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源氏物语(源氏物语)  拼音:yuán shì wù yǔ
书名。日本女作家紫式部著,五十四帖。约西元一○一四年成书,为平安时代的著名小说。以宫廷为中心,描写平安前、中期之世相。前四十五帖以贵公子光源氏为中心,缕叙其与各种女性的恋爱故事;后十帖称宇治十帖,描写光源氏之子薰大将的生活。文笔流利,可称为日本文学的代表作。
《国语辞典》:杨氏系数(杨氏系数)  拼音:yáng shì xì shù
物理学上指抗张力及抗压力的弹性系数。亦即材料在弹性限度内应力与应变之比值。通常以E表示。
《国语辞典》:鲍氏囊(鲍氏囊)  拼音:bào shì náng
肾小管在肾皮质中,其一端膨大且向内凹陷成杯状的构造,称为「鲍氏囊」。
《国语辞典》:巴氏体(巴氏体)  拼音:bā shì tǐ
1.细胞遗传学上指人类的皮肤或口腔黏膜等细胞,用特殊方法染色,正常女性的细胞核内有一深色的小点,称为「巴氏体」。男性则无。巴氏体的数目比x染色体少一,可藉此推测细胞内x染色体的数目是否正常。也译作「巴尔氏体」。
2.触觉末梢器官之一。存在于皮下、黏膜及身体各部位中。为十九世纪义大利解剖学家巴希尼(Pacini)所发现,故称为「巴氏体」。也译作「帕希尼体」。
《国语辞典》:摄氏(摄氏)  拼音:shè shì
摄氏温标的简称,为瑞典人Celsius所制定的温度计刻度法,常用符号℃来表示。水在常压下的冰点定为0℃,沸点定为100℃。
《国语辞典》:高氏症  拼音:gāo shì zhèng
病名,即高雪氏症(Gaucher disease)。是一种体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因体内缺乏一种糖脂类特殊水解酶,而使糖脂类物质堆积在肝脏、脾脏、骨髓,甚至到神经系统。患者会有肝脾肿大、贫血、出血倾向及骨骼发育不正常等明显症状。
分类:病名
《国语辞典》:伏牺氏(伏牺氏)  拼音:fú xī shì
古代一位皇帝。教民佃渔畜牧,始画八卦,造书契。《文选。班固。东都赋》:「四海之内,更造夫妇,肇有父子,君臣初建,人伦寔始,斯乃伏牺氏之所以基皇德也。」《文选。孔安国。尚书序》:「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也作「伏羲」。
《国语辞典》:毕氏定理(毕氏定理)  拼音:bì shì dìng lǐ
任意一个直角三角形,直角旁的短边称为「勾」,长边称为「股」,对直角的斜边称为「弦」。若斜边(即弦)长的平方,等于勾长平方与股长平方和,即称为「毕氏定理」。此定理由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也称为「勾股弦定理」。
《国语辞典》:巴氏反射  拼音:bā shì fǎn shè
一种轻触婴儿脚掌即脚拇趾上翘,而其他四个脚趾作扇形散开的反应。由德国生理学家巴宾斯基(J. Babinski)于西元一八九九年首先提出。
《国语辞典》:巴氏杆菌(巴氏杆菌)  拼音:bā shì gǎn jùn
真细菌目小杆菌科的一属,菌体小,好气性,卵圆形或杆状革兰氏阴性、发酵性的微小杆菌。寄生在哺乳类及鸟类中,肺与血液等均会发现,可引起败血症或呼吸道感染等病症。由法国细菌学家巴斯德(Pasteur)发现。
《国语辞典》:董氏封发(董氏封发)  拼音:dǒng shì fēng fǎ
唐代贾直言贬官岭南,诀别前,请妻改嫁。然董氏未答,而以绳束发,且用布帛密封,使直言于帛上署,并云:「非君手不解。」二十年后,直言还,布帛才得解开。然当沐浴时,头上发丝已全然脱落。典出《新唐书。卷二○五。列女传。贾直言妻董传》。后世遂以董氏封发象徵妇人守节的志气。
《国语辞典》:布氏杆菌(布氏杆菌)  拼音:bù shì gǎn jùn
一种细菌。属革兰氏阴性菌,家畜为其主要感染体。人类若接触感染体,则会引起布氏杆菌病。
《国语辞典》:布鲁氏菌(布鲁氏菌)  拼音:bù lǔ shì jùn
一种病菌。呈粗短杆状,主要侵害牛、羊、猪等家畜,引起流产或睪丸炎。由英国医生布鲁氏(DavidBruce)发现得名。
《国语辞典》:柳氏传(柳氏传)  拼音:liǔ shì zhuàn
唐代传奇小说,许尧佐作。述诗人韩翊妾柳氏为蕃将所劫,幸赖虞侯许俊救回,使二人终得团聚。反映安史之乱后,蕃将恃功跋扈的行径。为唐代流传的传奇小说,后世据其改编为戏曲,有明代吴长儒的《练囊记》、清朝张国寿的《章台柳》。也称为《章台柳传》。
《国语辞典》:欧氏管(欧氏管)  拼音:ōu shì guǎn
鼻咽与中耳之鼓室相连的管道。为义大利人欧斯达氏(Eustacho)所发现,故称为「欧氏管」。有平衡鼓膜内外两侧气压的功能。也称为「耳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