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灵和(靈和)
(1).指柔和恬淡清心寡欲的修养。《文选·郭璞〈江赋〉》:“保不亏而永固,禀元气於灵和。” 李善 注:“《春秋元命包》曰:‘水者,五行始焉,元气之凑液也。’” 刘良 注:“水柔弱,淡然无欲,利育於物,故保道不亏而长坚固,此乃灵和之气所以为也。灵和,和之气也。”
(2).指祥和的政治气氛。 三国 魏 锺会 《孔雀赋》:“有炎方之伟鸟,感灵和而来仪。”
(3).引申为和谐协调。《宋书·乐志一》:“哥倡既设,休戚已徵,清浊是均,山琴自应。斯乃天地之灵和,升降之明节。” 明 宋濂 《思媺人辞》:“群神衎衎以方响兮,奏灵和之凤笙。”
(4).古代善琴者。《文献通考·乐十》:“自古善琴者八十餘家,一十八样,究之雅度,不过 伏牺 、 大舜 、夫子、 灵开 、 灵和 五等而已。餘皆求意新状奇,终乖古制,君子不贵也。”
(5).殿名。 宋 徐铉 《柳枝·座中应制》词之一:“君恩还似东风意,先入 灵和 蜀 柳枝。” 宋 陈亮 《七娘子·三衢道中作》词:“风流家世传 张绪 ,似 灵和 新种垂杨缕。”参见“ 灵和殿 ”。
(6).指柳。
(2).指祥和的政治气氛。 三国 魏 锺会 《孔雀赋》:“有炎方之伟鸟,感灵和而来仪。”
(3).引申为和谐协调。《宋书·乐志一》:“哥倡既设,休戚已徵,清浊是均,山琴自应。斯乃天地之灵和,升降之明节。” 明 宋濂 《思媺人辞》:“群神衎衎以方响兮,奏灵和之凤笙。”
(4).古代善琴者。《文献通考·乐十》:“自古善琴者八十餘家,一十八样,究之雅度,不过 伏牺 、 大舜 、夫子、 灵开 、 灵和 五等而已。餘皆求意新状奇,终乖古制,君子不贵也。”
(5).殿名。 宋 徐铉 《柳枝·座中应制》词之一:“君恩还似东风意,先入 灵和 蜀 柳枝。” 宋 陈亮 《七娘子·三衢道中作》词:“风流家世传 张绪 ,似 灵和 新种垂杨缕。”参见“ 灵和殿 ”。
(6).指柳。
《漢語大詞典》:掩冉
亦作“ 掩苒 ”。
(1).披靡,偃倒。 唐 柳宗元 《袁家渴记》:“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緑,蓊葧香气。” 宋 苏轼 《和饮酒》之三:“身如受风竹,掩冉众叶惊。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
(2).摇曳貌。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小秦淮录》:“池荷掩冉於左右,陇菊迤邐於东西。”
(3).柔弱貌。 宋 苏辙 《寓居》诗之四:“弱榴生掩冉,插竹强支叉。旋叠封根石,能开著子花。” 宋 陆游 《感怀》:“阡眠香草茂,掩苒烟柳弱。”
(4).轻盈柔美貌;柔和貌。 宋 洪迈 《夷坚丁志·临卭李生》:“女从水面掩冉而返。” 宋 辛弃疾 《喜迁莺》词:“掩冉如羞,参差似妒,拥出芙渠花发。”
(5).萦绕貌。 宋 王质 《游东林山水记》:“一色荷花,风自两岸来,红披緑偃,摇荡葳蕤,香气勃郁,冲怀罥袖,掩苒不脱。” 明 高启 《焚香》诗:“乍飘犹掩冉,将断更氤氲。”
(1).披靡,偃倒。 唐 柳宗元 《袁家渴记》:“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緑,蓊葧香气。” 宋 苏轼 《和饮酒》之三:“身如受风竹,掩冉众叶惊。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
(2).摇曳貌。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小秦淮录》:“池荷掩冉於左右,陇菊迤邐於东西。”
(3).柔弱貌。 宋 苏辙 《寓居》诗之四:“弱榴生掩冉,插竹强支叉。旋叠封根石,能开著子花。” 宋 陆游 《感怀》:“阡眠香草茂,掩苒烟柳弱。”
(4).轻盈柔美貌;柔和貌。 宋 洪迈 《夷坚丁志·临卭李生》:“女从水面掩冉而返。” 宋 辛弃疾 《喜迁莺》词:“掩冉如羞,参差似妒,拥出芙渠花发。”
(5).萦绕貌。 宋 王质 《游东林山水记》:“一色荷花,风自两岸来,红披緑偃,摇荡葳蕤,香气勃郁,冲怀罥袖,掩苒不脱。” 明 高启 《焚香》诗:“乍飘犹掩冉,将断更氤氲。”
《漢語大詞典》:软美(軟美)
亦作“輭美”。 柔和美好;温顺。 唐 白居易 《东南行一百韵》:“软美 仇 家酒,幽閒 葛氏 姝。” 宋 陈亮 《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正言以迂阔而废,巽言以软美而入。” 清 刘大櫆 《中书舍人程君墓志铭》:“呜呼!世俗日益偷,竞为輭美以相媚説为能。”
《漢語大詞典》:柔脆
亦作“ 柔脃 ”。
(1).柔弱,软弱。《老子》:“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易·夬》“莧陆夬夬,中行无咎” 三国 魏 王弼 注:“莧陆,草之柔脃者也。” 宋 欧阳修 《寄生槐》诗:“檜惟凌云材,槐实凡木贱,奈何柔脆质,累此孤高榦。”《明史·徐贞明传》:“东南民素柔脃,莫任远戍。” 清 昭梿 《啸亭杂录·曹学士》:“每以帝子皆生深宫,身体柔脆,必须辅以药石。”
(2).柔而易折;软而易碎。 宋 王安石 《和耿天骘以竹冠见赠》之二:“无物堪持比此冠,竹皮柔脆穀皮乾。”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五》:“僕徒手与搏,觉其衣裳柔脆,如通草之心;肌肉虚鬆,似莲房之穰。”
(3).柔和婉转。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五:“其一切清圆柔脆争奇鬭巧之作,别録一集,得六百餘闋,名曰《别调》。”
(1).柔弱,软弱。《老子》:“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易·夬》“莧陆夬夬,中行无咎” 三国 魏 王弼 注:“莧陆,草之柔脃者也。” 宋 欧阳修 《寄生槐》诗:“檜惟凌云材,槐实凡木贱,奈何柔脆质,累此孤高榦。”《明史·徐贞明传》:“东南民素柔脃,莫任远戍。” 清 昭梿 《啸亭杂录·曹学士》:“每以帝子皆生深宫,身体柔脆,必须辅以药石。”
(2).柔而易折;软而易碎。 宋 王安石 《和耿天骘以竹冠见赠》之二:“无物堪持比此冠,竹皮柔脆穀皮乾。”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五》:“僕徒手与搏,觉其衣裳柔脆,如通草之心;肌肉虚鬆,似莲房之穰。”
(3).柔和婉转。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五:“其一切清圆柔脆争奇鬭巧之作,别録一集,得六百餘闋,名曰《别调》。”
《漢語大詞典》:晏阴(晏陰)
(1).柔和之阴,微阴。《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是月也,日长至……百官静,事毋刑,以定晏阴之所成。” 孙希旦 集解:“晏,安也。阴道静,故曰晏阴。夏至之日,微阴初起,故致其敬慎安静以养之,而定此晏阴之所成就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霽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列子·汤问》:“ 孔周 乃归其妻子,与斋七日。晏阴之间,跪而授其下剑, 来丹 再拜受之以归。” 杨伯峻 集释:“晏阴之间,谓半晴半阴之间,非谓晚暮也。”《旧唐书·代宗纪》:“仲夏之月,静事无为,以助晏阴,以弘长养。” 金 雷琯 《古意》诗:“妾如朱槿花,含英愁晏阴。”
(2).借指夏至。 宋 曾巩 《与定州韩相公启》:“属晏阴之在序,当严气之方升。”参阅 陈奇猷 《吕氏春秋校释》卷五。
(3).晴阴。《吕氏春秋·诬徒》:“不能教者: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晏阴喜怒无处。” 陈奇猷 校释引 陶鸿庆 曰:“晏阴,犹言晴阴,故与喜怒并言。”
(2).借指夏至。 宋 曾巩 《与定州韩相公启》:“属晏阴之在序,当严气之方升。”参阅 陈奇猷 《吕氏春秋校释》卷五。
(3).晴阴。《吕氏春秋·诬徒》:“不能教者: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晏阴喜怒无处。” 陈奇猷 校释引 陶鸿庆 曰:“晏阴,犹言晴阴,故与喜怒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