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斗柄  拼音:dǒu bǐng
北斗七星中,第五至第七颗星的合称,排列成弧状,形如酒斗之柄,故称为「斗柄」。常年运转,古人即根据斗柄指向,来定时间和季节。《鹖冠子。环流》:「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也作「斗杓」。
《國語辭典》:兵柄  拼音:bīng bǐng
指挥军队的权力。《史记。卷一○一。袁盎晁错列传。袁盎》:「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三国演义》第五六回:「诚恐一解兵柄,为人所害。」
分類:兵权军权
《國語辭典》:大柄  拼音:dà bǐng
大权。《三国演义》第一一一回:「今主公掌握大柄,四方人心必然未安。」
《國語辭典》:国柄(國柄)  拼音:guó bǐng
一国的政治大权。《管子。立政》:「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后汉书。卷三六。郑范陈贾张列传。陈元》:「专操国柄,以偷天下。」
《國語辭典》:柄臣  拼音:bǐng chén
掌握权柄的大臣。《汉书。卷六七。杨胡朱梅云传》:「下轻其上爵,贱人图柄臣,则国家摇动而民不静矣。」《新唐书。卷二○八。宦者列传下。韩全诲》:「不如显斥一二柄臣,许馀人自新,妄谋必息。」
分類:掌权大臣
《國語辭典》:柄用  拼音:bǐng yòng
任用。《汉书。卷八五。谷永传》:「永知凤方见柄用,阴欲自托。」
《國語辭典》:魁柄  拼音:kuí bǐng
朝廷的大权。《汉书。卷六七。梅福传》:「今乃尊宠其位,授以魁柄。」
《漢語大詞典》:二柄
(1).指赏罚之权。韩非子·二柄:“二柄者,刑、德也……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北齐 刘昼 新论·兵术:“练人谋者,抱五德之美,握二柄之要。”
(2).文武两种权力。 唐 柳宗元 《为韦京兆祭杜河中文》:“自古谋帅,恒在诸儒……爰及近代,二柄殊途,授鉞之臣,率由武夫。”宋史·职官志二:“ 宋 初,循 唐 、 五代 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
(3).谓进退两途。 唐 杜甫 《早发》诗:“贱子欲适从,疑误此二柄。” 仇兆鳌 注:“进退两无所适,几疑误於此二途矣。”
《國語辭典》:政柄  拼音:zhèng bǐng
政权。《左传。昭公七年》:「蕞尔国,而三世执其政柄,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
分類:政柄政权
《漢語大詞典》:威柄
威权,权力。鹖冠子·学问:“处兵者,威柄所持,立不败之地也。”后汉书·丁鸿传:“夫威柄不以放下,利器不可假人。” 李贤 注:“威柄,谓《周礼》之八柄,即爵、禄、生、置、予、夺、废、诛也。” 宋 曾巩 《慈圣光献皇太后挽词》之二:“ 和熹 未寤还威柄, 明德 犹疎抑外家。” 清 谭献 《〈金元诗录〉序》:“感威柄之褻越,悼徵赋之繁重。”
分類:威权权力
《國語辭典》:柄任  拼音:bǐng rèn
重用。唐。韩愈〈石鼓歌〉:「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宋史。卷三一四。列传。范纯仁》:「昔先臣与韩琦、富弼同庆历柄任,各举所知。当时飞语指为朋党,三人相继补外。造谤者公相庆曰:『一网打尽。』」
《國語辭典》:权柄(權柄)  拼音:quán bǐng
权力。《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窃弄权柄,擅作威福。」《文明小史》第八四回:「原来中国尚有能够办事的人,只可惜不得权柄,不能施展。」
《國語辭典》:权利(權利)  拼音:quán lì
1.权势和货财。《荀子。劝学》:「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史记。卷四二。郑世家》:「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
2.指人民依法律规定得享有并受法律保护的地位或利益。
《漢語大詞典》:八柄
古代帝王统驭臣下的八种手段,即爵、禄、予、置、生、夺、废、诛。周礼·天官·大宰:“以八柄詔王驭羣臣:一曰爵,以驭其贵;二曰禄,以驭其富;三曰予,以驭其幸;四曰置,以驭其行;五曰生,以驭其福;六曰夺,以驭其贫;七曰废,以驭其罪;八曰诛,以驭其过。”三国志·吴志·张紘传:“﹝人君﹞操八柄之威,甘易同之欢,无假取於人。” 南朝 梁 沈约 《齐武帝谥议》:“八柄驭下,九官咸事。” 明 无名氏 《飞丸记·权门狼狈》:“你瞒天祸胎驾虎威,把八柄三纲坏。”
《國語辭典》:文柄  拼音:wén bǐng
评定文章、考选文士的权责。唐。姚合〈寄陕府内兄郭囧端公〉诗:「相府执文柄,念其心专精。」《唐语林。卷一。德行》:「明年登第,竟主文柄,有清名。」
《國語辭典》:谈柄(談柄)  拼音:tán bǐng
1.话柄,可供谈笑的言行。唐。白居易 论严绶状:「且严绶在太原之事,圣聪备闻,天下之人,以为谈柄。」
2.古人谈话时手里所拿的拂尘。也称为「讲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