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姜汤(姜汤)  拼音:jiāng tāng
把姜捣碎加水熬成的汤,可去寒治病。
分类:捣碎治病
《漢語大詞典》:针科(針科)
亦作“鍼科”。 宋 时医学教育的一个分科,专教学生以针灸为人治病。宋史·选举志三:“医学,初隶太常寺, 神宗 时始置提举判局官及教授一人,学生三百人。设三科以教之,曰方脉科、鍼科、疡科。”
《漢語大詞典》:诊法(診法)
候脉察病、治病的方法。《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诊法曰:‘二阴应外,一阳接内者,不可以刚药。’”《素问·脉要精微论》:“ 黄帝 问曰:‘诊法何如?’ 岐伯 对曰:‘诊法常以平旦……乃可诊有过之脉。’”
分類:治病
《漢語大詞典》:三露
传说中的三种甘露,服之可以治病长生。 南朝 宋 鲍照 《白云》诗:“凌崖采三露,攀鸿戏五烟。” 唐 吕堙 《冥荚赋》:“承荣金殿,旁沾三露之滋;每奉玉阶,上荫五云之施。”
《國語辭典》:施医(施醫)  拼音:shī yī
义诊。为人治病而不收酬劳。也称为「施诊」。
《國語辭典》:跳神  拼音:tiào shén
1.满洲习俗。岁时祭神,由喇嘛穿上彩色神装,戴各种奇形面具,执刀跳舞进牲,并且吹奏法器、诵读经文,以驱邪祈福。
2.巫医或法师作法,借鬼神附身,然后乱说乱舞,替人驱邪治病。《红楼梦》第二五回:「有的说请端公送祟的,有的说请巫婆跳神的,有的又荐什么玉皇阁的张真人,种种喧腾不一。」
《漢語大詞典》:跳布札
喇嘛教习俗,在宗教节日里喇嘛装扮成神佛魔鬼等,诵经跳舞,据说是为了驱除邪气。也叫打鬼或跳神。布札,藏语恶鬼。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喇嘛﹞其演法则有跳布札、放乌卜藏诸技。”
《国语辞典》:禳病  拼音:ráng bìng
以咒术、祈神等方式治病。唐。陈鸿《东城老父传》:「有人禳病,法用皂布一匹,持重价不克致,竟以幞头罗代之。」
《國語辭典》:出诊(出診)  拼音:chū zhěn
医生到病人家中看病。
《漢語大詞典》:蚺蛇胆(蚺蛇膽)
亦作“蚦蛇胆”。 蚺蛇的胆。相传能治病止痛。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 颜含 字 宏都 ,次嫂 樊氏 ,因疾失明。医人疏方,须蚺蛇胆……得胆药成,嫂病即愈。” 宋 钱易 南部新书戊:“蚦虵胆, 雷罗州 有养虵户,每年五月五日,即担舁蚦虵入府,祗应取胆。”明史·杨继盛传:“初, 继盛 之将杖也,或遗之蚺蛇胆,却之,曰:‘ 椒山 自有胆,何蚺蛇为!’ 椒山 , 继盛 别号也。”亦省作“ 蚺胆 ”。新唐书·韦坚传:“每舟署某郡,以所产暴陈其上,若 广陵 则锦、铜器、官端綾绣…… 始安 蕉葛、蚺胆、翠羽; 吴郡 方丈綾。” 清 吴家骐 《杨忠愍公祠》诗:“不须蚺胆当三木,祇请龙颜质二王。”
分類:治病止痛
《漢語大詞典》:转科(轉科)
(1).病人从医院的某一科转到另一科去治病。
(2).学生从某一科转到另一科去学习。
《漢語大詞典》:咒枣(呪棗)
旧时道士、方士等对枣念咒,谓能用以祛邪治病。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明真王真人:“﹝ 王妙坚 ﹞居常以符水呪枣等术行乞村落。” 元 无名氏 《碧桃花》第三折:“遇一道人,乃 虚靖天师 ,覰贫道有仙风道骨,传授呪枣之术。”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一·枣﹝附方﹞引《岣嵝神书》:“呪枣治疟:执枣一枚,呪曰:‘吾有枣一枚,一心归大道……’念七遍,吹枣上,与病人食之,即愈。”
《漢語大詞典》:咒禁
谓以符咒除邪治病。参见“ 呪禁师 ”。
分類:符咒治病
《漢語大詞典》:咒禁师
1.亦作"咒禁师"。
2.隋唐太医署下属有咒禁师,掌教咒禁,即以符咒驱邪治病。
《國語辭典》:医匠(醫匠)  拼音:yī jiàng
旧时称医生为「医匠」。宋。史游〈急就篇〉:「笃癃𤸬癈迎医匠。」
分類:治病
《國語辭典》:攻砭  拼音:gōng biān
石针刺病称为「砭」。攻砭泛指医家治病诊疗。《宋史。卷三六○。赵鼎传》:「今日之事如人患羸,当静以养之,若复加攻砭,必伤元气矣。」
分類:石针治病
《漢語大詞典》:砭熨
用石针刺穴,用药物熨贴患处。谓救治病痛。 唐 裴延翰 《〈樊川集〉后序》:“其砭熨嫉恶,隄障初终,若濡槁于未焚,膏痈于未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