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83,分66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冒死
杀死
濒死
敢死
枯死
诛死
愧死
死友
轻死
死国
死命
槁死
出死
临死
节死
《國語辭典》:冒死  拼音:mào sǐ
不顾性命。《三国志。卷一二。魏书。鲍勖传》:「臣冒死以闻,唯陛下察焉。」《三国演义》第一四回:「今日于阵前得见故人,欲进一言,故特冒死而来。」
《國語辭典》:杀死(殺死)  拼音:shā sǐ
杀害致死。如:「在激烈争执中,他失手杀死对方。」
《高级汉语词典》:濒死  拼音:bīn sǐ
生命垂危、病情处于危急状态或危在旦夕
《國語辭典》:敢死  拼音:gǎn sǐ
勇敢而不怕死。《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传》:「于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上》:「光武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
《國語辭典》:枯死  拼音:kū sǐ
枯萎而死。如:「外出多日,盆栽没有浇水,大半几近枯死。」汉。王充《论衡。气寿》:「物有为实,枯死而堕;人有为儿,夭命而伤。」
《漢語大詞典》:诛死(誅死)
杀戮。史记·田叔列传:“时左丞相自将兵,令司直 田仁 主闭守城门,坐纵太子,下吏诛死。”汉书·司马迁传:“为人臣子不通於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诛死之罪。”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刑法·逸囚正法:“ 江陵 当国时,持法不少假,如盗钱粮四百两以上,俱非时诛死。”
分類:杀戮
《漢語大詞典》:愧死
极言羞愧。《西湖佳话·西泠韵迹》:“我堂堂男子,既富且贵,反因来迟,不能少申一报,非负心而何?日后冥中相见,岂不愧死!”镜花缘第十二回:“如此谦恭和蔼,可谓脱尽仕途习气。若令器小易盈,妄自尊大,那些骄傲俗吏看见,真要愧死!”
分類:羞愧
《國語辭典》:死友  拼音:sǐ yǒu
交情至死不变的朋友。《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范式传》:「若二子者,吾生友耳。山阳范巨卿,所谓死友也。」
《漢語大詞典》:轻死(輕死)
以死事为轻,不怕死。老子:“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管子·法法:“上好勇则民轻死,上好仁则民轻财。” 三国 蜀 诸葛亮 《将苑·情势》:“是故勇而轻死者,可暴也。”
《國語辭典》:死国(死國)  拼音:sǐ guó
殉国,为国事而死。《汉书。卷八四。翟方进传》:「死国埋名,犹可以不惭于先帝。」
《國語辭典》:死命  拼音:sǐ mìng
1.致死的定数。如:「制其死命」。
2.拚命、极力。如:「死命抵抗」、「死命摇头」。《三国演义》第一○回:「应劭死命逃脱,投袁绍去了。」
3.献身、效命。《三国演义》第二回:「万人一心,尚不可当,况城中有数万死命之人乎?」
《漢語大詞典》:槁死
枯死,困死。韩非子·说疑:“或伏死於窟穴,或槁死於草木。” 清 顾炎武 《瓠》诗:“不材留苦叶,槁死亦甘心。” 王闿运 《〈墨子校注〉序》:“儒者自高其道,非骋不往。时君将相因而贫贱之,槁死陋巷,号为寒士。”
分類:枯死
《漢語大詞典》:出死
效死;献出生命。《商君书·赏刑》:“夫固知愚、贵贱、勇怯、贤不肖,皆知尽其胸臆之知,竭其股肱之力,出死而为上用也。”史记·礼书论:“孰知夫出死要节之所以养生也。”《后汉书·郎顗传》:“臣备生人伦视听之类,而禀性愚愨,不识忌讳,故出死忘命,恳恳重言。”
《國語辭典》:临死(臨死)  拼音:lín sǐ
垂死。《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死之时,伸著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也作「临终」。
分類:临死
《漢語大詞典》:节死(節死)
守节义而死。 唐 韩愈 《唐故河南府王屋县尉毕君墓志铭》:“ 徐州 节度 张建封 慕 广平 之节死,闻君篤行能官,请相见,署诸从事。”一本作“ 死节 ”。
分類:守节节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