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灵和(靈和)
(1).指柔和恬淡清心寡欲的修养。文选·郭璞〈江赋〉:“保不亏而永固,禀元气於灵和。” 李善 注:“《春秋元命包》曰:‘水者,五行始焉,元气之凑液也。’” 刘良 注:“水柔弱,淡然无欲,利育於物,故保道不亏而长坚固,此乃灵和之气所以为也。灵和,和之气也。”
(2).指祥和的政治气氛。 三国 魏 锺会 《孔雀赋》:“有炎方之伟鸟,感灵和而来仪。”
(3).引申为和谐协调。宋书·乐志一:“哥倡既设,休戚已徵,清浊是均,山琴自应。斯乃天地之灵和,升降之明节。” 明 宋濂 《思媺人辞》:“群神衎衎以方响兮,奏灵和之凤笙。”
(4).古代善琴者。文献通考·乐十:“自古善琴者八十餘家,一十八样,究之雅度,不过 伏牺 、 大舜 、夫子、 灵开 、 灵和 五等而已。餘皆求意新状奇,终乖古制,君子不贵也。”
(5).殿名。 宋 徐铉 《柳枝·座中应制》词之一:“君恩还似东风意,先入 灵和 蜀 柳枝。” 宋 陈亮 《七娘子·三衢道中作》词:“风流家世传 张绪 ,似 灵和 新种垂杨缕。”参见“ 灵和殿 ”。
(6).指柳。
《漢語大詞典》:灵和殿(靈和殿)
南朝 齐武帝 时所建殿名。 五代 李存勖 《歌头》词:“ 灵和殿 ,禁柳千行,斜金丝络。” 明 杨慎 《垂杨篇》:“ 灵和殿 前艷阳时, 忘忧馆 里光风吹。” 明 夏完淳 《插柳》诗:“却忆 灵和殿 ,杨花满地飞。”
分類:殿名
《國語辭典》:柔弱  拼音:róu ruò
1.柔软。《老子》第七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隋书。卷七七。隐逸传。徐则传》:「至于五更而死,支体柔弱如生,停留数旬,颜色无变。」
2.柔顺、谦和、不刚强。《老子》第三六章:「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三国志。卷一二。魏书。徐奕传》:「昔西门豹佩韦以自缓,夫能以柔弱制刚彊者,望之于君也。」
《漢語大詞典》:掩冉
亦作“ 掩苒 ”。
(1).披靡,偃倒。 唐 柳宗元 《袁家渴记》:“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緑,蓊葧香气。” 宋 苏轼 《和饮酒》之三:“身如受风竹,掩冉众叶惊。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
(2).摇曳貌。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小秦淮录》:“池荷掩冉於左右,陇菊迤邐於东西。”
(3).柔弱貌。 宋 苏辙 《寓居》诗之四:“弱榴生掩冉,插竹强支叉。旋叠封根石,能开著子花。” 宋 陆游 《感怀》:“阡眠香草茂,掩苒烟柳弱。”
(4).轻盈柔美貌;柔和貌。 宋 洪迈 《夷坚丁志·临卭李生》:“女从水面掩冉而返。” 宋 辛弃疾 《喜迁莺》词:“掩冉如羞,参差似妒,拥出芙渠花发。”
(5).萦绕貌。 宋 王质 《游东林山水记》:“一色荷花,风自两岸来,红披緑偃,摇荡葳蕤,香气勃郁,冲怀罥袖,掩苒不脱。” 明 高启 《焚香》诗:“乍飘犹掩冉,将断更氤氲。”
《國語辭典》:轻柔(輕柔)  拼音:qīng róu
轻细柔和。如:「远处传来一阵轻柔的乐声。」
分類:轻柔柔和
《國語辭典》:温和(溫和)  拼音:wēn hé
1.不冷不热。《醒世恒言。卷一八。施润泽滩阙遇友》:「又蚕性畏寒怕热,惟温和为得候。」
2.人的性情或态度平和温顺。《后汉书。卷五六。王龚传》:「政崇温和,好才爱士。」《三国演义》第一○六回:「宇为人恭俭温和,不肯当此大任,坚辞不受。」
《漢語大詞典》:柔惠
(1).温顺柔和。《诗·大雅·崧高》:“ 申伯 之德,柔惠且直。” 唐 柳宗元 《为王户部荐李谅表》:“﹝ 李谅 ﹞清明直方,柔惠端信。” 唐 陆贽 《册蜀王妃文》:“生禀柔惠,习知礼节。” 明 唐顺之 《贺氏孙杨二妻墓志铭》:“而二孺人者又皆柔惠婉娩,克媲厥美。”
(2).施仁爱;仁爱。国语·晋语七:“﹝ 午 ﹞其冠也,柔惠小物,而镇定大事。” 韦昭 注:“柔,仁也。惠,爱也。”《尚书大传》卷三:“和外怨,抚四方,行柔惠,止刚强。”
《漢語大詞典》:软美(軟美)
亦作“輭美”。 柔和美好;温顺。 唐 白居易 《东南行一百韵》:“软美 仇 家酒,幽閒 葛氏 姝。” 宋 陈亮 《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正言以迂阔而废,巽言以软美而入。” 清 刘大櫆 《中书舍人程君墓志铭》:“呜呼!世俗日益偷,竞为輭美以相媚説为能。”
《漢語大詞典》:柔脆
亦作“ 柔脃 ”。
(1).柔弱,软弱。老子:“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易·夬“莧陆夬夬,中行无咎” 三国 魏 王弼 注:“莧陆,草之柔脃者也。” 宋 欧阳修 《寄生槐》诗:“檜惟凌云材,槐实凡木贱,奈何柔脆质,累此孤高榦。”明史·徐贞明传:“东南民素柔脃,莫任远戍。” 清 昭梿 啸亭杂录·曹学士:“每以帝子皆生深宫,身体柔脆,必须辅以药石。”
(2).柔而易折;软而易碎。 宋 王安石 《和耿天骘以竹冠见赠》之二:“无物堪持比此冠,竹皮柔脆穀皮乾。”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五:“僕徒手与搏,觉其衣裳柔脆,如通草之心;肌肉虚鬆,似莲房之穰。”
(3).柔和婉转。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五:“其一切清圆柔脆争奇鬭巧之作,别録一集,得六百餘闋,名曰《别调》。”
《國語辭典》:软熟(軟熟)  拼音:ruǎn shú
性情柔和,不违逆世俗。《新唐书。卷一九一。忠义传。序》:「彼委靡软熟,偷生自私者,真畏人也哉!」《宋史。卷三四四。孔文仲传》:「世方嘉软熟而恶峥嵘,求劲直如吾经父者,今无有矣。」
《漢語大詞典》:柔刚(柔剛)
(1).指占卦中的柔爻与刚爻。《易·说卦》:“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孔颖达 疏:“六画所处有其六位,分二四为阴位,三五为阳位,迭用六八之柔爻,七九之刚爻。”
(2).柔和与刚强。山海经·西山经:“瑾瑜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有而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 汉 扬雄 《法言·君子》:“或问君子之柔刚,曰:君子於仁也柔,於义也刚。”
《國語辭典》:委宛  拼音:wěi wǎn
委曲婉转。《红楼梦》第二五回:「贾政在旁听见这些话,心里越发难过,便喝退赵姨娘,自己上来委宛解劝。」也作「委婉」。
《漢語大詞典》:温香
柔和清淡的香气。 明 陈子龙 《霜月行》:“温香沉沉若烟雾,裁霜翦月成寒衾。”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唐花》:“牡丹呈艳,金橘垂黄,满座芬芳,温香扑鼻。”
《漢語大詞典》:柔声(柔聲)
柔和婉悦之声。《礼记·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諫。” 唐 韩愈 《祭虞部张员外文》:“如何今者,又失夫了!懿德柔声,永絶心耳。” 杨朔 《三千里江山》头:“听了老人的话,阿志妈妮柔声说:‘记得先前我问过你老人家,你也说不知道花名。’”
分類:柔和和婉
《國語辭典》:柔媚  拼音:róu mèi
1.以和顺奉承取悦于人。《唐书。卷一一八。庾准传》:「准素寡文学,以柔媚自进,既非儒流,甚为时论所薄。」《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以柔媚得幸,交通宦官,先意迎合。」
2.温和妩媚。《儒林外史》第四一回:「他那般轻倩的装饰,虽则觉得柔媚,只一双手指却像讲究勾、搬、冲的。」《红楼梦》第六回:「宝玉亦素喜袭人柔媚娇俏,遂强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云雨之事。」
《漢語大詞典》:晏阴(晏陰)
(1).柔和之阴,微阴。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是月也,日长至……百官静,事毋刑,以定晏阴之所成。” 孙希旦 集解:“晏,安也。阴道静,故曰晏阴。夏至之日,微阴初起,故致其敬慎安静以养之,而定此晏阴之所成就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霽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列子·汤问:“ 孔周 乃归其妻子,与斋七日。晏阴之间,跪而授其下剑, 来丹 再拜受之以归。” 杨伯峻 集释:“晏阴之间,谓半晴半阴之间,非谓晚暮也。”旧唐书·代宗纪:“仲夏之月,静事无为,以助晏阴,以弘长养。” 金 雷琯 《古意》诗:“妾如朱槿花,含英愁晏阴。”
(2).借指夏至。 宋 曾巩 《与定州韩相公启》:“属晏阴之在序,当严气之方升。”参阅 陈奇猷 《吕氏春秋校释》卷五。
(3).晴阴。吕氏春秋·诬徒:“不能教者: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晏阴喜怒无处。” 陈奇猷 校释引 陶鸿庆 曰:“晏阴,犹言晴阴,故与喜怒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