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740,分116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死所
半死
效死
死事
心死
死力
致死
即死
誓死
病死
死士
死丧
死守
死难
得死
《漢語大詞典》:死所
死的地方。《左传·文公二年》:“其友曰:‘盍死之?’ 瞫 ( 狼瞫 )曰:‘吾未获死所。’” 杜预 注:“未得可死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吴公 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唐 韩愈 《答张十一功曹》诗:“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國語辭典》:半死  拼音:bàn sǐ
1.形容受伤极重。《红楼梦》第六九回:「急的贾琏查是谁请了姓胡的来,一时查出,便打了个半死。」
2.形容情绪极度的兴奋或悲哀。如:「笑得半死」、「哭得半死」。
《漢語大詞典》:半死半生
(1).未全死。 汉 枚乘 《七发》:“ 龙门 之桐,高百尺而无枝……其根半死半生。” 唐 杜甫 《又观打鱼》诗:“小鱼脱漏不可记,半死半生犹戢戢。” 清 吴伟业 《吾谷行》:“一株偃蹇踞阴崖,半死半生遭屈辱。”
(2).比喻无意义、无生气的苟且的生活。 鲁迅 《华盖集·北京通信》:“惟独半死半生的苟活,是全盘失错的。因为他挂了生活的招牌,其实却引人到死路上去!”
《國語辭典》:效死  拼音:xiào sǐ
舍命报效。《公羊传。昭公十三年》:「比之义宜乎效死不立。」《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下》:「彦章以步军十万人攻杨刘城,李周尽力拒守,每与士卒同甘共苦,故能得军心,效死勿去。」
《國語辭典》:死事  拼音:sǐ shì
1.为国事而死者。《礼记。月令》:「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反赏死事,恤孤寡。」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今贷与之生足矣,乃加横恩如此,不知朝廷何以待伏节死事之家。」
2.人死后殡殓丧葬等事。《礼记。丧大记》:「唯哭先复,复而后行死事。」
《國語辭典》:心死  拼音:xīn sǐ
1.比喻绝望。《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2.摒除杂念而达到无我的境地。《列子。汤问》:「同斋三月,心死形废,徐以神视。」
《國語辭典》:心若死灰  拼音:xīn ruò sǐ huī
语出《庄子。知北游》:「被衣大说,行歌而去之。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心不为外物所动,如不再燃烧的灰烬。《隋书。卷五七。卢思道传》:「心若死灰,不营势利,家无儋石,不费囊钱。」也作「心如死灰」。
《國語辭典》:死力  拼音:sǐ lì
效死以尽力。《汉书。卷五四。李广传》:「步乐召见,道陵将率得士死力。」《三国演义》第九回:「昔楚庄王『绝缨』之会,不究戏爱姬之蒋雄;后为秦兵所困,得其死力相救。」
分類:力量
《國語辭典》:致死  拼音:zhì sǐ
1.导致死亡。如:「因病致死」。
2.拚命、竭尽全力不怕死。宋。司马光〈郭子仪单骑退敌〉:「我之将士,必致死与汝战矣。」
《漢語大詞典》:即死
(1).就死,处死。史记·酷吏列传:“是时九卿罪死即死,少被刑。”
(2).立即死去。后汉书·宋则传:“ 则 子年十岁,与苍头共弩射,苍头弦断矢激,误中之,即死。”新唐书·夏侯孜传:“初,堂史署制,仆 孜 怀中,即死。”
分類:立即处死
《國語辭典》:誓死  拼音:shì sǐ
立下誓愿,表示至死皆不改变。如:「他们保卫家园的决心誓死不变。」
《国语辞典》:病死  拼音:bìng sǐ
因生病而死去。如:「那户人家主人病死十多年了。」
分类:病死生病
《國語辭典》:死士  拼音:sǐ shì
敢死的人。《史记。卷三一。吴太伯世家》:「越使死士挑战,三行造吴师,呼,自刭。」
分類:敢死勇士
《漢語大詞典》:死丧(死喪)
(1).死亡。《诗·小雅·常棣》:“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尉缭子·战威:“死丧相救,兵役相从,此民之所励也。”三国志·蜀志·后主传:“ 会 ( 钟会 )既死, 蜀中 军众钞略,死丧狼籍,数日乃安集。”
(2).指丧葬之事。《汉书·食货志上》:“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 唐 元稹 《崔公墓志铭》:“考公之所尚,仁孝友爱,内外死丧婚嫁之不能自持者,莫不己任之。”
《國語辭典》:死守  拼音:sǐ shǒu
1.拚死防守。唐。韩愈 张中丞传后序:「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三国演义》第一一回:「其鄄城、东阿、范县三处,赖荀彧、程昱二人设计相连,死守城郭。」
2.固执遵守,不知变通。如:「你别死守著老规矩。」
《國語辭典》:死难(死難)  拼音:sǐ nàn
殉难,遭遇灾难而死。《新唐书。卷一七九。李训传》:「欲夷绝其类,顾在位臣持禄取安,无伏节死难者。」
《漢語大詞典》:得死
(1).谓得人效死相助。汉书·朱博传:“已许 孔乡侯 有指。匹夫相要,尚相得死,何况至尊! 博 唯有死耳!”资治通鉴·汉哀帝建平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得死,谓得其死力。一曰:得其相为死也。”
(2).谓得善终。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四:“﹝客问 浮休子 曰:﹞‘ 郑愔 为选部侍郎何如?’答曰:‘ 愔 猖獗小子,狡猾庸人也……既无雅量,终是凡材,以此求荣,得死为幸。’后果谋反伏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