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儇利
(1).敏捷灵巧。《诗·齐风·还》“揖我谓我儇兮” 唐 孔颖达 疏:“谓我甚儇利兮。”
(2).轻快流利。 清 王士禛 等师友诗传录:“其(《柳枝词》)声情之儇利轻雋,与《竹枝》大同小异,与七絶微分,亦歌謡之一体也。”
《漢語大詞典》:涩笔(澀筆)
谓看似古拙不流利,实则庄茂而沉着有力的笔法。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体变:“北碑当 魏 世,隶楷错变,无体不有。综其大致,体庄茂而宕以逸气,九沉著而出以涩笔,要以茂密为宗。”
《國語辭典》:顺溜(順溜)  拼音:shùn liu
1.形貌平顺可观。如:「这孩子生得还顺溜,又听话,倒也叫人喜爱。」
2.性情和顺。如:「这小孩乖巧听话,比谁都顺溜。」
3.服从。明。汤显祖《还魂记》第一五出:「他心顺溜于俺,先封他为溜金王之职。」
4.时运顺利。《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若是我有些好处,加利赎你回来;若是照前这般不顺溜,只索罢了!」《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六:「小人姓张,因为做事,是件顺溜,为此人起一个混名,只叫小人张溜儿。」
《漢語大詞典》:圆稳(圓穩)
(1).指诗歌作品语言声调的流利工稳。 清 王士禛 《〈四溟诗话〉序》:“ 茂秦 诗有两种,其声律圆稳,持择矜慎者, 弘 正 之遗响也。”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十一章二:“﹝ 陆机 ﹞的诗只是圆稳华赡而已,并无如何的骏逸高朗之致,缠绵深情之感。”
(2).指人作风的圆通、持重。 鲁迅 《华盖集·导师》:“凡自以为识路者,总过了‘而立’之年,灰色可掬了,老态可掬了,圆稳而已,自己却误以为识路。”
《漢語大詞典》:辩畅(辯暢)
流畅,流利。周书·萧岿传:“后因宴承间,乃陈其父荷 太祖 拯救之恩,并敍二国艰虞,唇齿掎角之事。词理辩畅,因涕泗交流。”周书·令狐整传:“ 整 进趋详雅,对扬辩畅,謁见之际,州府倾目。”
分類:流畅流利
《漢語大詞典》:会利(會利)
犹流利,流畅。 唐 无名氏 《补江总〈白猿传〉》:“言语淹详,华音会利。然其状即猳玃类也。”
分類:流利流畅
《漢語大詞典》:踬字(躓字)
谓背诵不流利,出现停顿或漏字。 清 梅曾亮 《鲍母谢孺人家传》:“自塾归,必背诵书,无躓字乃已。”
《國語辭典》:应答如响(應答如響)  拼音:yìng dá rú xiǎng
应答问题迅捷流利,如同声音的回响。比喻才识丰富,思想敏捷。《梁书。卷三○。徐摛传》:「因问五经大义,次问历代史及百家杂说,末论释教。摛商较纵横,应答如响。」宋。洪迈《夷坚丙志。卷一四。贾县丞》:「唐具述英华之故,李应答如响。」也作「应接如响」。
《國語辭典》:应答如流(應答如流)  拼音:yìng dá rú liú
形容才思敏捷,答话如流水般顺畅。《旧五代史。卷九一。晋书。郑琮传》:「戎伍之事,一睹不忘,凡所诘问,应答如流,故所在知名。」《隋唐演义》第八三回:「子仪应答如流,李白愈加敬爱。」也作「对答如流」、「应对如流」。
《漢語大詞典》:一溜水
形容快速而流利。 秦兆阳 《炊事员熊老铁》:“他能把那时 张家口 各种牌子的烟卷一溜水的报出名来。”
分類:快速流利
《国语辞典》:联联翩翩(联联翩翩)  拼音:lián lián piān piān
接连不断。形容流利顺畅。《孽海花》第二回:「听他说得联联翩翩,好像洋鬼子话一般。」
《国语辞典》:流荡忘反(流荡忘反)  拼音:liú dàng wàng fǎn
1.流浪不知归返。如:「他在异乡卖艺多年,早已流荡忘反。」也作「流宕忘反」。
2.引申为文章流利而不知裁减。唐。魏徵〈群书治要序〉:「骋末学之传闻,饰雕虫小技,流荡忘返,殊途同致。」也作「流宕忘反」。
《国语辞典》:谈吐如流(谈吐如流)  拼音:tán tǔ rú liú
说话流利,滔滔不绝。《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一:「是日焦大郎安排晚饭与满生同吃,满生一席之间,谈吐如流,更加酒兴豪迈,痛饮不醉。」
《国语辞典》:巧言如流  拼音:qiǎo yán rú liú
形容言辞巧伪,却流利动听。如:「他巧言如流,竟然说动了对方,做成这笔生意。」
《国语辞典》:音正词圆(音正词圆)  拼音:yīn zhèng cí yuán
形容发音标准,语词流利。如:「他主持节目时,音正词圆,一点都不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