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浴堂  拼音:yù táng
供人沐浴洁身的场所。也称为「澡堂」。
《漢語大詞典》:洗象
明 清 时 北京 习俗,每年六月初伏在护城河内为宫廷所养的象洗澡。 清 屈大均 《洗象行》:“玉河六月河水长,朝廷旧典赐洗象。”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六月, 宣武门 看洗象, 西湖 赏荷。”参阅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皇都杂记·洗象》
《國語辭典》:浴池  拼音:yù chí
供许多人同时沐浴的大水池。如:「大众浴池」。也称为「澡堂」。
《漢語大詞典》:浴兰汤(浴蘭湯)
浴于兰汤,即用香草水洗澡。古人认为兰草避不祥,故以兰汤洁斋祭祀。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蓄兰,为集浴也。”《楚辞·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王逸 注:“兰,香草也。”初学记卷十三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庙方四丈,不墉,壁道广四尺,夹树兰香。斋者煮以沐浴,然后亲祭,所谓‘浴兰汤’。” 明 叶宪祖 《碧莲绣符》第二折:“教奴懒去浴兰汤,知难洗愁苦。”亦省作“ 浴兰 ”。 唐 李白 《沐浴子》:“沐芳莫弹冠,浴兰莫振衣。” 唐 元稹 《表夏》之十:“ 灵均 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國語辭典》:浴衣  拼音:yù yī
洗澡前后所穿的宽松袍子。也称为「浴袍」。
分類:洗澡衣服
《國語辭典》:池堂  拼音:chí táng
设于澡堂中供人洗浴的堂室,中有浴池,供多人同时使用。别于盆堂。
《國語辭典》:洗三  拼音:xǐ sān
旧俗婴儿出生后第三天的沐浴。《金瓶梅》第三○回:「李大姐养的这孩儿,甚是脚硬,到三日洗了三,就起名叫做官哥儿罢!」也作「洗儿」。
《漢語大詞典》:洗儿(洗兒)
(1).旧俗,婴儿出生后三日或满月时替其洗身,称“洗儿”。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六三:“中尉传闻三日宴,翰林当撰洗儿文。”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载:“上闻后宫欢笑,问其故,左右以贵妃三日洗 禄儿 对。上自往观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 清 郑珍 《江边老叟》诗:“鞠躬但道客难得,室后呱呱方洗儿。”
(2).把刚生下的婴儿溺死。 宋 王得臣 麈史·惠政:“ 闽 人生子多者,至第四子,则率皆不举,为其貲产不足以赡也;若女则不待三,往往临蓐,以器贮水,纔产即溺之,谓之洗儿。”
《漢語大詞典》:浴盘(浴盤)
古代一种洗澡用具。今方言指澡盆。 宋 聂崇义 《新定三礼图·袭敛·浴盘图说》:“浴盘,长九尺,广四尺,深一尺,有四周,似舆,漆赤中,浴於中霤,以此盘承牀下。” 鲁迅 《准月风谈·反刍》引 何人 《我的意见》:“为了浴盘的水糟了,就连小宝宝也要倒掉,这意思是我们不敢赞同的。”
《國語辭典》:池汤(池湯)  拼音:chí tāng
澡堂中供众人洗浴的浴池,有别于单人使用的「盆汤」。也作「池堂」。
《國語辭典》:池堂  拼音:chí táng
设于澡堂中供人洗浴的堂室,中有浴池,供多人同时使用。别于盆堂。
《国语辞典》:澡盆  拼音:zǎo pén
洗澡用的大水盆。也称为「浴盆」。
《漢語大詞典》:沙浴
以沙洗澡。谓某些禽类斜卧在松土或沙上,放松羽毛,扑动两翅,使沙土渗入羽间,及于皮肤,借以清洁皮肤及除去体外寄生虫的活动。
《漢語大詞典》:浴锅(浴鍋)
洗澡用的大铁锅。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兵部·沈惟敬:“日必再浴,不设浴锅,但置密室。高设木格,人坐格上,其下炽火,沸汤蒸之,肌热垢浮,令童子擦去。”
《漢語大詞典》:澡塘
(1).供许多人同时洗澡的设备,形状像池塘,用石头或混凝土等筑成。
(2).即澡堂。参见“ 澡堂 ”。
《國語辭典》:澡堂  拼音:zǎo táng
专门供人洗澡的场所。如:「咱们到澡堂洗个澡,解解乏吧!」也称为「澡堂子」、「澡塘」、「浴堂」、「浴池」。
《漢語大詞典》:浴沐
(1).沐浴,洗澡。 郭沫若 《女神·女神之再生》:“她太热烈了,怕她自行爆裂;还在海水之中浴沐着在!”
(2).比喻受浸润。 郭沫若 《海涛集·离沪之前》:“我们向碧桃花下游行,浴沐着那亲蔼的阳光。”
《漢語大詞典》:付账
赊购货物后,理发洗澡后,或在饭馆、茶馆吃喝后,付给应付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