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文凭(文憑)  拼音:wén píng
1.旧时官吏赴任所持的凭證。《三国演义》第二七回:「既无文凭,待我差人禀过丞相,方可放行。」
2.学校给学生学历證明的文书。《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寻著了那个学吏,拿出吏部急字号文凭与他看了。」
《國語辭典》:会考(會考)  拼音:huì kǎo
一种统一测验学习成果的考试。如:「毕业会考」、「教师会考」。
《國語辭典》:学历(學曆)  拼音:xué lì
学校的行事历。学校在开学前,依日期先后顺序,排列一学年中预定从事的教学与行政活动。也称为「校历」。
《國語辭典》:学历(學歷)  拼音:xué lì
求学的经历。指毕业或肄业所得的学位。
《國語辭典》:校友  拼音:xiào yǒu
同一所学校毕业的人。
《国语辞典》:布丹  拼音:bù dān
Jean Bodin
人名。(西元1530~1596)法国政治哲学家。毕业于吐鲁斯大学,在巴黎王宫担任律师。西元一五七六年至拉翁当检察官,后卒于时疫。他首先提出国家的「主权」观念,同时严格区分「国家」与「政府」。其重要的著作是共和国六书。
《国语辞典》:五专(五专)  拼音:wǔ zhuān
五年制的专科学校。以国民中学或已立案之私立初级中学毕业,或具同等学力的学生为招收对象。以专业课程为重点,培养实用专业的人才为目的。修业期限五年。
《国语辞典》:陈寅恪(陈寅恪)  拼音:chén yín kè
人名。(西元1890~1969)江西义宁人。上海复旦公学毕业,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研究。历任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香港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以史学湛深,为世所称。著有《元白诗笺證稿》、《论再生缘》、《秦妇吟校笺》等。
《國語辭典》:母校  拼音:mǔ xiào
称呼自己所毕业或曾就读的学校。如:「回国后,我将回母校任教。」
《国语辞典》:同学会(同学会)  拼音:tóng xué huì
毕业同学为联络感情所办的聚会。如:「为了办好毕业后第一次同学会,他们俩费尽了苦心。」
《漢語大詞典》:陈公博
(1892-1946) 汉奸。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被开除出党。曾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工人部部长。1928年底在上海成立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汪精卫投敌。1944年汪死后,任伪行政院院长、伪国民政府代理主席。抗日战争胜利后,逃往日本,后被押解回国,判处死刑。
《漢語大詞典》:倪焕之
长篇小说。叶圣陶作。1928年发表。倪焕之中学毕业后,追求所谓的“理想教育”和“理想家庭”,可都未成功,不免感到失望。五四运动发生后,他在革命者帮助下到上海教书,并参加革命斗争。大革命失败后,他又陷于悲观之中,常借酒浇愁,不久病亡。作品反映了五四前后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
《漢語大詞典》:中岛健藏
(1903-1979)日本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从事翻译和文学评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参与重建日本文艺家协会、日本笔会等团体。曾任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会长。主要作品有《现代文艺论》《现代作家论》等。
《漢語大詞典》:赵基天
(1913-1951)朝鲜诗人。幼年随父流亡苏联。毕业于高尔基师范大学。1945年回国。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作为随军作家上前线。次年在平壤牺牲。作有长诗《白头山》《生之歌》等。
《漢語大詞典》:朱石麟
(1899-1967)电影导演。江苏太仓人。毕业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预科。1927年起先后任华北电影公司和联华影业公司编译部主任。1946年去香港,参与创建凤凰影业公司。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影协理事。一生执导故事片七十余部。主要有《慈母曲》《一板之隔》《一年计》《新寡》等。
《漢語大詞典》:张耀翔
(1893-1964)心理学家。北京清华学堂毕业,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后历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暨南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教授。1921年创办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组织中华心理学会,并任会长。1922年创办中国第一种心理学杂志《心理》,并任主编。提倡用科学实验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主要著作有《心理学讲话》《感觉心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