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沉 → 沈沉”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沈闷(沈悶)
亦作“沉闷”。
(1).谓沉重,烦闷;不爽朗、舒畅。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六:“词综所録 朱晦翁 《水调歌头》、 真西山 《蝶恋花》,虽非高作,却不沉闷,固知不是腐儒。”《老残游记》第十三回:“当此沉闷寂寥的时候,有个朋友谈谈,也就算苦中之乐了。”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一章:“走路时候,她还是那么沉闷。”
(2).天气、气氛等使人感到沉重而烦闷。 叶圣陶 《潘先生在难中》:“空气沉闷得很,人们略微感到呼吸受压迫,大概快要下雨了。” 曹禺 《雷雨》第三幕:“四周却更显得沉闷了,偶尔听见几声青蛙叫和更夫的木梆声,暴雨就快要来了。”
《國語辭典》:沉闷(沉悶)  拼音:chén mèn
1.沉重烦闷,多指心情或天气而言。《老残游记》第一三回:「当此沉闷寂寥的时候,有个朋友谈谈,也就算苦中之乐了。」
2.滞塞。如:「近来消息很沉闷,没有新颖的。」
《國語辭典》:郁闷(鬱悶)  拼音:yù mèn
心中愁闷不舒畅。《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管辂传》裴松之注引《辂别传》曰:「虽在大州,未见异才可用释人郁闷者。」《三国演义》第一一回:「管亥分兵四面围城,孔融心中郁闷。糜竺怀愁,更不可言。」
《漢語大詞典》:郁冒(鬱冒)
(1).郁闷。后汉书·朱穆传:“今年九月天气鬱冒,五位四候连失正气。”
(2).中医指头晕目眩或昏迷的症状。《素问·至真要大论》:“心痛、鬱冒不知人。” 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痓,二者病鬱冒,三者大便难。” 尤怡 《金匮要略心典》卷下:“鬱冒,神病也;亡阴血虚,阳气遂厥,而寒復鬱之,则头眩而目瞀也。” 金 成无己 伤寒明理论·郁冒:“伤寒鬱冒,何以明之?鬱为鬱结而气不舒也,冒为昏冒而神不清也,世谓之昏迷者是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蛙神:“至夜,母子俱病,鬱冒不食。”冒,一本作“ 闷 ”。
《漢語大詞典》:郁冒
中医病证名。表现为眩晕,甚至昏迷。 汉 张仲景 伤寒论·平脉法:“寒者则为厥,欝冒不仁。”
《國語辭典》:低沉  拼音:dī chén
1.形容天色阴暗,云层低厚。如:「天空低沉,心情也随著沉重许多。」
2.形容声音低微沉重。如:「他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唱起歌来别有韵味。」
3.形容情绪低落。如:「他自从经商失败后,情绪就变得异常低沉,整日无精打采。」
《漢語大詞典》:沈屯
沉闷。庄子·外物:“心若县於天地之间,慰暋沉屯。” 陈鼓应 注:“按‘屯’‘闷’音近义通。‘沉屯’有沉闷之意。”
分類:沉闷
《漢語大詞典》:窒郁
抑郁;沉闷。 郭沫若 《创造十年续篇》四:“我读过 伽里达惹 的《霞空特罗》,那种翡翠般的有深度的澄明,读起来令人心身上所有的一切窒郁,都要消融了的一样。”
分類:抑郁沉闷
《漢語大詞典》:郁郁(欝欝)
(1).浓烈貌,旺盛貌。 宋 毛滂 《蓦山溪·杨花》词:“叶依依,烟欝欝,依旧如张绪。” 明 何景明 《后白菊赋》:“曄丹华以欝欝,冒緑林而萋萋。”《封神演义》第六三回:“转日的,乃岭头松欝欝;生云的,乃崖下石磷磷。”
(2).忧闷貌。 宋 苏洵 《答陈公美》诗:“欝欝自不乐,谁为子悲哀。”《水浒传》第一一○回:“ 宋江 自此去了五个弟兄,心中好生欝欝不乐。”
《國語辭典》:阴沉(陰沉)  拼音:yīn chén
1.天色阴暗沉郁。如:「天色阴沉欲雨,还是带把伞吧!」
2.性格阴郁深沉,难以开朗坦诚。如:「他性格阴沉,常令人觉得高深莫测。」
《國語辭典》:闷闷(悶悶)  拼音:mèn mèn
1.忧郁。《初刻拍案惊奇》卷二:「新来的媳妇,摸头路不著,没个是处,终日闷闷过了。」《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黄巢见金榜无名,闷闷不已。」
2.宽大。《老子》第五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3.浑噩。《老子》第二○章:「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漢語大詞典》:沈郁(沈鬱)
亦作“沉鬱”。
(1).沉闷忧郁。 晋 陆机 《思归赋》:“伊我思之沉鬱,愴感物而增深。” 唐 李益 《城西竹园送裴佶王达》诗:“愴怀非外至,沉鬱自中肠。” 茅盾 《创造》一:“在沉郁的心绪中, 君实 又回忆起 娴娴 和他的一切琐屑的龃龉来。”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四:“含有庄重、畏敬、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感情的文句,全体须缓;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感情的文句,全体须急。”
(2).深刻含蕴;深沉蕴藉。 汉 刘歆 《与扬雄书》:“非 子云 澹雅之才,沉鬱之思,不能经年鋭精,以成此书。”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 子美 不能为 太白 之飘逸, 太白 不能为 子美 之沉鬱。”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一:“作词之法,首贵沉鬱,沉则不浮,鬱则不薄。顾沉鬱未易强求,不根柢於《风》《骚》,乌能沉鬱!”
《国语辞典》:不闷(不闷)  拼音:bù mèn
1.长寿而不厌生。《庄子。秋水》:「遥而不闷,掇而不跂。」
2.舒坦、不沉闷。如:「看这部电影,情节起伏,一点儿也不闷。」
《漢語大詞典》:郁沈(鬱沈)
忧郁沉闷;忧闷阴沉。 清 黄景仁 《灵壁磬石歌》:“当年帝命后 夔 戞,圣作圣奏圣所歆。於风斯乾乐斯振,知民立辨宣鬱沉。” 茅盾 《子夜》一:“接着 荪甫 也跑出来,脸色郁沉。”
《漢語大詞典》:郁密(鬱密)
犹郁闷,沉闷。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太湖诗·初入太湖》:“时当暑雨后,气象仍鬱密。”
分類:郁闷沉闷
《漢語大詞典》:死气(死氣)
阴暗沉闷的空气。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一:“居无近絶溪、羣冢、狐虫之所,近此则死气阴匿之处也。” 曹禺 《雷雨》第一幕:“他在外头一去就是两年不回家,这屋子里的死气,他是不知道的。”
《國語辭典》:惛惛  拼音:hūn hūn
1.神智昏乱不清。《庄子。至乐》:「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原来功父身子眠在床上,惛惛不知人事。」
2.晦暗不明。《管子。四时》:「五漫漫,六惛惛,孰知之哉?」
3.沉闷、烦闷。《楚辞。屈原。九辩》:「邅翼翼而无终兮,忳惛惛而愁约。」
4.专心一志。《荀子。劝学》:「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