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73,分59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鬓毛
羽毛
二毛
毛发
鸿毛
毛羽
凤毛
毛骨
毛锥
一毛
毛颖
霜毛
吹毛
牛毛
不毛
《國語辭典》:鬓毛(鬢毛)  拼音:bìn máo
两鬓上的毛发。唐。贺知章〈回乡偶书诗〉二首之一:「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分類:鬓毛鬓发
《國語辭典》:羽毛  拼音:yǔ máo
1.鸟类身上的毛。具有飞翔、维持体温、保护身体等作用。如:「羽毛被」。
2.飞禽的代称。周。陈仲子《于陵子。畏人》:「仲尼亦有言,羽毛弗可与同群。」
3.比喻人的声望。如:「爱惜羽毛」。《后汉书。卷四九。王符传》:「其贡士者,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名,妄生羽毛。」
4.羽旗。《左传。襄公十四年》:「范宣子假羽毛于齐而弗归,齐人始贰。」唐。李白〈大猎赋〉:「羽毛扬兮九天绛,猎火燃兮千山红。」
5.毛织物。
《國語辭典》:二毛  拼音:èr máo
鬓发有黑白两种颜色。指年老的人。《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礼记。檀弓下》:「古之侵伐者,不斩祀、不杀厉、不获二毛。」
《國語辭典》:二毛子  拼音:èr máo zi
1.黑龙江一带的土话。指两岁的羊。清。西清《黑龙江外记》卷八:「羊一岁谓之库尔布子,二岁谓之二毛子。」
2.清末义和团团员讥称信耶稣教或办理洋务的中国人。《恨海》第七回:「只见街上往来的,没有一个不是义和团,拥挤的不堪。口中乱嚷:『烧教堂!烧使馆!杀毛子!杀二毛子!』」
《國語辭典》:毛发(毛髮)  拼音:máo fǎ
1.人体上的毛和头发。《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2.比喻极细微脆弱的东西。《三国演义》第二回:「今将军仗皇威,掌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若欲诛宦官,如鼓洪炉燎毛发耳。」
《國語辭典》:鸿毛(鴻毛)  拼音:hóng máo
鸿雁的羽毛。比喻极轻微。《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唐。李白〈梁甫吟〉:「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
《國語辭典》:毛羽  拼音:máo yǔ
鸟兽的羽毛。《战国策。秦策一》:「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國語辭典》:凤毛(鳳毛)  拼音:fèng máo
1.凤凰的羽毛。
2.称誉人文采俊秀,能继承其父风范。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王敬伦风姿似父,作侍中,加授桓公,公服从大门人。桓公望之,曰:『大奴固自有凤毛。』」
《國語辭典》:凤毛麟角(鳳毛麟角)  拼音:fèng máo lín jiǎo
比喻稀罕珍贵的人、物。明。汪廷讷《种玉记》第二九出:「驸马是凤毛麟角,公主是玉叶金枝,在钓惟缗,果然是王侯之配。」也作「麟角凤毛」。
《漢語大詞典》:毛骨
(1).毛发与骨骼。 唐 刘禹锡 《桃源行》:“俗人毛骨惊仙子,争来致词何至此?” 宋 苏舜钦 《演化琴德素高因为作歌以写其意云》:“风吹仙籟下虚空,满坐沉沉竦毛骨。” 宋 陆游 《夜汲井水煮茶》诗:“肺腑凛清寒,毛骨亦苏省。”
(2).谓人的骨相容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下:“ 祖士少 风领毛骨,恐没世不復见如此人。”晋书·元帝纪:“ 琅邪王 毛骨非常,殆非人臣之相也。” 前蜀 韦庄 《寄薛先辈》:“不説文章与门第,自然毛骨是公卿。”
《漢語大詞典》:毛锥(毛錐)
(1).即毛锥子。 宋 陆游 《醉中作行草数纸》诗:“驛书驰报儿单于,直用毛锥惊杀汝。” 元 徐再思 《蟾宫曲·江淹寺》:“文藻珠璣,醉墨淋漓,何似 班超 ,投却毛锥。” 明王錂《寻亲记·训子》:“他駡我穷酸寒贱,管封侯万里,索甚毛锥。” 清 蒋士铨 临川梦·隐奸:“他能开神臂万钧弓,那识毛锥轻重?”
(2).泛称笔。 茅盾 《对于文坛的一种风气的看法》:“不暇剪裁,不事组织,信手拈来,都付毛锥。”参见“ 毛锥子 ”。
分類:
《國語辭典》:毛锥子(毛錐子)  拼音:máo zhuī zi
毛笔的别称。因笔毫束扎如锥形而得名。《新五代史。卷三○。汉臣传。史弘肇》:「弘肇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若「毛锥子」安足用哉?』三司使王章曰:『无「毛锥子」,军赋何从集乎?』『毛锥子』,盖言笔也。」
分類:毛笔如锥
《國語辭典》:一毛  拼音:yī máo
1.一根毛。指细小微不足道的东西。《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2.比喻年少有才能。唐。熊孺登 和窦中丞岁酒喜见小男两岁诗:「闻得一毛添五色,眼看相逐凤池头。」
3.币制一圆的十分之一。也称为「一角」。
《國語辭典》:凤毛(鳳毛)  拼音:fèng máo
1.凤凰的羽毛。
2.称誉人文采俊秀,能继承其父风范。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王敬伦风姿似父,作侍中,加授桓公,公服从大门人。桓公望之,曰:『大奴固自有凤毛。』」
《國語辭典》:毛颖(毛穎)  拼音:máo yǐng
颖,笔尖、笔端。毛颖指毛笔。唐韩愈有《毛颖传》。《宣和画谱。卷二○。墨竹》:「平居之时,无所嗜好,独左右图书与管城毛颖相周旋。」
《漢語大詞典》:霜毛
(1).白色羽毛。 南朝 宋 鲍照 《舞鹤赋》:“叠霜毛而弄影,振玉羽而临霞。” 唐 杜甫 《八哀诗·故右仆射相国曲江张公九龄》:“仙鹤下人间,独立霜毛整。” 宋 陆游 《胡无人》诗:“中华初识汗血马,东夷再贡霜毛鹰。”
(2).白发。 唐 韩愈 《答张十一功曹》诗:“吟君诗罢看双鬢,斗觉霜毛一半加。” 宋 欧阳修 《谢致仕表》:“头垂两鬢之霜毛,腰束九环之金带。” 清 唐孙华 《早秋杂兴次江位初韵》之二:“强施冠幘霜毛短,裁展诗书雾眼昏。”
(3).借指老人。 明 无名氏 《四贤记·祈熊》:“苦他们泣守风灯,是奴家奉养霜毛。”
《國語辭典》:吹毛  拼音:chuī máo
1.比喻很容易,不须费力气。《韩非子。内储说下》:「去仲尼,犹吹毛耳。」
2.形容刀剑很锐利,吹毛可断。唐。卢纶〈难绾刀子歌〉:「吹毛可试不可触,似有虫搜阙裂文。」唐。裴铏《聂隐娘》:「兼令长执宝剑一口,长二尺许,锋利吹毛。」
《國語辭典》:吹毛求疵  拼音:chuī máo qiú cī
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小毛病。语本《韩非子。大体》:「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后比喻刻意挑剔过失或缺点。《汉书。卷五三。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传》:「有司吹毛求疵,笞服其臣,使證其君。」也作「吹毛求瑕」、「吹毛取瑕」、「吹毛索疵」。
《國語辭典》:牛毛  拼音:niú máo
1.比喻极多。《北史。卷八三。文苑传。序》:「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2.比喻细小。唐。杜甫〈述古〉诗三首之二:「秦时任商鞅,法令如牛毛。」宋。苏轼〈读孟郊〉诗二首之一:「夜读孟郊诗,细字如牛毛。」
《國語辭典》:不毛  拼音:bù máo
草木不生的地方。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唐。孙樵 序西南夷:「由蜀而南,逾昆明,涉不毛,驰七八千里,其群蛮之雄者曰南诏。」亦指未经垦殖的地方。唐。皮日休 请行周典:「今之宅,树花卉犹恐不奇,减征赋惟恐不至。苟树桑者,必门嗤户笑,有能以不毛而税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