3).不流畅;不明快。 明 方孝孺 《与楼希仁书》:“不能言者,终日口吃吃不能达意,杂乱滞澁,如醉梦中语。” 茅盾 《幻灭》二:“街上货车木轮的辘辘的重声,从湿空气中传来,分外滞涩。”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八:“我总觉得看山比看水滞涩些,情绪很抑郁的。”
《漢語大詞典》:滞重(滯重)
沉重;不流畅。 茅盾 《子夜》七:“叫做‘云卿’的那位月牙须的狭长脸,很滞重地拖着脚步,落在最后。”《艾青诗选·自序》:“形象思维的活动,在于使所有滞重的物质长上翅膀。” 叶圣陶 《火灾·祖母的心》:“《国文教科书》不比儿歌,没有流转和谐的声调,唱着唱着,只听得一个个艰涩而滞重的字音。”
《國語辭典》:涩滞(澀滯)  拼音:sè zhì
1.阻涩、不顺畅。《晋书。卷六七。郗鉴传》:「僶俛秋冬,船道涩滞。」
2.言语钝塞,思路迟缓或表情痴呆的样子。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觑了他涩滞气色,听了他微弱声息。」《喻世明言。卷二。陈御史巧勘金钗钿》:「眼见得礼貌粗疏,语言涩滞。」
《國語辭典》:顺口(順口)  拼音:shùn kǒu
1.字句念得很顺当流畅。如:「这首诗很顺口。」
2.随口轻易的说。《红楼梦》第一九回:「宝玉见问,便忍著笑,顺口诌道:『扬州有一座黛山,山上有个林子洞。』」《文明小史》第三二回:「店小二顺口道:『吃饭记错了好不──』,说到此处,咽住了,他意思是要说『好不会帐呢。』」
3.适合口味。如:「这道甜点,愈吃愈顺口。」
《漢語大詞典》:流郁(流鬱)
流畅而富有文采。 刘师培 文说·耀采:“ 中郎 太邱 之碑, 魏公 李密 之誌,流鬱以运气,俊伟以佐才,碑誌之正宗也。”
《漢語大詞典》:剧读(劇讀)
疾读,流畅地朗读。《宋书·王微传》:“小儿时尤粗笨无好,常从博士读小小章句,竟无可得,口吃不能剧读,遂絶意於寻求。”
分類:流畅朗读
《漢語大詞典》:雅畅(雅暢)
亦作“ 雅昶 ”。 典雅流畅。文选·嵇康〈琴赋〉:“初涉《渌水》,中奏清徵。雅昶 唐尧 ,终咏《微子》。” 李善 注:“《七略·雅畅第十七》曰:‘琴道曰: 尧 畅逸。’又曰:‘达则兼善天下,无不通畅,故谓之畅。昶与畅同。’”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上:“ 德舆 在 唐 ,不以诗名,然词亦雅畅。”
分類:典雅流畅
《漢語大詞典》:鸿鬯(鴻鬯)
(1).宏大畅达。《宋书·王微传》:“今虽王道鸿鬯,或有激朗於天表,必欲潜渊探宝,倾海求珠。”
(2).宏大朗畅。 明 王世贞 《石羊生传》:“ 元瑞 才高而气雄,其诗鸿鬯瑰丽,迥絶无前。”
(3).宏亮而流畅。 明 王世贞 《于太傅公传》:“ 谦 风骨秀峻,声音鸿鬯。”
《漢語大詞典》:呐口
(1).说话困难,不流畅。汉书·李广传:“ 广 呐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史记·李将军列传作“訥口少言”。
(2).指不善辞令之口。 唐 沈亚之 《古山水障·和史馆陈学士作》:“赋他山於遗图,掷琨瑶於呐口。”
《漢語大詞典》:冗滞
杂乱而不流畅。
《漢語大詞典》:控送
喻行文流畅自如。语本诗·郑风·大叔于田:“抑磬控忌,抑纵送忌”。 清 王晫 今世说·品藻:“ 陆儇胡 駢体,行控送於絶丽,能使妙义迴环而来。”
《漢語大詞典》:简畅(簡暢)
亦作“ 简畼 ”。 爽直;简约流畅。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九徵:“简畼而明砭,火之德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友人 王眉子 清通简畅, 嵇延祖 弘雅劭长。”畅,一本作“ 畼 ”。 唐 李华 《三贤论》:“ 中山 刘颖 士端 ,疎明简畅; 潁川 韩拯 佐元 ,行略而文。”明史·杨廷和传:“ 廷和 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
《漢語大詞典》:通浚
谓河流畅通无阻。晋书·慕容德载记:“密邇 江 淮 ,水路通浚,秋夏霖潦,千里为湖。”
《漢語大詞典》:通缛(通縟)
流畅华丽。 宋 叶适 《题〈拙斋诗稿〉》:“君文峻简通縟,而诗特工。”
分類:流畅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