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封泪寄
 
泪封罗帕
 
红巾寄泪
 
红泪一包
 
红绫寄
 
缄红泪寄行人
 
翠绡封泪
 
软绡清泪
 
封泪
 
怨红绡帕
 
泪珠远寄
 
泪裹红绡
 
湿红恨墨
 
红绡粉泪
 
缄红泪
 
锦书封泪
 
锦书红泪


《全唐诗》卷七百〈伤灼灼〉【案:灼灼。蜀之丽人也。近闻贫且老。殂落于成都酒市中。因以四韵吊之。○集外补遗。】
尝闻灼灼丽于花,云髻盘时未破瓜。桃脸曼长横绿水,玉肌香腻透红纱。多情不住神仙界,薄命曾嫌富贵家。流落锦江无处问,断魂飞作碧天霞。
《丽情集》
灼灼,锦城官妓,善舞〈柘技〉,能歌〈水调〉,禦史裴质与之善。裴召还,灼灼以软绡聚红泪为寄。
典故
两眼啼红
 
啼红
 
泪成血
 
泪珠红
 
玉壶悲
 
玉壶盛泪
 
玉壶红泪
  
红泪客
 
落红如泪
 
双泪红垂
 
灵芸泪

相关人物
薛灵芸
 
曹丕(魏文帝)


旧题晋·王嘉《拾遗记》卷七《魏》
「时文帝选良家子女,以入六宫。习以千金宝赂聘之。既得,便以献文帝。灵芸闻别父母,歔欷累日,泪下沾衣。至升车就路之时,以玉唾壶盛泪壶中,即如红色。既发常山,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
《太平御览》卷三百八十一〈人事部二十二·美妇人下〉
王子年《拾遗记》:「魏文帝所爱美人姓薛名灵芸,常山人也。灵芸年十七,容貌绝世,时明帝选良家子入宫,灵芸别父母,歔欷累日,泪下沾衣。至升车就路之时,玉唾壶承泪,壶即如红色。及至京师,壶中之泪凝如血矣。」

简释

玉壶盛泪:指妇人哀伤落泪。宋钱惟演《无题》:“纨扇寄情虽自洁,玉壶盛泪只凝红。”


例句

谁家红泪客,不忍过瞿塘。 李贺 蜀国弦

《國語辭典》:泪珠(淚珠)  拼音:lèi zhū
1.传说中,海中鲛人泪滴所成之珠。汉。郭宪《洞冥记》卷二:「乘象入海底取宝,宿于鲛人之舍,得泪珠,则鲛所泣之珠也。」
2.泪滴如珠。形容一滴滴的眼泪。宋。欧阳修〈蝶恋花。百种相思千种恨〉词:「此意为君君不信,泪珠消尽愁难尽。」清。李玉《占花魁》第二三折:「欣萍聚,泪珠抛。」
《国语辞典》:泪珠盈眶(泪珠盈眶)  拼音:lèi zhū yíng kuāng
泪水布满眼眶。如:「每当感人的情节出现,她总是忍不住泪珠盈眶。」
《國語辭典》:明月  拼音:míng yuè
1.明朗的月亮。东周战国。宋玉神女赋〉:「皎若明月舒其光,须臾之间,美貌横生。」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诗:「安寝北堂上,明月入我牖。」
2.指明珠。汉。司马相如〈上林赋〉:「明月珠子,的皪江靡。」汉。班固〈西都赋〉:「随候明月,错落其间。」
《國語辭典》:泪花(淚花)  拼音:lèi huā
1.泪珠。唐。李贺 湘妃诗:「蛮娘吟弄满寒空,九山静绿泪花红。」
2.蜡烛滴下的油。宋。周邦彦 风流子。枫林凋晚叶词:「酒醒后,泪花销凤蜡,风幕卷金泥。」
《漢語大詞典》:鲛珠(鮫珠)
(1).神话传说中鲛人泪珠所化的珍珠。 清 刘大櫆 《山中与诸昆及王设参谢师其夜酌》诗:“日落沉鮫珠,月昇荐 和 璧。”
(2).比喻泪珠。 宋 刘辰翁 《宝鼎现·丁酉元夕》词:“灯前拥髻,暗滴鮫珠坠。” 明 叶宪祖 《鸾鎞记·摧落》:“空怀 楚 玉,浪泣鮫珠,前程渐迫,后事难摹。” 清 陈维嵩 《石州慢·题家别驾亦人孝感册并感旧游》词:“詎知别后,使君风木衔悽,书来双袖鮫珠惹。”
(3).比喻雨珠、水珠。 明 唐顺之 《送程翰林松溪谪居朝阳》诗之三:“ 朝阳 何所似?云水日氤氲。白昼鮫珠落,青天蜃阁分。” 清 曹寅 《钱塘晓潮》诗:“须臾庙中白马出,鮫珠四洒腥瑟瑟。”
《國語辭典》:琅玕  拼音:láng gān
1.圆润如珠的美玉。《文选。张衡。四愁诗之二》:「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也称为「瓓玕」、「玕琅」。
2.比喻华美的词藻或佳文。唐。韩愈〈龊龊〉诗:「排云叫阊阖,披腹呈琅玕。」
3.比喻美竹。唐。元稹〈种竹〉诗:「可怜亭亭干,一一青琅玕。」也作「琅玕」。
《國語辭典》:琅玕(瑯玕)  拼音:láng gān
比喻光滑美好的竹子。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珊珊,蓦听的竹响琅玕。」也作「琅玕」。
《漢語大詞典》:雪涕
(1).擦拭眼泪。列子·力命:“ 晏子 独笑於旁。公雪涕而顾 晏子 。”北齐书·神武帝纪上:“ 神武 亲送之郊,雪涕执别,人皆号慟。” 清 谭嗣同 《江行感旧诗》:“悲秋賸有 桓宣武 ,雪涕重经 战鸟山 。”
(2).晶莹泪珠。 唐 李绅 《趋翰苑遭诬构四十六韵》:“望天收雪涕,看镜揽霜鬚。” 蒋和森 《〈红楼梦论稿〉再版后记》:“临书挥雪涕,将夜歌重温,恨天遽夺千秋笔。”
《國語辭典》:泪点(淚點)  拼音:lèi diǎn
1.泪珠。唐。杜甫 得广州张判官叔卿书使还以诗代意诗:「却寄双愁眼,相思泪点悬。」
2.泪管的开口称为「泪点」。
分類:泪珠
《漢語大詞典》:沾洒
亦作“ 霑洒 ”。
1.谓水珠或泪珠等洒落并使沾着物濡湿。北齐书·窦泰传:“电光夺目,驶雨霑洒。” 唐 杜甫 《伤春》诗之四:“岂无 嵇绍 血,霑洒属车尘。”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李季兰:“率以明白之操,徽美之诚,欲见於悠远,寓文以宣情,含毫而见志,岂泛滥之故,使人击节霑洒,弹指追念,良有谓焉。” 清 顾炎武 《三月十九日有事于欑宫时闻缅国之报》诗:“年年霑洒频寒食,咫尺龙髯近帝旁。”
2.使人受惠。《敦煌曲子词·菩萨蛮》:“常慙血怨居臣下,明君巡幸恩霑洒。”
《漢語大詞典》:噗簌簌
(1).形容泪珠不停地掉落。 冯德英 《苦菜花》第十一章:“ 杏莉 母亲忙着喂母亲吃,心里稍宽慰些,眼泪还在噗簌簌地往下掉。”
(2).禽鸟拍翅声。《小说选刊》1984年第11期:“小鸟噗簌簌地飞向蓝天。”
《國語辭典》:噗噜噜(噗嚕嚕)  拼音:pū lū lū
形容泪水急而多的样子。如:「想起以往悲痛的回忆,不禁眼泪噗噜噜直掉下来。」也作「扑簌簌」、「噗碌碌」。
《漢語大詞典》:鲛人泣珠(鮫人泣珠)
典出洞冥记:“﹝ 吠勒国 人﹞乘象入海底取宝,宿於鮫人之舍,得泪珠,则鮫所泣之珠也,亦曰泣珠。”后以“鮫人泣珠”谓神话传说中的鲛人能流出泪珠化作珍珠。镜花缘第二十回:“此地既无城郭,这些妇人都以桑林为居,以桑为食,又能吐丝,倒像鮫人泣珠光景。”
《漢語大詞典》:涟落(漣落)
泪珠下滴貌。 汉 班彪 《北征赋》:“抚长剑而慨息,泣涟落而霑衣。”
分類:泪珠
《國語辭典》:红泪(紅淚)  拼音:hóng lèi
相传魏文帝曹丕爱一美人薛灵芸,当灵芸告别父母时,泪下沾衣,并以玉唾壶承泪,壶即呈红色。到京师时,壶中的泪凝固如血。典出晋。王嘉《拾遗记》卷七。后比喻女子悲伤的眼泪。唐。李郢〈为妻作生日寄意〉诗:「应恨客程归未得,绿窗红泪冷涓涓。」清。郑文焯 湘春夜月。最销魂词:「凤帐笼寒,空夜夜报君红泪,销黯罗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