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卷二十二〈礼乐志十二〉~476~
,隋有法曲,其音清而近雅。其器有铙、钹、钟、磬、幢箫、琵琶。琵琶圆体修颈而小,号曰「奏汉子」,盖弦之遗制,出于胡中,传为秦、汉所作。其声金、石、丝、竹以次作,隋炀帝厌其声澹,曲终复加解音。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梨园法部,更置小部音声三十馀人。帝幸骊山,杨贵妃生日,命小部张乐长生殿,因奏新曲,未有名,会南方进荔枝,因名曰荔枝香。
,隋有法曲,其音清而近雅。其器有铙、钹、钟、磬、幢箫、琵琶。琵琶圆体修颈而小,号曰「奏汉子」,盖弦之遗制,出于胡中,传为秦、汉所作。其声金、石、丝、竹以次作,隋炀帝厌其声澹,曲终复加解音。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梨园法部,更置小部音声三十馀人。帝幸骊山,杨贵妃生日,命小部张乐长生殿,因奏新曲,未有名,会南方进荔枝,因名曰荔枝香。
典故
梨园谱
梨园调
《太平御览》卷五百七十四〈乐部十二·舞〉~2723~
唐·郑处海《明皇杂录》:「开元二年,上于梨园自教法曲,必尽其妙,谓之皇帝梨园弟子。」
唐·郑处海《明皇杂录》:「开元二年,上于梨园自教法曲,必尽其妙,谓之皇帝梨园弟子。」
《新唐书》卷二十二〈礼乐志〉~476~
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梨园。
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梨园。
《國語辭典》:梨园戏(梨園戲) 拼音:lí yuán xì
流行于福建省南部及台湾等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梨园戏为现存闽南语系中最古老的剧种,流行的区域除闽南之外,尚包括台湾及南洋一带,它的表演形式和音乐,都保存著很多古老风格。采用南管音乐做为主要曲调。曲调牌名有许多与南北曲相同,因而被认为是宋元南戏的遗音。梨园戏的角色原分生、旦、净、末、丑、贴、外,故旧称「七子班」,角色中以生旦为主。大约清代以前即已在泉州流行,大致上可分为「大梨园」与「小梨园」,前者以成人为主,后者以童伶为主。梨园戏的剧目,大梨园的上路和下南及小梨园,各有擅演的所谓「十八棚头」,各具特色。即使是相同的剧目,三者在表演形态上,亦有所不同。
《高级汉语词典》:演梨园
演戏
《國語辭典》:梨园子弟(梨園子弟) 拼音:lí yuán zǐ dì
泛称表演戏曲的艺人。参见「梨园弟子」条。唐。杜甫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包大又去唤了一部梨园子弟,张多保置酒设筵,是日就换了冠带。」
《國語辭典》:法部 拼音:fǎ bù
1.唐代梨园中专门演奏法曲的部门。唐。王建〈霓裳词〉一○首之八:「传呼法部按霓裳,新得承恩别作行。」《宋史。卷一三一。乐志六》:「惟〈瀛府〉、〈献仙音〉谓之法曲,即唐之法部也。」清。徐珂《清稗类钞。恩遇类。卢明楷以精乐律受知》:「凡所撰进,皆播之管弦,列于法部。」
2.清末改刑部为法部,专掌司法,民初改为司法部,再改为司法行政部,即今之法务部。《清史稿。卷二四。德宗本纪二》:「改巡警部为民政部,户部为度支部,兵部为陆军部,刑部为法部。」
3.天神率领的部众。如:「法部仙灵」。南朝梁。萧子显 〈御讲摩诃般若经序〉:「盖法部之为尊,乃圆圣之极教。」《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谨请灵宝,法部灵官,金童玉女,将帅吏兵,并各化身真气入于其中。」
2.清末改刑部为法部,专掌司法,民初改为司法部,再改为司法行政部,即今之法务部。《清史稿。卷二四。德宗本纪二》:「改巡警部为民政部,户部为度支部,兵部为陆军部,刑部为法部。」
3.天神率领的部众。如:「法部仙灵」。南朝梁。萧子显 〈御讲摩诃般若经序〉:「盖法部之为尊,乃圆圣之极教。」《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谨请灵宝,法部灵官,金童玉女,将帅吏兵,并各化身真气入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