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老君眉  拼音:lǎo jūn méi
产于湖南洞庭湖君山的银针茶。以精选嫩芽制成,满布毫毛,香气高爽,其味甘醇,形如长眉,故称为「老君眉」。
《漢語大詞典》:湘妃墓
舜 妃 娥皇 、 女英 之墓。在 湖南省 洞庭湖 中的 君山 上。此为一种传说。今存之墓为石砌,前有石柱、墓碑等,乃 清 光绪 年间所立。
《漢語大詞典》:城陵矶(城陵磯)
矶名。在 湖南省 岳阳县 东北, 洞庭湖 与 长江 汇合处,为 湘鄂 间重要门户,京广铁路经此。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三:“ 江 之右岸有 城陵山 ,山有故城。”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湖广三·岳州府》:“ 城陵山 ,府西北十五里, 蜀 江 西来, 洞庭 南注,合流於此,乃一郡水口。山下有 城陵磯 , 长江 奔流於磯下。”
《漢語大詞典》:炎湖
南方的湖泊。一说特指 洞庭湖 。 唐 韩愈 孟郊 《纳凉联句》:“炎湖度氛氲,热石行犖硞。”
《漢語大詞典》:才鱼(才魚)
鱼名。产 洞庭湖 一带。《人民日报》1974.12.15:“一九七一年春, 小杨 听水产收购站的同志谈起了 洞庭 水乡出产的才鱼。这种鱼,是人民群众喜爱的食用鱼,在国际市场上也很有名。可是才鱼是一种吃鱼的野鱼,素有‘鱼霸’之称。”
《漢語大詞典》:长江中下游平原
中国第三大平原。包括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安徽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地势低平,下部分海拔在50米以下。中国淡水湖最集中地区,河网稠密,有“水乡泽国”之称。中国重要农业基地,著名的“鱼米之乡”。沿江为中国重要工业带。
《漢語大詞典》:湘山祠
供奉 湘水 神的庙宇。在 洞庭湖 君山 上。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浮 江 ,至 湘山祠 。逢大风,几不得渡。”
《国语辞典》:江汉平原(江汉平原)  拼音:jiāng hàn píng yuán
长江中游、汉水下游及洞庭湖四周的平原。平原上河湖交错,土地肥沃,盛产稻米与棉花,为渔米之乡。此区为古云梦大泽的遗迹。
《国语辞典》:但得一片橘皮吃,且莫忘了洞庭湖  拼音:dàn dé yī piàn jú pí chī,qiě mò wàng le dòng tíng hú
(谚语)洞庭湖盛产橘子,所以吃了橘子,便想起洞庭湖。比喻得了好处而不忘本。《金瓶梅》第四回:「王婆道:『眼望旌节至,耳听好消息。不要交老身棺材出了,讨挽歌郎钱。』西门庆道:『但得一片橘皮吃,且莫忘了洞庭湖。』」
《国语辞典》:常德县(常德县)  拼音:cháng dé xiàn
县名。位于湖南北部沅江下游、洞庭湖西缘。公路通长沙、大庸等地。现有纺织机械、棉纺、船舶修造等工业。特产为武陵酒、金鸡腐竹、德山香醋。名胜古迹有秦武陵城、德山楚墓、明荣定王墓等。
《国语辞典》:巴陵山  拼音:bā líng shān
山名。位于湖南省岳阳县西南方,下临洞庭湖畔,相传为后羿屠杀大蛇的地方。《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七。江南道三。岳州》:「昔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故曰:『巴陵』。」也称为「巴丘」。
《国语辞典》:湖北省  拼音:hú běi shěng
省名。属长江流域,因位于洞庭湖之北而得名,简称「鄂」。东南邻江西,南界湖南,西接四川,西北邻陕西,北接河南。面积约十八万六千二百平方公里,省会武昌市。中南部的江汉平原湖泊众多,是大陆地区著名的淡水鱼产区。矿产丰富、工业发达。交通便利,有平汉、粤汉铁路经此,长江、汉水横贯东西。
《国语辞典》:岳阳县(岳阳县)  拼音:yuè yáng xiàn
县名。位于湖南省境之北,地当洞庭湖入长江之口,南绾三湘,北控荆溪,为全省水道之咽喉,粤汉铁路经此。旧称为「巴陵郡」,宋岳阳军治,清岳州府治,清光绪二十四年(西元1898)辟为商埠。民国元年裁府留县,后改为岳阳县。农产品以米、麦、茶叶等为主,名胜古迹有君山、岳阳楼等。
《漢語大詞典》:洞庭湖平原
两湖平原的南部。在湖南省北部。由洞庭湖水系湘江等冲积而成。湖区多围湖造田形成的圩田。中国的商品粮基地和重要淡水鱼区。
《國語辭典》:木老鸦(木老鴉)  拼音:mù lǎo yā
武器名。水战的武器。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有木老鸦,拿子鱼叉,以竹竿为柄,长二、三丈,短兵所不能敌。……木老鸦一名不藉木,取坚重木为之,长财三尺许,锐其两端,战船用之,尤为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