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栽花潘令
 
栽花潘岳
 
桃李一城春色
 
桃李河阳
   
河阳令
 
河阳满县花
 
满城花
 
满县花
 
潘令在河阳
 
潘令河阳
 
潘令县中花
 
潘令花
  
潘岳县
 
潘县花
  
种桃李
 
种花满县
 
花封贤令尹
 
花情似河阳
 
花成县
 
花明潘子县
 
花映河阳
 
花满县
  
要花满县

相关人物
潘岳


《白氏六帖》卷二十一
潘岳为河阳令,种桃李花,人号曰:河阳一县花。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周文》卷八〈庾信·春赋〉
宜春苑中春已归,披香殿里作春衣。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河阳一县并是花,金谷从来满园树。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周文》卷九〈枯树赋〉
殷仲文风流儒雅,海内知名。世异时移,出为东阳太守。常忽忽不乐,顾庭槐而叹曰。此树婆娑,生意尽矣。……。淮南子云,木叶落。长年悲,斯之谓矣。乃为歌曰,建章三月火。黄河千里槎,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悽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简释

河阳一县花:用作咏花之词,或喻地方之美或地方官善于治理。唐李商隐《县中恼饮席》:“若无江氏五色笔,争奈河阳一县花。”


例句

花县到时铜墨贵,叶舟行处水云和。 刘三复 送黄明府晔赴岳州湘阴任

花县到时铜墨贵,叶舟行处水云和。 刘复 送黄晔明府岳州湘阴赴任

到县馀花在,过门五柳闲。 刘长卿 送张栩扶侍之睦州

花县弹琴暇,樵风载酒时。 刘长卿 陪王明府泛舟

潘郎爱说是诗家,枉占河阳一县花。 司空图 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十九首

都门不见河阳树,辇道唯闻建业钟。 孙逖 丹阳行

花明潘子县,柳暗陶公门。 岑参 春寻河阳陶处士别业

洛阳梨花落如霰,河阳桃叶生复齐。 崔国辅 白纻词二首

河阳花作县,秋浦玉为人。 李白 赠崔秋浦三首

河阳富奇藻,彭泽纵名杯。 李白 赠从孙义兴宰铭

平阳花坞,河阳花县。 李贺 春昼

潘令在河阳,无人死芳色。 李贺 贾公闾贵婿曲

南川粳稻花侵县,西岭云霞色满堂。 李颀 寄綦毋三

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 杜甫 花底

河阳县里虽无数,濯锦江边未满园。 杜甫 萧八明府堤外觅桃栽

令尹关中仙史会,河阳县里玉人闲。 武元衡 酬陆三与邹十八侍御

别路经花县,还乡入锦城。 王维 送严秀才还蜀

花情纵似河阳好,客心倍伤边候早。 卢僎 十月梅花书赠

颍阳春色似河阳,一望繁花一县香。 卢纶 中书舍人李座上送颍

潘县花添发,梅家鹤暂来。 卢纶 送黎燧尉阳翟

苹鹿未能移海曲,县花寻已落河阳。 罗隐 箧中得故王郎中书

栾公社在怜乡树,潘令花繁贺版舆。 罗隐 送丁明府赴紫溪任

欲待主人林上月,还思潘岳县中花。 郎士元 酬王季友题半日村别业兼呈李明府

河阳传丽藻,清韵入歌谣。 钱起 和蜀县段明府秋城望归期

不独丰祥先有应,更宜花县对潘郎。 雍陶 永乐殷尧藩明府县池嘉莲咏

江上柳营回鼓角,河阳花府望神仙。 鲍溶 蔡平喜遇河阳马判官宽话别

典故
黄河可塞金可成


《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上〉~222~
天子既诛文成,后悔其方不尽,及见栾大,大说。大为人长美,言多方略,而敢为大言,处之不疑。大言曰:「臣常往来海中,见安期、羡门之属,顾以臣为贱,不信臣。又以为康王诸侯耳,不足与方。臣数以言康王,康王又不用臣。臣之师曰:『黄金可成,而河决可塞,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也。』然臣恐效文成,则方士皆掩口,恶敢言方哉!」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卷一百十二〈五柳先生传〉~202~2~
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酬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典故
黄河清年


《拾遗记》卷一〈高辛〉
又有丹丘,千年一烧,黄河千年一清,至圣之君,以为大瑞。
典故
夹河分守


《汉书》卷六十〈杜周传〉~266~
始周为廷史,有一马,及久任事,列三公,而两子夹河为郡守,家訾累巨万矣。治皆酷暴,唯少子延年行宽厚云。
典故
间平襟度

相关人物
刘德(河间献王)


《汉书》卷五十三〈景十三王列传·河间献王刘德〉~240~
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繇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是时,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其学举六艺,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礼乐,被服儒术,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多从而游。……立二十六年薨。中尉常丽以闻,曰:「王身端行治,温仁恭俭,笃敬爱下,明知深察,惠于鳏寡。」
《后汉书》卷四十二〈光武十王列传·东平宪王苍〉~433~
苍少好经书,雅有智思,为人美须髯,要带八围,显宗甚爱重之。及即位,拜为骠骑将军,置长史掾史员四十人,位在三公上。永平元年,封苍子二人为县侯。二年,以东郡之寿张、须昌,山阳之南平阳、橐、湖陵五县益东平国。是时中兴三十馀年,四方无虞,苍以天下化平,宜修礼乐,乃与公卿共议定南北郊冠冕车服制度,及光武庙登歌八佾舞数,语在礼乐、舆服志。帝每巡狩,苍常留镇,侍卫皇太后。……肃宗即位,尊重恩礼踰于前世,诸王莫与为比。
《梁书》卷二十二〈太祖五王列传〉~355~
史臣曰:自昔王者创业,广植亲亲,割裂州国,封建子弟。是以大旂少帛,崇于鲁、卫,盘石凝脂,树斯梁、楚。高祖远遵前轨,藩屏懿亲。至于安成、南平、鄱阳、始兴,俱以名迹著,盖亦汉之间、平矣。
典故
江河流日夜


《全唐诗》卷二百二十七〈戏为六绝句六首〉
〈戏为六绝句六首〉其二:「杨王卢骆当时体【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案:钱谦益曰。当甫之世。群儿之谤伤者或不少矣。故借庾信、四子以发其意。嗤点流传。轻薄为文。皆指并时之人也。卢、王之文。劣于汉、魏。而能江河万古者。以其近于风骚也。况其上薄风骚。而又不劣于汉、魏者乎。凡今谁是出群雄。甫所以自命也。兰苕翡翠。指当时研揣声病。寻摘章句之徒。鲸鱼碧海。则元稹所谓浑涵汪洋。千汇万状。兼古人而有之者。非甫谁足以当之。不薄今人以下。惜时人之是古非今不知别裁而正告之。齐、梁以下。对屈、宋言之。皆今人也。不薄今而爱古。期于清词丽句必与古人为邻则可耳。今人侈言屈、宋。而转作齐、梁之后尘。又曰。今人之未及前贤。以其递相祖述。沿流失源。而不知谁为之先也。骚、雅、汉、魏至于齐、梁、唐初。靡不有真面目。舍是则皆伪体也。别者区别之。裁者裁而去之。果能别裁伪体。则近于风雅矣。自风雅而下。至于庾信、四子。孰非我师。故曰转益多师是汝师。呼之曰汝。所谓尔曹也。】」
典故
星解聚
 
牵牛会
 
绛河度牵牛

相关人物
牵牛


《艺文类聚》卷四〈岁时部中·七月七日〉~76~
《续齐谐记》曰:桂阳城武丁,有仙道。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弟问曰:「织女何事渡河?」答曰:「织女暂诣牵牛。」世人至今云织女嫁牵牛也。
《岁时广记》二卷之二十六〈七夕〉~835~
《齐谐记》曰: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暂停,与尔别矣。后三千年当复还。」弟问曰:「织女何事渡河?兄何当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一去后三千年当还。」明旦,果失武丁所在。世人至今犹云「七月七日织女嫁牵牛」。又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七月七日,世谓织女牵牛聚会之日,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典故
结草河滨


《神仙传》卷三〈河上公〉
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字。汉文帝时,公结草为庵于河之滨。
《高士传》卷下
焦先,字孝然,世莫知其所出也,或言生汉末。及魏受禅,常结草为庐于河之湄,浊止其中。

例句

耕岩非谷口,结草即河滨。 杜甫 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

典故 
借寇恂
 
借河内
  
寇恂
 
寇恂留
 
相关人物
寇恂


《后汉书》卷十六〈邓寇列传·寇恂〉~624~
恂归颍川。三年,遣使者即拜为汝南太守,又使骠骑将军杜茂将兵助恂讨盗贼。盗贼清静,郡中无事。恂素好学,乃修乡校,教生徒,聘能为左氏春秋者,亲受学焉。七年,代朱浮为执金吾。明年,从车驾击隗嚣,而颍川盗贼群起,帝乃引军还,谓恂曰:「颍川迫近京师,当以时定。惟念独卿能平之耳,从九卿复出,以忧国可也。」恂对曰:「颍川剽轻,闻陛下远踰阻险,有事陇、蜀,故狂狡乘閒相诖误耳。如闻乘舆南向,贼必惶怖归死,臣愿执锐前驱。」即日车驾南征,恂从至颍川,盗贼悉降,而竟不拜郡。百姓遮道曰:「愿从陛下复借寇君一年。」乃留恂长社,镇抚吏人,受纳馀降。

简释

借寇恂:称颂官吏政绩卓著,受百姓拥戴。唐杜甫《奉寄章十侍御》:“湘西不得归关羽,河内犹宜借寇恂。”


例句

内史称张敞,苍生借寇恂。 元稹 代曲江老人百韵

杭人遮道路,垂泣浙江前。 姚合 送裴大夫赴亳州

暂来此地非多日,明主那容借寇恂。 方干 睦州吕郎中郡中环溪亭

湘西不得归关羽,河内犹宜借寇恂。 杜甫 奉寄章十侍御

宠渥徵黄渐,权宜借寇频。 杜甫 奉送韦中丞之晋赴湖南

刺史似寇恂,列郡宜竞惜。 杜甫 郑典设自施州归

褒德符新换,怀仁道并遮。 柳宗元 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寄澧州张员外使君五十二韵之作因其韵增至八十通赠二君子

那知不隔岁,重借寇恂来。 白居易 喜钱左丞再除华州以诗伸贺

时同借河内,人是卧淮阳。 皇甫冉 和樊润州秋日登城楼

传书问渔叟,借寇尔何因。 卢纶 和赵端公九日登石亭上和州家兄

试与茕嫠话,犹坚借寇心。 窦常 奉使西还早发小涧馆寄卢滁州迈

野老竞遮官道拜,沙鸥遥避隼旟飞。 罗珦 行县至浮查山寺

道穷谩有依刘感,才急应无借寇期。 罗隐 霅溪晚泊寄裴庚子

用拙怀归去,沉痾畏借留。 羊士谔 晚夏郡中卧疾

寇恂朝望重,计日谒承明。 钱起 送张中丞赴桂州

凤凰衔诏与何人,善政多才宠寇恂。 钱起 送张员外出牧岳州

紫诰徵黄晚,苍生借寇频。 钱起 送王使君移镇淮南

典故 
柳郎无负碧云秋
 
泾河龙书


《太平广记》卷四百一十九〈龙二·柳毅〉~340~
唐仪凤中,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将还湘滨。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遂往告别。至六七里,鸟起马惊,疾逸道左。又六七里,乃止。见有妇人,牧羊于道畔。毅怪视之,乃殊色也。然而蛾脸不舒,中袖无光。凝听翔立,若有所伺。毅诘之曰:「子何苦而自辱如是?」妇始楚而谢,终泣而对曰:「贱妾不幸,今日见辱于长者。然而恨贯肌骨,亦何能愧避?幸一闻焉:妾洞庭龙君小女也,父母配嫁泾川次子。而夫婿乐逸,为婢仆所惑,日以厌薄。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禦。迨诉频切,又得罪舅姑。舅姑毁黜以至此。」言讫,歔欷流涕,悲不自胜。又曰:「洞庭于兹,相远不知其几多也。长天茫茫,信耗莫通,心目断尽,无所知哀。闻君将还吴,密通洞庭,或以尺书寄托侍者,未卜将以为可乎?」毅曰:「吾义夫也。闻子之说,气血俱动,恨无毛羽,不能奋飞,是何可否之谓乎?然而洞庭深水也,吾行尘间,宁可致意耶?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子有何术,可导我邪?」女悲泣且谢曰:「负载珍重,不复言矣。脱获回耗,虽死必谢。君不许,何敢言?既许而问,则洞庭之与京邑,不足为异也。」毅请闻之。女曰:「洞庭之阴,有大橘树焉,乡人谓之社橘。君当解去兹带,束以他物,然后叩树三发,当有应者。因而随之,无有碍矣。幸君子书叙之外,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毅曰:「敬闻命矣。」女遂于襦间解书,再拜以进。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毅深为之戚,乃置书囊中。因复问曰:「吾不知子之牧羊,何所用哉?神祗岂宰杀乎?」女曰:「非羊也,雨工也。」「何为雨工?」曰:「雷霆之类也。」数顾视之,则皆矫顾怒步,饮龁甚异,而大小毛角,则无别羊焉。毅又曰:「吾为使者,他日归洞庭,幸勿相避。」女曰:「宁止不避,当如亲戚耳。」语竟,引别东去。不数十步,回望女与羊,俱亡所见矣。其夕,至邑而别其友。月余(「月馀」原作「曰馀」。据明抄本、陈校本改)到乡还家,乃访于洞庭。洞庭之阴,果有橘社。遂易带向树,三击而止。俄有武夫出于波间,再拜请曰:「贵客将自何所至也?」毅不告其实,曰:「走谒大王耳。」武夫揭水指路,引毅以进。谓毅曰:「当闭目,数息可达矣。」毅如其言,遂至其宫。始见台阁相向,门户千万,奇草珍木,无所不有。夫乃止毅停于大室之隅。曰:「客当居此以伺焉。」毅曰:「此何所也?」夫曰:「此灵虚殿也。」谛视之,则人间珍宝,毕尽于此。柱以白璧,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雕琉璃于翠楣,饰琥珀于虹栋。奇秀深杳,不可殚言。然而王久不至。毅谓夫曰:「洞庭君安在哉?」曰:「吾君方幸玄珠阁,与太阳道士讲大经。少选当毕。」毅曰:「何谓大经?」夫曰:「吾君龙也,龙以水为神,举一滴可包陵谷。道士乃人也,人以火为神圣,发一灯可燎阿房。然而灵用不同,玄化各异,太阳道士精于人理,吾君邀以听。言语毕,而宫门辟,景从云合,而见一人披紫衣,执青玉。夫跃曰:「此吾君也。」乃至前以告之。君望毅而问曰:「岂非人间之人乎?」毅对曰:「然。」毅而设拜(明抄本「毅而设拜」作「既而对后拜」),君亦拜。命坐于灵虚之下。谓毅曰:「水府幽深,寡人暗昧。夫子不远千里,将有为乎?」毅曰:「毅,大王之乡人也。长于楚,游学于秦。昨下第,间驱泾水右涘,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环雨鬓,所不忍视。毅因诘之,谓毅曰,为夫婿所薄,舅姑不念,以至于此。悲泗淋漓,诚怛人心。遂托书于毅。毅许之。今以至此。因取书进之。洞庭君览毕,以袖掩面而泣曰:「老父之罪,不能鉴(「能鉴」原作「诊坚」,据明抄本、陈校本改)听,坐贻聋瞽,使闺窗孺弱,远罹构害。公乃陌上人也,而能急之。幸被齿发,何敢负德?」词毕,又哀吒良久。左右皆流涕。时有宦人密视君者,君以书授之,令达宫中。须臾,宫中皆恸哭。君惊谓左右曰:「疾告宫中,无使有声。恐钱塘所知。」毅曰:「钱塘何人也?」曰:「寡人之爱弟。昔为钱塘长,今则致政矣。」毅曰:「何故不使知?」曰:「以其勇过人耳。昔尧遭洪水九年者,乃此子一怒也。近与天将失意,塞其五山。上帝以寡人有薄德于古今,遂宽其同气之罪。然犹縻系于此。故钱塘之人,日日候焉。」语未毕,而大声忽发,天拆地裂,宫殿摆簸,云烟沸涌。俄有赤龙长千馀尺,电目血舌,朱鳞火鬣,项掣金锁,锁牵玉柱,千雷万霆,激绕其身,霰雪雨雹,一时皆下。乃臂青天而飞去。毅恐蹶仆地。君亲起持之曰:「无惧,固无害。」毅良久稍安,乃获自定。因告辞曰:「愿得生归,以避复来。」君曰:「必不如此。其去则然,其来则不然。幸为少尽缱绻。」因命酌互举,以欸人事。俄而祥风庆云,融融怡怡,幢节玲珑,箫韶以随。红妆千万,笑语熙熙。后有一人,自然蛾眉,明珰满身,绡縠参差。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然若喜若悲,零泪如系。须臾红烟蔽其左,紫气舒其右,香气环旋,入于宫中。君笑谓毅曰:「泾水之囚人至矣。」君乃辞归宫中。须臾,又闻怒苦,久而不已。有顷,君复出,与毅饮食。又有一人披紫裳,执青玉,貌耸神溢,立于君左右。谓毅曰:「此钱塘也。」毅起,趋拜之。钱塘亦尽礼相接,谓毅曰:「女侄不幸,为顽童所辱。赖明君子信义昭彰,致达远冤。不然者,是为泾陵之土矣。飨德怀恩,词不悉心。」毅手为退辞谢,俯仰唯唯。然后回告兄曰:「向者辰发灵虚,已至泾阳,午战于彼,未还于此。中间驰至九天,以告上帝。帝知其冤而宥其失,前所遣责,因而获免。然而刚肠激发,不遑辞候,惊扰宫中,复忤宾客。愧惕惭惧,不知所失。」因退而再拜。君曰:「所杀几何?」曰:「六十万」。「伤稼乎?」曰:「八百里」。「无情郎安在?」曰:「食之矣。」君抚然曰:「顽童之为是心也,诚不可忍。然汝亦太草草。赖上帝显圣,谅其至冤。不然者,吾何辞焉?从此已去,勿复如是。」钱塘复再拜。是夕,遂宿毅于凝光殿。明日,又宴毅于凝碧宫。会友戚,张广乐,具以醪醴,罗以甘洁。初笳角鼙鼓,旌旗剑戟,舞万夫于其右。中有一夫前曰:「此钱塘《破阵》乐。」旌鈚杰气,顾骤悍栗。坐客视之,毛发皆竖。复有金石丝竹,罗绮珠翠,舞千女于其左。中有一女前进曰:「此贵主《还宫》乐。」清音宛转,如诉如慕。坐客听之,不觉泪下。二舞既毕,龙君太悦,锡以裤绮,颁于舞人。然后密席贯坐,纵酒极娱。酒酣,洞庭君乃击席而歌曰:「大天苍苍兮,大地茫茫。人各有志兮,何可思量?狐神鼠圣兮,薄社依墙。雷霆一发兮,其孰敢当?荷真人兮信义长,令骨肉兮还故乡。齐言惭愧兮何时忘?」洞庭君歌罢,钱塘君再拜而歌曰:「上天配合兮,生死有途。此不当妇兮,彼不当夫。腹心辛苦兮,泾水之隅。风霜满鬓兮,雨雪罗襦。赖明公兮引素书,令骨肉兮家如初。永言珍重兮无时无。」钱塘君歌阕,洞庭君俱起奉觞于毅。毅踧踖而受爵。饮讫,复以二觞奉二君。乃歌曰:「碧云悠悠兮,泾水东流。伤美人兮,雨泣花愁。尺书远达兮,以解君忧。哀冤果雪兮,还处其休。荷和雅兮感甘羞,山家寂寞兮难久留。欲将辞去兮悲绸缪。」歌罢,皆呼万岁。洞庭君因出碧玉箱,贮以开水犀。钱塘君复出红珀盘,贮以照夜玑。皆起进毅。毅辞谢而受。然后宫中之人,咸以绡彩珠璧,投于毅侧,重叠焕赫。须臾,埋没前后。毅笑语四顾,愧揖不暇。泊酒阑欢极,毅辞起,复宿于凝光殿。翌日,又宴毅于清光阁。钱塘因酒作色,踞谓毅曰:「不闻猛石可裂不可卷,义士可杀不可羞耶?愚有衷曲,欲一陈于公。如可,则俱在云霄;如不可,则皆夷粪壤。足下以为何如哉?」毅曰:「请闻之。」钱塘曰:「泾阳之妻,则洞庭君之爱女也。淑性茂质,为九姻所重。不幸见辱于匪人,今则绝矣。将欲求托高义,世为亲戚,使受恩者知其所归,怀爱者知其所付。岂不为君子始终之道者?」毅肃然而作,欻然而笑曰:「诚不知钱塘君孱困如是。毅始闻跨九州,怀五岳,泄其愤怒。复见断锁金,掣玉柱,赴其急难。毅以为刚决明直,无如君者。盖犯之者不避其死,感之者不爱其生,此真丈夫之志。奈何箫管方洽,亲宾正和,不顾其道,以威加人?岂仆之素望哉?若遇公于洪波之中,玄山之间,鼓以鳞须,被以云雨,将迫毅以死,毅则以禽兽视之。亦何恨哉?今体被衣冠,坐谈礼义,尽五常之志性,负百行之微旨。虽人世贤杰,有不如者,况江河灵类乎?而欲以蠢然之躯,悍然之性,乘酒假气,将迫于人。岂近直哉?且毅之质,不足以藏王一甲之间。然而敢以不伏之心,胜王不道之气。惟王筹之!」钱塘乃逡巡致谢曰:「寡人生长宫房,不闻正论。向者词述狂妄,搪(「搪」字原阙,据明抄本、陈校本补)突高明,退自循顾,戾不容责。幸君子不为此乖间可也。」其夕复欢宴,其乐如旧,毅与钱塘遂为知心友。明日,毅辞归。洞庭君夫人别宴毅于潜景殿,男女仆妾等悉出预会。夫人泣谓毅曰:「骨肉受君子深恩,恨不得展愧戴,遂至暌别。」使前泾阳女当席拜毅以致谢。夫人又曰:「此别岂有复相遇之日乎?」毅其始虽不诺钱塘之请,然当此席,殊有叹恨之色。宴罢辞别,满宫凄然,赠遗珍宝,怪不可述。毅于是复循途出江岸。见从者十馀人,担囊以随,至其家而辞去。毅因适广陵宝肆,鬻其所得,百未发一,财以盈兆。故淮右富族咸以为莫如。遂娶于张氏,而又娶韩氏。数月,韩氏又亡。徙家金陵,常以鳏旷多感,或谋新匹。有媒氏告之曰:「有卢氏女,范阳人也。父名曰浩,尝为清流宰,晚岁好道,独游云泉。今则不知所在矣。母曰郑氏。前年适清河张氏,不幸而张夫早亡。母怜其少,惜其慧美,欲择德以配焉。不识何如?」毅乃卜日就礼。既而男女二姓,俱为豪族。法用礼物,尽其丰盛。金陵之士,莫不健仰。居月馀,毅因晚入户,视其妻,深觉类于龙女,而逸艳丰厚,则又过之。因与话昔事。妻谓毅曰:「人世岂有如是之理乎?」经岁馀(「经岁馀」原作「然君与馀」。据明抄本改)有一子。毅益重之。既产逾月,乃浓饰换服。召亲戚相会(明抄本、陈校本「亲戚相会」作「毅于帘室」)之间,笑谓毅曰:「君不忆余之于昔也?」毅曰:「夙为洞庭君女传书,至今(明抄本、陈校本「为洞庭君女传书至今」八字原作「非姻好何以」五字)为忆。」妻曰:「馀即洞庭君之女也。泾川之冤,君使得白。衔君之恩,誓心求报。洎钱塘季父论亲不从,遂至暌违,天各一方,不能相问。父母欲配嫁于濯锦小儿。某惟以心誓难移。亲命难背。既为君子弃绝,分无见期,而当初之冤,虽得以告诸父母,而誓报不得其志,复欲驰白于君子。值君子累娶,当娶于张,已而又娶于韩。迨张韩继卒,君卜居于兹。故余之父母,乃喜馀得遂报君之意。今日获奉君子,咸善终世,死无恨矣。」因呜咽泣涕交下,对毅曰:「始不言者,知君无重色之心;今乃言者,知君有感馀(明抄本、陈校本「感馀」作「爱子」)之意。妇人匪薄,不足以确厚永心。故因君爱子,以托相生(明抄本、陈校本「相生」作「贱质」)。未知君意如何,愁惧兼心,不能自解。君附书之日,笑谓妾曰:‘他日归洞庭,慎无相避。’诚不知当此之际,君岂有意于今日之事乎?其后季父请于君。君固不许。君乃诚将不可邪,抑忿然邪?君其话之。」毅曰:「似有命者。仆始见君子长泾之隅,枉抑憔悴,诚有不平之志。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馀无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思哉?洎钱塘逼迫之际,唯理有不可直,乃激人之怒耳。夫始以义行为之志,宁有杀其婿而纳其妻者邪?一不可也。善素以操真为志尚,宁有屈于己而伏于心者乎?二不可也。且以率肆胸臆,酬酢纷纶,唯直是图,不遑避害。然而将别之日,见君有依然之容,心甚恨之。终以人事扼束,无由报谢。吁!今日君卢氏也,又家于人间。则吾始心未为惑矣。从此以往,永奉欢好,心无纤虑也。」妻因深感娇泣,良久不已。有顷,谓毅曰:「勿以他类,遂为无心。固当知报耳。夫龙寿万岁,今与君同之,水陆无往不适,君不以为妄也。」毅嘉之曰:「吾不知国客,乃复为神仙之饵。」乃相与觐洞庭。既至而宾主盛礼,不可具纪。后居南海,仅四十年。其邸第舆马,珍鲜服玩,虽侯伯之室,无以加也。毅之族咸遂濡泽。以其春秋积序,容状不衰,南海之人,靡不惊异。洎开元中,上方属意于神仙之事,精索道术,毅不得安,遂相与归洞庭。凡十余岁,莫知其迹。至开元末,毅之表弟薛嘏为京畿令,谪官东南,经洞庭,晴昼长望,俄见碧山出于远波。舟人皆侧立曰:「此本无山,恐水怪耳。」指顾之际,山与舟相逼。乃有彩船自山驰来,迎问于嘏。其中有一人呼之曰:「柳公来候耳。」嘏省然记之,乃促至山下,摄衣疾上。山有宫阙如人世,见毅立于宫室之中,前列丝竹,后罗珠翠,物玩之盛,殊倍人间。毅词理益玄,容颜益少。初迎嘏于砌,持嘏手曰:「别来瞬息,而发毛已黄。」嘏笑曰:「兄为神仙,弟为枯骨,命也。」毅因出药五十丸遗嘏曰:「此药一丸,可增一岁耳。岁满复来,无久居人世,以自苦也。」欢宴毕,嘏乃辞行。自是已后,遂绝影响。嘏常以是事告于人世。殆四纪,嘏亦不知所在。陇西李朝威叙而叹曰:「五虫之长,必以灵者,别斯见矣。人裸也,移信鳞虫。洞庭含纳大直,钱塘迅疾磊落,宜有承焉。嘏咏而不载,独可邻其境。愚义之,为斯文。」
典故
九河清


《全唐诗》卷七百八〈酒醒〉
酒醒欲得适閒情,骑马那胜策杖行。天暖天寒三月暮,溪南溪北两村名【溪南溪北两川名】。沙澄浅水鱼知钓,花落平田鹤见耕。望断长安故交远,来书未说九河清。
典故
九里灵河


《庄子集释》卷十上〈杂篇·列禦寇〉~042~
郑人缓也呻吟裘氏之地。祇三年而缓为儒,河润九里,泽及三族,使其弟墨。儒墨相与辩,其父助翟。十年而缓自杀。其父梦之曰:「使而子为墨者予也。阖胡尝视其良,既为秋柏之实矣?」唐·成玄英疏:「三族,谓父母妻族也。能使弟成于墨教也。」
《东观汉记校注》卷十四〈郭伋传〉~566~
郭伋为颍川太守,辞去之官,光武诏曰:「郡得贤能太守,去帝城不远,河润九里,冀京师并蒙其福也。」
典故
相关人物
王衍
 
郭象


《世说新语》中卷下《赏誉》
郭象字子玄,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太尉王衍每云:「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例句

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辨口如悬河。 韩愈 石鼓歌

典故
泪成河

相关人物
顾恺之


《世说新语笺疏》上卷上〈言语〉~47~
顾长康拜桓宣武墓,作诗云:「山崩溟海竭,鱼鸟将何依。」宋明帝文章志曰:「恺之为桓温参军,甚被亲昵。」人问之曰:「卿凭重桓乃尔,哭之状其可见乎?」顾曰:「鼻如广莫长风,眼如悬河决溜。」春秋考异邮曰:「距不周风四十五日,广莫风至。广莫者,精大备也。盖北风也,一日寒风。」或曰:「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

例句

犹有泪成河,经天复东注。 杜甫 得舍弟消息

典故
山河书带砺
 
砺山带河


《史记》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877~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引东汉·应劭曰:「封爵之誓,国家欲使功臣传祚无穷。带,衣带也;厉,砥石也。河当何时如衣带,山当何时如厉石,言如带厉,国乃绝耳。」
《國語辭典》:河阳(河陽)  拼音:hé yáng
1.阳,山之南、水之北。河阳泛指河水之北。《文选。曹植。送应氏诗二首之二》:「亲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阳。」
2.地名。春秋晋邑,在今河南省孟县西。《文选。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3.晋朝潘岳曾任河阳县令,故后多以河阳指称潘岳。唐。王维〈为人祭李舍人文〉:「名高江夏之童,貌夺河阳之美。」
《國語辭典》:河阳一县花(河陽一縣花)  拼音:hé yáng yī xiàn huā
晋朝潘岳曾任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西)县令,于县城内遍植桃李花,传为美谈。宋。叶庭圭《海录碎事。卷一二。臣职部下。县令门》:「河阳一县花:潘岳为河阳令,种桃李花,人号曰:河阳一县花。」后借写花美。北周。庾信〈枯树赋〉:「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
《漢語大詞典》:潘安县(潘安縣)
古代 河阳县 的别称。 晋 潘岳 (字 安仁 )曾为 河阳 令,故称。 唐 杜甫 《花底》诗:“恐是 潘安县 ,堪留 卫玠 车。” 仇兆鳌 注:“ 晋 潘安仁 为 河阳 令,县皆树花。”参见“ 潘令 ”、“ 潘安 ”。
分類:潘岳安仁
《漢語大詞典》:潘花
据 晋 潘岳 《闲居赋》载, 潘岳 曾为 河阳令 ,于县中满种桃李,后因以“潘花”为典,形容花美,或称赞官吏勤于政事,善于治理。 宋 梅尧臣 《县署丛竹》诗:“ 陶 柳应慙弱, 潘 花只竞红。”亦作“ 潘岳花 ”。 清 孙枝蔚 《赠钱塘县丞季孚公》诗:“颇胜 长江 簿,即看 潘岳 花。”
《漢語大詞典》:花县(花縣)
晋 潘岳 为 河阳 令,满县遍种桃花,人称“河阳一县花”。见白孔六帖卷七七。后遂以“花县”为县治的美称。 唐 李贺 《春昼》诗:“ 平阳 花坞, 河阳 花县。” 明 阮大铖 《燕子笺·入幕》:“连营刁斗月如霜……花县接壶浆,蹔得与故人欢畅。” 清 吴伟业 《赠昆令王莘云尊人杏翁》诗:“快马柳城常命酒,软舆花县暂闻琴。”参见“ 河阳一县花 ”。
《國語辭典》:河阳一县花(河陽一縣花)  拼音:hé yáng yī xiàn huā
晋朝潘岳曾任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西)县令,于县城内遍植桃李花,传为美谈。宋。叶庭圭《海录碎事。卷一二。臣职部下。县令门》:「河阳一县花:潘岳为河阳令,种桃李花,人号曰:河阳一县花。」后借写花美。北周。庾信〈枯树赋〉:「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
《漢語大詞典》:借寇
后汉书·寇恂传载 恂 曾为 颍川 太守,颇著政绩,后离任。 建武 七年 光武帝 南征 隗嚣 , 恂 从行至 颍川 ,百姓遮道谓 光武 曰:“愿从陛下復借 寇君 一年。”后因以“借寇”为地方上挽留官吏的典故。 南朝 梁 何逊 《哭吴兴柳恽》诗:“霞区两借 寇 , 贪泉 一举巵。” 明 张居正 《赠袁太守入觐奏绩序》:“余不佞,谨述公治郡状,并致其借 寇 之意,敢以告於銓衡。”
《漢語大詞典》:借留
地方百姓要求留用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的官吏。 唐 白居易 《乔弁可巴州刺史制》:“ 巴州 刺史 乔弁 前假竹符,俾临 巴郡 。一心为理,三年有成;州人借留,廉使置奏。”宋史·何承矩传:“﹝ 咸平 ﹞三年,召还,拜引进使。州民百餘诣闕贡马,乞借留 承矩 。” 明 陆容 菽园杂记卷一:“﹝ 陈鎰 ﹞尝以议事还朝、民讹传得代,遮道借留者数千人。”参见“ 借寇 ”。
《漢語大詞典》:借寇
后汉书·寇恂传载 恂 曾为 颍川 太守,颇著政绩,后离任。 建武 七年 光武帝 南征 隗嚣 , 恂 从行至 颍川 ,百姓遮道谓 光武 曰:“愿从陛下復借 寇君 一年。”后因以“借寇”为地方上挽留官吏的典故。 南朝 梁 何逊 《哭吴兴柳恽》诗:“霞区两借 寇 , 贪泉 一举巵。” 明 张居正 《赠袁太守入觐奏绩序》:“余不佞,谨述公治郡状,并致其借 寇 之意,敢以告於銓衡。”
《國語辭典》:遮道  拼音:zhē dào
挡在道路中间。《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三国演义》第六回:「始皇巡狩至华阴,有人持玺遮道,与从者曰:『持此还祖龙。』言讫不见。」
分類:拦路
《國語辭典》:柳毅传书(柳毅傳書)  拼音:liǔ yì chuán shū
杂剧名。元尚仲贤作。叙书生柳毅为洞庭龙女传书求援,终成夫妻的故事。事本唐人李朝威的《柳毅传》而来。
《國語辭典》:口如悬河(口如懸河)  拼音:kǒu rú xuán hé
言谈犹如河水直倾而下,滔滔不绝。比喻能言善辩。如:「他机智善辩,口如悬河,一向是得理不饶人。」唐。韩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辨口如悬河。」也作「悬河泻水」。
《國語辭典》:口若悬河(口若懸河)  拼音:kǒu ruò xuán hé
言语滔滔不绝,如瀑布流泻不止。形容能言善辩。《金瓶梅》第三三回:「但遇著人,或坐或立,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就是一回。」《儒林外史》第四回:「知县见他说的口若悬河,又是本朝确切典故,不由得不信。」也作「悬河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