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恍忽  拼音:huǎng hū
1.隐约模糊,不可辨认。《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周览泛观,缜纷轧笏,芒芒恍忽,视之无端,察之无涯。」也作「恍惚」。
2.神志模糊不清。《文选。宋玉。神女赋》:「精神恍忽若有喜,纷纷扰扰,未知其意。」也作「恍惚」。
《國語辭典》:荒忽  拼音:huāng hū
1.幽昧不明的样子。《文选。张衡。思玄赋》:「追荒忽于地底兮,轶无形而上浮。」
2.精神迷糊不清。《楚辞。屈原。远游》:「意荒忽而流荡兮,心愁悽而增悲。」
《國語辭典》:昧昧  拼音:mèi mèi
1.昏暗不明。《楚辞。屈原。九章。怀沙》:「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
2.渺茫。北周。庾信〈小园赋〉:「谅天造兮昧昧,嗟生民兮浑浑。」
3.深思。《书经。秦誓》:「我皇多有之,昧昧我思之。」
《國語辭典》:蒙笼(蒙籠)  拼音:méng lóng
1.模糊不明。唐。白居易 眼病诗二首之一:「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
2.草树茂盛。《文选。张衡。南都赋》:「上平衍而旷荡,下蒙笼而崎岖。」也作「蒙茏」。
《漢語大詞典》:迷濛
形容烟雾迷漫,景物模糊。 宋 翁元龙 《江城子》词:“月帘櫳,影迷濛。”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二:“四山云气迷濛。” 冰心 《寄小读者》二四:“那夜是阴历初六……银汉间薄雾迷蒙。”
《漢語大詞典》:雪影
(1).白色的花鸟等物的影象。《 闽 徐夤 《白鸽》诗》:“粉翎栖画阁,雪影拂琼窗。” 元 陈旅 《题画梅》诗:“衝寒有客寻春去,移得晴窗雪影来。” 元 倪瓒 《为曹佥事画溪山春晓图因题》诗:“磯头雪影多鸥鷺,也着狂夫一浣衣。”
(2).雪的残迹。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二:“道旁疏疏落落几株槎杈的古树带着雪影,絶好一幅 王石谷 的《江干七树图》。”
(3).雪夜模糊的景物。 瞿秋白 《饿乡纪程》八:“贪看着寒月雪影,竟忘告诉车夫,走错了路。”
《國語辭典》:莽卤(莽鹵)  拼音:mǎng lǔ
粗鲁随便,不以为意。唐。韩愈〈赠刘师服〉诗:「祗今年才四十五,后日悬知渐莽卤。」
《國語辭典》:萋迷  拼音:qī mí
迷茫的样子。宋。苏轼 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之二:「闻道乌衣巷口,而今烟草萋迷。」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國語辭典》:可可  拼音:kě kě
1.恰好、正巧。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一折:「今日买卖十分苦,可可撞见大官府。」元。郑光祖《三战吕布》第三折:「我领著元帅将令,将著衣袍铠甲,正走中间,可可的撞著个大眼汉当住我。」
2.不经心的样子。五代十国。薛昭蕴浣溪沙。帘外三间出寺墙〉词:「瞥地见时犹可可,却来閒处暗思量。」宋。柳永定风波。自春来〉词:「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3.植物名。梧桐科可可树属,常绿小乔木。叶互生,全缘。花簇生树干或主枝,带黄色。果肉质,不开裂,椭圆状卵形,长二十五至三十公分。为英语cocoa的音译。原产南美洲,热带地区栽培颇众。种子去皮,焙炒碾粉,即可可亚,除供制造巧克力糖外,且可作饮料。
《漢語大詞典》:昏蒙(昏矇,昏濛)
亦作“ 昏瞢 ”。亦作“ 昏矇 ”。
(1).昏暗;阴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翠:“云月昏蒙,不甚可辨。”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火》:“动则煨山岳而烬原野,静则烛幽暗而破昏蒙。” 管桦 《第一课》:“在遮掩着野花的小河上……有昏蒙的尘雾在颤动。”
(2).指东西看上去模糊,不明亮。 王西彦 《古屋》第四部三:“镶嵌在通往园子的门牖上的红绿玻璃,也业已破损而昏蒙。”
(3).愚昧;糊涂。 唐 韩愈 《独孤申叔哀辞》:“众万之生,谁非天邪?明昭昏蒙,谁使然邪?” 宋 袁文 《瓮牖闲评》卷二:“若果解倾人城倾人国, 武帝 虽甚昏蒙,其敢求之也?” 明 刘基 《题群龙图》:“吹之呼龙出石谼,使我一见开昏瞢。” 王闿运 《〈八代文粹〉序》:“共学适道,既洗於昏矇;博文约礼,詎穷於钻仰也。” 郭沫若 《塔·万引》:“ 松野 听着他女人的这一席话……他昏蒙的脑筋顿时清醒了起来。”
(4).指眼光昏花,蒙矓。 明 李东阳 《和沉地官时旸游城西朝天宫韵》:“壮怀益磊磈,陋目开昏蒙。”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一对昏蒙无神的眼睛,时常流着泪水。”
昏濛:昏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王桂庵:“夜色昏濛,惟有满江星点而已。” 艾芜 《欧洲的风》:“赶着马驮子不息地向前走,走,在这夜色昏濛的山中,在这崎岖无路的坡上。”参见“ 昏蒙 ”。
《国语辞典》:影儿(影儿)  拼音:yǐng ér
1.在镜中、水面等物中反映出的影像。《红楼梦》第五六回:「那是你梦迷了,你揉眼细瞧,是镜子里照的你的影儿。」也称为「影子」。
2.身影、人影。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卿家你觑咱,则他那瘦岩岩影儿可喜杀。」《红楼梦》第四六回:「我一出门,他就逛去了,回家来连一个影儿也摸不著他。」也称为「影子」。
3.模糊的印象。《红楼梦》第六回:「我说呢!既是一家子,我如何连影儿也不知道。」也称为「影子」。
《國語辭典》:清朗  拼音:qīng lǎng
1.清净明朗。《文选。潘岳。闲居赋》:「微雨新晴,六合清朗。」
2.神志清爽开朗。唐。杜光庭《虬髯客传》:「神气清朗,满坐风生,顾盼炜如也。」
3.形容声音清晰响亮。《隋书。卷七十五。儒林传。元善传》:「音韵清朗,听者忘倦。」
《漢語大詞典》:渺莽
(1).烟波辽阔无际貌。 南朝 宋 鲍照 《望水》诗:“ 河伯 自矜大, 海若 沉渺莽。” 五代 张泌 《河传》词:“渺莽云水,惆悵暮帆,去程迢递。” 宋 叶适 《北村记》:“而来鸥去鸟,风帆浪楫,恣肆渺莽,不知其所穷。” 清 谭嗣同 《仁学》二一:“引稽天之泽,苏渺莽之原。”
(2).模糊不清楚貌。 宋 王安石 《梦黄吉甫》诗:“岁晚洲渚浄,水消烟渺莽。” 宋 苏轼 《和陶归园田居》之二:“春江有佳句,我醉堕渺莽。” 明 袁宏道 《登定州开元寺塔》诗之二:“我醉中山酒,兴衰渺莽间。”
《國語辭典》:迷濛  拼音:mí méng
形容景物朦胧不清。如:「细雨霏霏中,江上景物有点迷濛。」
《國語辭典》:晦昧  拼音:huì mèi
1.天色阴沉、昏暗。南朝梁。吴均〈送柳吴兴竹亭集〉诗:「踯躅牛羊下,晦昧崦嵫色。」唐。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
2.隐晦不明、模糊不清。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四。滦阳续录六》:「庙祝棋道士病其晦昧,使画工以墨钩勒,遂似削圆方竹。」
3.愚昧无知。《北齐书。卷三。文襄帝纪》:「彼当嗤仆之过迷,此亦笑君之晦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