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正文  拼音:zhèng wén
本文或主要文句。《朱子语类。卷一一。读书法下》:「大凡人读书,且当虚心一意,将正文熟读,不可便立见解。」《儒林外史》第一回:「这不过是个楔子,下面还有正文。」
《国语辞典》:弘正文学(弘正文学)  拼音:hóng zhèng wén xué
明朝弘治、正德年间所提倡复古、拟古的文学。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力矫永乐后的台阁体。代表人物有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等人。
《國語辭典》:本文  拼音:běn wén
1.正文、原文。汉。赵岐孟子题辞〉:「于是乃述己所闻,證以经传,具载本文。」
2.这篇文章。如:「本文探讨有关社会经济的问题。」
《國語辭典》:正传(正傳)  拼音:zhèng zhuàn
1.本传。如:《阿Q正传》。《儿女英雄传》第一六回:「即如这段书,是十三妹的正传,十三妹为主位,安老爷为宾位,如邓褚诸人,并宾位也佔不著,只算个愿为小相焉。」《恨海》第一回:「要知端详,且观正传。」
2.正题,主要故事。《平妖传》第一五回:「瞿瞎子当下打扫喉咙,将气拍向桌上一拍,念了四句悟头诗句,说入正传。」
《國語辭典》:前言  拼音:qián yán
1.先哲的言论。《易经。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国语。晋语四》:「夫必追择前言,求善以终。」
2.以前所说的话。《论语。阳货》:「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红楼梦》第二回:「雨村听了笑道:『可知我前言不谬。』」
3.称文章前面所提示的话。
《國語辭典》:订正(訂正)  拼音:dìng zhèng
校订改正。《晋书。卷七五。荀崧传》:「其书文清义约,诸所发明,或是左氏、公羊所不载,亦足有所订正。」
《國語辭典》:点勘(點勘)  拼音:diǎn kān
校勘核对。唐。韩愈秋怀〉诗一一首之七:「不如觑文字,丹铅事点勘。」
《漢語大詞典》:前记(前記)
(1).以前的记载。 汉 刘向 新序·节士上:“ 子臧 曰:‘前记有之:圣达节,次守节,下不失节,为君非吾节也。’”
(2).编著者在自己著作的正文前所加的说明、介绍一类文字。 鲁迅 《书信集·致赵家璧》:“中央怕《竖琴》前记,真是胆小如鼷。” 巴金 《探索集·灌输和宣传》:“我的唯一办法就是在自己的作品书前写序,写小引,写前记,书后写后记,写附记,写跋。”
《漢語大詞典》:引子
带领幼雏。 唐 杜甫 《晴》诗之二:“啼乌争引子,鸣鹤不归林。”
分類:引子带领
《國語辭典》:补遗(補遺)  拼音:bǔ yí
书籍正文还有遗漏,列在后面另加说明,称为「补遗」。或将原书遗漏的部分另作专册,也称为「补遗」。如阮元的《三家诗补遗》。
《國語辭典》:引首  拼音:yǐn shǒu
1.伸头。《新五代史。卷三五。唐六臣传。苏循传》:「循父子皆自以附会梁得所托,旦夕引首,希见进用。」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神奇》:「祭之日,既酌酒,蛇乃自奁中引首吸之。」
2.说书人于开讲前用以引入正文的诗词或小故事。亦指小说前导出正文的开头部分。也作「引子」。
《國語辭典》:注本  拼音:zhù běn
书中除正文外,另附有注释的版本。
《國語辭典》:注文  拼音:zhù wén
注解的文字。如:「阅读古代典籍,必须广泛参照前辈学者所作的注文,如此才能充分了解文义!」
《漢語大詞典》:订讹(訂訛,訂譌)
订正文字谬误。 清 王夫之 《仿昭代诸家体·王太史衡〈春赏〉》诗:“银笺疏寄催花句,却为情深未订讹。” 清 吴锡麒 《移居用樊榭集中韵》之三:“三豕订讹求善本,一鴟修贄借邻家。” 清 顾公燮 《丹午笔记·柳如是》:“写青山,临墨妙,考异订讹,间以调謔,如 李易安 在 赵德甫 家故事。”
訂譌:订正文字谬误。 清 韩慧基 《重校〈黄文献公诗文集〉序》:“虽再经修校,而字多漫漶,且多三豕之误,於是因其旧而订譌补缺。” 清 黄景仁 《题翁覃溪所藏宋椠施注苏诗原本》诗:“ 查 田 谩説能订譌,但存其旧不犹愈。”
《國語辭典》:附录(附錄)  拼音:fù lù
附于正文之后的记录或参考资料。如:「这本词典后面的附录〈度量衡单位换算表〉,在生活上帮了我很大的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