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急湍  拼音:jí tuān
急速的水流。唐。杜甫 小寒食舟中作诗:「娟娟戏蝶过閒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國語辭典》:漫流  拼音:màn liú
水位高过堤岸,散漫而流行。《书经。禹贡》唐。孔颖达。正义:「二水汎溢,漫流已治,从其故道。」唐。于鹄 寄续尊师诗:「春木带枯叶,新蒲生漫流。」
《漢語大詞典》:喷沫(噴沫)
喷涌泡沫。形容水势之大。西京杂记卷二:“ 瓠子河 决,有蛟龙从九子,自决中逆上入河,喷沫流波数十里。” 瞿秋白 《饿乡纪程》四:“正如久雍的水闸,一旦开放,旁流杂出,虽是喷沫鸣溅,究不曾自定出流的方向。”
《漢語大詞典》:天波
(1).喻皇帝的恩泽。 晋 陆机 《谢平原内史表》:“则尘洗天波,谤絶众口。”南史·袁湛传:“天波既洗,云油遽沐。” 唐 王维 《谢除太子中允表》:“今圣泽含弘,天波昭洗。”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 紫禁城 内之河……逆 贤 ( 魏忠贤 )时,勒令疏通,至今清流可鉴,虽鱼鳖蛙黽之微,亦得沐天波之泽。”
(2).形容水势浩瀚的大河。 唐 王维 《渡河到清河作》诗:“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
(3).指天空的云气。形容极为高远。 唐 孟郊 《立德新居》诗之三:“仰笑鵾鹏辈,委身拂天波。” 唐 许学士 《天关回到世吟》:“今日东归浑似梦,望崖回首隔天波。”
(4).从地面辐射至天空的无线电波。
《國語辭典》:流沫  拼音:liú mò
1.水流激起的泡沫。南朝宋。谢灵运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流沫不足险,石林岂为艰。」唐。柳宗元钴鉧潭记〉:「流沫成轮,然后徐行。」
2.流口水。南朝梁。刘孝标〈广绝交论〉:「加以顩颐蹙頞,涕唾流沫。」
《漢語大詞典》:水怒
谓水势猛烈。汉书·沟洫志:“若乃多穿沟渠於 冀州 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虽非圣人法,然亦救败术也。” 唐 韩愈 孟郊 《秋雨联句》:“水怒已倒流,阴繁恐凝害。” 宋 王安石 《牛渚》诗:“山盘水怒不得泄,到此乃有无穷渊。” 清 孙承泽 天府广记·仓场:“袪潮港之堙,凿 徐 吕 二洪之巨石,平水怒。”
《漢語大詞典》:湍悍
谓水势急猛。史记·河渠书:“於是 禹 以为 河 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 河 。”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锦绣屏风》:“议者谓 英公 文譬如泉水,迅急湍悍。” 清 魏源 《畿辅河渠议》:“ 黄河 湍悍,宜防而不宜泄。”
分類:水势
《國語辭典》:暴怒  拼音:bào nù
大怒。《三国演义》第八一回:「飞临行,先主嘱曰:『朕素知卿酒后暴怒,鞭挞健儿,而复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今后务宜宽容,不可如前。』」
《國語辭典》:涣涣(渙渙)  拼音:huàn huàn
1.水势盛大的样子。《诗经。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唐。柳宗元 道州文宣王庙碑:「畇畇其原,既夷且大。涣涣其流,实环于外。」
2.光亮的样子。晋。傅玄 紫华赋:「焕若珊瑚之萃英,涣涣昱昱,而夺人目精。」
《國語辭典》:冲击(沖擊)  拼音:chōng jí
冲拍撞击。如:「海浪冲击著岩壁,激起高高的浪花。」
《國語辭典》:冲击(衝擊)  拼音:chōng jí
1.冲向敌人进行攻击。《旧唐书。卷一○九。李嗣业传》:「嗣业每持大棒冲击,贼众披靡,所向无敌。」《水浒传》第一○九回:「王庆传令旨,教前部先锋出阵冲击。」
2.冲撞碰击。如:「海浪冲击岩岸。」
3.严重影响。如:「国际油价的大幅波动,产业界受到很大的冲击。」
4.指强烈挑战。如:「接受新手冲击。」
《漢語大詞典》:颓流
水势下流。 汉 刘向 《九叹·远逝》:“頽流下陨,身日远兮。”
分類:水势下流
《國語辭典》:峻峭  拼音:jùn qiào
1.高耸、陡峭的样子。唐。郑遥〈明月照高楼赋〉:「于是隐映澄寂,特起峻峭,月上楼高,楼明月耀。」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四上。粤西游日记三》:「四眺重崖,皆悬绝无径,而西崖尤为峻峭。」
2.形容人严峻苛刻。如:「他为人峻峭,有时难免失之刻薄,但律己甚严,所以人缘还不错。」
3.比喻人品高超。《抱朴子。外篇。行品》:「士有行己高简,风格峻峭,啸傲偃蹇,凌济慢俗。」
《漢語大詞典》:河门(河門)
控制河流水势的闸门。 宋 苏辙 《论黄河东流札子》:“於 河 之西岸,开 鬫村 等三河门,亦以洩涨水。”宋史·河渠志三:“相度大小河门,乘此水势衰弱,并先修闭,各立蛾眉埽镇压。”
《漢語大詞典》:渺漭
水势辽阔貌。 元 方回 《送徐如心如婺源三十韵》:“旷平初渺漭,屈曲渐深幽。”
分類:水势辽阔
《漢語大詞典》:湍险(湍險)
水势急速险恶。 南朝 梁 任昉 《赠郭桐庐》诗:“ 沧江 路穷此,湍险方自兹。”明史·河渠志三:“ 宝应 氾光湖 ,诸湖中最湍险者也。”亦谓水急路险。 唐 刘禹锡 《谢中使送上表》:“陟水陆湍险之途,当炎夏鬱蒸之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