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鸡皮栗子(雞皮栗子)  拼音:jī pí lì zi
皮肤上因为寒冷或惊吓等刺激,引起附著于毛发的肌肉收缩而产生皮肤表面突起细密小粒的现象。《醒世恒言。卷三七。杜子春三入长安》:「一阵西风,正从门圈子里刮来,身上又无绵衣,肚中又饿,刮起一身鸡皮栗子,把不住的寒颤。」也称为「寒粟子」、「鸡皮疙瘩」。
分類:鸡皮疙瘩
《漢語大詞典》:鸡栗(雞栗)
亦作“鷄栗”。 鸡皮疙瘩。 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记·一月十二》:“说起来,总是否认有鬼怪的,但鸡栗却不肯因为不信便不出来,寒毛一个个也会竖起的。”
分類:鸡皮疙瘩
《國語辭典》:火中取栗  拼音:huǒ zhōng qǔ lì
法国诗人拉。封登所著猴子与猫的寓言故事。叙述一只狡猾的猴子骗猫从火中取栗子,结果猫爪上的毛被火烧掉,而栗子却全被猴子吃了。后比喻为他人冒险出力,自己却一无所获。如:「他只不过是在利用你罢了,一旦替他火中取栗,打下江山之后,便会将你一脚踢开。」
《骈字类编》:瑰栗
西京杂记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栗四侯栗榛栗瑰栗峄阳栗
《漢語大詞典》:鼓栗
亦作“ 鼓慄 ”。 震惊战慄。墨子·大取:“故浸滛之辞,其类在鼓栗。”《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於火。”
分類:震惊战慄
《漢語大詞典》:寒栗子
因受寒或受惊,皮肤上出现的疙瘩。《水浒传》第一回:“太尉方纔爬得起来,説道:‘惭愧!惊杀下官!’看身上时,寒栗子比餶飿儿大小。”一本作“ 寒粟子 ”。
《國語辭典》:不寒而栗  拼音:bù hán ér lì
天气并不寒冷,却一直发抖。形容内心极为恐惧。《史记。卷一二二。酷吏列传。义纵》:「是日皆报杀四百馀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猾民佐吏为治。」《汉书。卷六六。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杨敞》:「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不寒而栗。」也作「不寒而慄」。
分類:发抖恐惧
《漢語大詞典》:弁栗
见“弁慄”。
《漢語大詞典》:弁慄
战栗。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佞幸盘荒:“﹝ 史弥远 ﹞权势赫烜……宫宴时,有伶人执拳石,以大钻钻之,久而不入,叹曰:‘钻之弥坚!’一伶遽扑其首曰:‘汝不去钻 弥远 ,却来钻“弥坚”,可知道钻不入也。’举座弁慄。翼日, 弥远 杖伶人而出之境。”
分類:战栗不入
《漢語大詞典》:抃栗
见“抃慄”。
《漢語大詞典》:抃慄
又喜又惧。 明 方孝孺 《寿善堂记》:“穷山遐裔之人,莫不稽首抃慄,俯伏内省,惟恐弗足称詔旨,当厚恩。”
《漢語大詞典》:冰栗
犹严肃。孔丛子·连丛子:“人之性分气度不同,有体貌亢疏,色厉矜庄,仪容冰栗,似若能断,而当事少决,不遂其为者。”
分類:严肃
《漢語大詞典》:白地栗
慈姑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五·慈姑
分類:慈姑
《漢語大詞典》:爆栗子
栗爆。谓将食指、中指弯曲起来敲人头顶的动作。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七:“不知为什么, 大高二爷 顶恨她,有机会总要给她几个爆栗子,牙齿还要咬紧。”
《骈字类编》:丹栗
张衡 南都赋 绿碧紫英,青雘丹栗。
《漢語大詞典》:掉栗
亦作“ 掉慄 ”。颤抖。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二:“ 襄王 大惧,形体掉栗,曰:‘谨受令。’”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五:“及其在枳棘之中也,恐惧而掉慄,危视而蹟行。” 明 宋濂 《送陈庭学序》:“临上而俯视,絶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掉栗。” 清 史震林 《西青散记·冯茅村送黄肇基序》:“冬则各拥败絮,掉慄不能文。”
分類:颤抖
《漢語大詞典》:杕栗
即杜梨。 黄侃 《蕲春语》:“ 陆璣 《毛诗义疏》云:甘棠,今棠梨,一名杜棃,赤棠也。吾乡呼此木为杕栗树。杜栗、杜棃,皆音转。杕音陀,或作柁。”参见“ 杜梨 ”。
《漢語大詞典》:杜梨
蔷薇科。落叶乔木。枝有针刺。叶菱状卵形或长卵圆形。花白色。果实小球形,褐色有斑点,味酸。 黄河 和 长江 流域多有野生。为北方梨的常用砧木。也叫棠梨。 唐 白居易 《有木》诗之四:“有木名杜梨,荫森覆丘壑。” 杨朔 《蓬莱仙境》:“目前你要去看看,漫坡漫岭都是柿子、核桃、山楂、杜梨一类山果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