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05,分2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正辞
向方
端亮
端良
正行
謇谔
直清
直史
自直
平正
坚正
丑正
党论
直如弦
亮直
《漢語大詞典》:正辞(正辭)
(1).端正言辞。《易·繫辞下》:“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汉 蔡邕 《郭泰碑》:“若乃砥节礪行,直道正辞。贞固足以干事,隐括足以矫时。”明史·左良玉传:“ 良玉 疾已剧,至 九江 ,邀总督 袁 继咸 入舟中,袖中出密諭,云自皇太子,劫诸将盟, 继咸 正辞拒之。”
(2).正式文辞。孔丛子·公仪:“ 子思 曰:‘臣所记臣祖之言,或亲闻之者,有闻之於人者,虽非其正辞,然犹不失其意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郊祀必洞於礼,戎事必练於兵,田穀先晓於农,断讼务精於律。然后标以显义,约以正辞。”
(3).正直、严正的言辞。鹖冠子·能天:“圣人知其所极,正辞者惠物者也。” 陆佃 注:“不詖、不淫、不邪、不遁,谓之正辞。” 汉 蔡邕 《上封事陈政要七事》:“顷者,立朝之士,曾不以忠信见赏,恒被谤訕之诛。遂使羣下结口,莫图正辞。”
《漢語大詞典》:向方(嚮方)
(1).归向正道。方,义方。文子·符言:“开道之于善,而民向方矣。” 徐灵府 注:“正道而可以诱民。”南史·梁始兴忠武王憺传:“ 憺 至州……又兴学校,祭 汉 蜀郡 太守 文翁 ,由是人多向方者。” 明 归有光 《送吴纯甫先生会试序》:“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必引而进之。”
(2).谓遵循正确方向。 明 高攀龙 《答何府尊书》:“却如无舵之舟,莫知把握;无鍼之盘,莫知向方。”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藉书园书目叙:“专门之业失传,古职之失守,而学者无所向方故也。”
(1).崇尚正直,遵循正道。 唐 白居易 《田颖可亳州刺史制》:“故临戎则士乐为用,抚下而众知嚮方。” 宋 范仲淹 《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士务稽古,人知嚮方。” 明 唐顺之 《葛母传》:“自是书院成而 扬 之士彬彬多嚮方者。”
(2).指方向,前进的目标。 元 揭傒斯 《送张都事序》:“天下郡县不患无贤守令,患上之人不能正其好恶以示其嚮方。”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议上:“掇遗逸,抉隐幽,榷嚮方,树惩劝。”
《漢語大詞典》:端亮
端正诚实;正直坚贞。新唐书·路隋传:“父 泌 ,字 安期 ,通五经,端亮寡言,以孝悌闻。” 宋 苏轼 《荐宗室令畤状》:“吏事通敏,文采俊丽,志节端亮,议论英发,体兼众器,无适不宜。” 明 唐顺之 《请皇太子受朝疏》:“其青宫内外侍从禁卫,一应职属,早为择补,务求忠谨端亮,以专羽翼而资保护。”
《漢語大詞典》:端良
(1).指正人贤士。 唐 司空图 《唐故太子太师致仕卢公神道碑》:“拜御史丞兼左丞,束拔端良,风威益振。”
(2).谓正直良善。 宋 苏辙 《代张公安道祭李宥侍郎文》:“世称至治, 咸平 景德 。士生其间,端良纯一。”
(3).元旦。指农历正月初一。 明 文徵明 《甲戌岁朝明日立春诗》之五:“古人惜端良,今我胡不乐?”
《漢語大詞典》:正行
(1).正直的行为。晏子春秋·问下二一:“苟持民矣,安有遗道?苟遗民矣,安有正行?”《淮南子·缪称训》:“身有丑梦,不胜正行;国有妖祥,不胜善政。” 宋 曾巩 《库部员外郎知临江军范君墓志铭》:“四方之往来者,或出语訕君,君不为之动也,其正行直道如此。”
(2).谓依轨道顺行。汉书·天文志:“夫历者,正行也。古人有言曰:天下太平,五星循度,亡有逆行。”
(3).端正其行为。尚书大传卷一下:“无过者,得復其圭以归其国。其餘有过者,留其圭;能正行者,復还其圭。” 汉 刘向 说苑·立节:“吾闻古之士,怒则思理,危不忘义,必将正行以求之耳。” 三国 魏 钟会 《母夫人张氏传》:“夫人少丧父母,充成矦家,修身正行,非礼不动,为上下所称述。”
(4).佛教语。谓清净之正道。对邪行、杂行而言。百喻经·乘船失釪喻:“亦如外道,不修正行。”
《國語辭典》:謇谔(謇諤)  拼音:jiǎn è
直言,不留情面的直说。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奏启》:「夫王臣匪躬,必吐謇谔,事举人存,故无待泛说也。」宋。王禹偁对雪〉诗:「謇谔无一言,岂得为直士?」也作「謇愕」。
分類:正直敢言
《漢語大詞典》:直清
正直廉洁。语出书·舜典:“夙夜惟寅,直哉惟清。” 宋 曾巩 《礼部尚书制》:“某明允直清,知经信道。”
分類:正直廉洁
《漢語大詞典》:直史
正直的史官;史官的直笔。宋书·王昙首传:“上( 宋太祖 )欲封 曇首 等,会讌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復今日。’时封詔已成,出以示 曇首 , 曇首 曰:‘……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 南朝 梁 任昉 《答刘孝绰》诗:“直史兼褒贬,辖司专疾恶。”
分類:正直史官
《漢語大詞典》:自直
(1).自然伸直。《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汉 邯郸淳 《孝女曹娥碑》:“岂况庶贱,露屋草茅,不扶自直,不鏤而雕。” 唐 刘禹锡 《学阮公体》诗之一:“只言绳自直,安知室可欺?”
(2).自行申辩,证明自己的正直。 唐 韩愈 《赠崔复州序》:“虽然,幽远之小民,其足跡未尝至城邑;苟有不得其所,能自直於乡里之吏者鲜矣,况能自辨於县吏乎?”宋史·黄震传:“既至,发 溥 姦赃数十事, 溥 坐废;而 震 亦为 溥 讼,夺一官。罢,畏 谓 权,不敢自直,及 谓 贬,乃復官。”
《國語辭典》:平正  拼音:píng zhèng
1.平直不歪斜。如:「泥水工砌的砖墙既密合又平正。」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自唐至本朝,中书门下出敕,其敕字皆平正浑厚。」
2.公平正大。如:「法官执法应平正无私。」《淮南子。主术》:「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漢語大詞典》:坚正(堅正)
坚定正直。史记·傅靳蒯成列传论:“ 蒯成侯 周緤 操心坚正,身不见疑。”北齐书·崔昂传:“ 昂 有风调才识,旧立坚正刚直之名。” 宋 范仲淹 《润州谢上表》:“进则持坚正之方,冒雷霆而不变;退则守恬虚之趣,沦草泽以忘忧。”
《漢語大詞典》:丑正(醜正)
谓嫉害正直的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叔敖 曰:《郑书》有之:‘恶直丑正,实蕃有徒。’” 杨伯峻 注:“恶、丑同义,直、正同义,恶直即丑正,同义复语。言嫉害正直者。” 唐 韩偓 《感事三十四韵》:“嗾獒翻丑正,养虎欲求全。” 清 黄宗羲 《谈孺木墓表》:“况革除之事, 杨文贞 未免失实; 泰陵 之盛, 焦泌阳 又多丑正。”
分類:正直
《國語辭典》:党论(黨論)  拼音:dǎng lùn
1.正直的言论。也作「谠论」。
2.一党的言论。宋。陆游跋兼山先生易说〉:「君彦明独谓,立之自党论起,即与程先生绝。」
《漢語大詞典》:直如弦
象弓弦一样直。比喻为人正直。后汉书·五行志一:“ 顺帝 之末,京都童謡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鉤,反封侯。’” 南朝 梁 吴均 《从军行》:“微诚言不爱,终自直如弦。”
《國語辭典》:亮直  拼音:liàng zhí
坚贞正直。《后汉书。卷六一。左周黄列传。周举》:「朝廷以举清公亮直,方欲以为宰相,深痛惜之。」《旧唐书。卷一八五。良吏列传下。张知謇》:「知謇敏于从政,性亮直,不喜有请托求进、无才而冒位者。」
分類:诚实正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