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119,分75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鄠杜
召杜
杜口
杜蘅
杜陵老
杜郎
杜家
杜陵翁
杜兰
杜秋
杜撰
杜母
杜君
蘅杜
杜鹃花
《漢語大詞典》:鄠杜
鄠县 与 杜陵 。 杜陵 , 汉宣帝 陵墓。靠近 长安 ,为胜地。 汉 班固 《西都赋》:“ 商 洛 缘其隈, 鄠 杜 滨其足。” 唐 许浑 《别刘秀才》诗:“孤帆夜别 瀟 湘 雨,广陌春期 鄠杜 花。” 明 何景明 《寄三子诗》:“ 鄠 杜 终南 曲, 邠 岐 渭北 陲。”
《漢語大詞典》:召杜
见“ 召父杜母 ”。
《國語辭典》:召父杜母  拼音:shào fù dù mǔ
召父,指西汉召信臣。杜母,指东汉杜诗。二人先后为南阳太守,博得百姓爱戴,故称为「召父杜母」。见《汉书。卷八九。循吏传。召信臣传》、《后汉书。卷三一。杜诗传》。后用以称扬地方长官的政绩。
分類:他们
《國語辭典》:杜口  拼音:dù kǒu
闭口不言。《汉书。卷六四下。贾捐之传》:「夫后官盛色则贤者隐处,佞人用事则诤臣杜口,而文帝不行,故谥为孝文,庙称太宗。」《文选。成公缓。啸赋》:「于时绵驹结舌而丧精,王豹杜口而失色。」
分類:闭口不言
《國語辭典》:杜口裹足  拼音:dù kǒu guǒ zú
闭嘴不说话,住脚不敢前。形容十分畏惧而不敢进言。《战国策。秦策三》:「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史记。卷七九。范雎蔡泽传》:「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之尽忠而身死,因以是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
《國語辭典》:杜蘅  拼音:dù héng
植物名。马兜铃科细辛属,多年生草本。根茎短,稍肉质。叶近肾形至阔心脏形,有长柄,叶面有白斑。四至五月开花,花被筒钟形或圆筒形,裂片三枚,直立,卵形,暗紫色。根茎入药。如:「杜蘅产于中国大陆浙江省,可供观赏及药用。」也称为「杜衡」、「蘹香」。
《漢語大詞典》:杜衡
亦作“ 杜蘅 ”。
(1).即杜若。文学作品中常用以比喻君子、贤人。《楚辞·离骚》:“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南朝 梁 江淹 《去故乡赋》:“ 江 南之杜蘅兮色以陈,愿使黄鵠兮报佳人。” 唐 皮日休 《九讽·见逐》:“彼茨菉之丛秽兮,固不能让乎杜衡。”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三·杜若﹝释名﹞引 苏颂 曰:“此草一名杜衡,而草部中品自有杜衡条,即尔雅所谓土卤者也。杜若,即广雅所谓楚衡者也。其类自别,古人多相杂引用。故《九歌》云:‘采芳洲兮杜若。’《离骚》云:‘杂杜衡与芳芷。’ 王逸 辈皆不分别,但云香草,故二名相混。” 清 周亮工 《有介弱弟中殇赋此慰之》诗:“努力承先绪,芳洲失杜蘅。”参见“ 杜若 ”。
(2).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的节间短,下端集生多数肉质根。叶一二枚,生于茎端。单花顶生。蒴果肉质,具多数黑褐色种子。生于阴湿有腐植质的林下或草丛中。又名杜葵、马蹄香、土细辛、土卤等。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二·杜衡﹝释名﹞:“ 苏恭 曰:‘杜衡叶似葵,形似马蹄,故俗名马蹄香。’ 苏颂 曰:‘尔雅杜又名土卤,然杜若亦名杜衡,或疑是杜若,而 郭璞 注云,似葵,当是杜衡也。’”
《漢語大詞典》:杜陵老
指 唐 杜甫 。 宋 黄庭坚 《过洞庭青草湖》诗:“我虽贫至骨,犹胜 杜陵老 。” 宋 戴复古 《论诗七绝》:“飘零忧国 杜陵老 ,感寓伤时 陈子昂 。”
分類:杜甫
《骈字类编》:杜郎
唐 李贺 唐儿歌 头玉硗硗眉刷翠,杜郎生得真男子。
宋 米芾 重九会郡楼 杜郎闲客今焉是,谢守风流古所传。
《骈字类编》:杜家
竹坡诗话杜少陵之子宗武以诗示阮兵曹兵曹答以斧一具而告之曰欲子斫断其手不然天下诗名又在杜家矣
《漢語大詞典》:杜陵翁
指 唐 杜甫 。 宋 陈师道 《和魏衍三日》:“君不见 天宝 杜陵翁 , 屈 宋 才堪作近邻。”
分類:杜甫
《骈字类编》:杜兰(杜兰)
本草木兰释名杜兰林又石斛释名石蓫金钗禁生 兰杜兰
《漢語大詞典》:杜秋
即 杜秋娘 。亦代指妓女。 唐 杜牧 《杜秋娘》诗:“ 京江 水清滑,生女白如脂。其间 杜秋 者,不劳朱粉施。” 唐 罗隐 《金陵思古》诗:“ 杜秋 在时花解言, 杜秋 死后花更繁。” 清 钱谦益 《丙戌南还赠别故侯家妓人冬哥》诗之四:“ 师师 垂老 杜秋 哀,《金缕》歌残尽此杯。”参见“ 杜秋娘 ”。
分類:妓女
《國語辭典》:杜秋娘  拼音:dù qiū niáng
人名。唐代金陵人。原为镇海节度使李锜之妾。锜谋叛被杀后入宫,善诗词及唱金缕衣曲,受唐宪宗宠爱,后赐归乡,穷老无依。因此古代以杜秋娘泛指年老色衰的妇女。
《國語辭典》:杜撰  拼音:dù zhuàn
宋代杜默为诗,多不合律,所以称事不合格者为「杜撰」。见宋。王楙《野客丛书。卷二○。杜撰》。后称无事实根据,凭空捏造、虚构为「杜撰」。《醒世姻缘传》第五八回:「胡说,什么打翁骂婆?这是你杜撰的!何不说打爹骂娘!」《红楼梦》第七八回:「那宝玉虽不算是个读书人,然亏他天性聪敏,且素喜好些杂书,他自谓古人中也有杜撰的,也有误失处,拘较不得许多。」
《漢語大詞典》:杜母
(1).后汉书·杜诗传:“七年,迁 南阳 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於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於 召信臣 ,故 南阳 为之语曰:‘前有 召父 ,后有 杜母 。’”后遂以“杜母”称扬父母官。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延师》:“ 杜母 高风不可攀,甘棠游憩在 南安 。”
(2).石竹子的别名。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四六:“石竹子,《本草》名瞿麦,一名巨句麦,一名大菊,一名大兰,又名杜母草、燕麦、蘥麦。”
《骈字类编》:杜君
后汉书杜抚传少有高才受业于薛汉定韩诗章句其所作诗题约义通学者传之曰杜君法云
《国语辞典》:蘅杜  拼音:héng dù
香草。南朝梁。张率〈绣赋〉:「间绿竹与蘅杜,杂青松与芳树。」也称为「杜蘅」。
分类:香草
《國語辭典》:杜鹃花(杜鵑花)  拼音:dù juān huā
约近一千种杜鹃科杜鹃属植物之泛称。常绿或落叶灌木。叶卵状椭圆形。春季开花,花冠阔漏斗形、红色。果为开裂之蒴果。近年之学者将之分为八亚属,最多者为常绿杜鹃亚属与踯躅类之二亚属。本属植物之花也称为「杜鹃花」。如:「淡淡三月天,杜鹃花开在山坡上。」唐。白居易〈雨中赴刘十九二林之期及到寺刘已先去因以四韵案之诗〉:「最息杜鹃花澜漫,春风吹尽不同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