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肉毒杆菌(肉毒杆菌)  拼音:ròu dú gǎn jùn
一种微生物。为滋生于腐败肉品上的厌氧杆菌。其所产生的剧毒素,会干扰神经、肌肉,导致肌肉僵直,严重时会引发呼吸麻痹,甚至死亡。常因肉类食品保存不当引起。
《国语辞典》:痢疾杆菌(痢疾杆菌)  拼音:lì jí gǎn jùn
一种会引起人类或猴子痢疾的细菌,为肠杆菌科之一属。通常只存在于患者的排泄物中。如:「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所引起的疾病。」
《国语辞典》:破伤风杆菌(破伤风杆菌)  拼音:pò shāng fēng gǎn jùn
全名为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属革兰氏阴性杆菌,易形成内孢子,为厌氧菌,存在于土壤或肠胃道。感染到破伤风的原因,通常是由沾有此菌的物品(如金属锐器)对皮肤造成损伤(如切伤或穿刺伤),并同时将病原菌送至体内,较深的伤口会提供繁衍该细菌的厌氧性环境,从而激活细菌分泌出毒素,造成破伤风。临床上明显的症状为痉挛。症状通常在感染后3天至3周内发生,可能需要数个月康复,约10%的感染者会死亡。患者在感染可经过适当的接种破伤风疫苗来预防。
《国语辞典》:沙门氏杆菌(沙门氏杆菌)  拼音:shā mén shì gǎn jùn
一种病原菌。属格兰阴性肠道杆菌。由美国病理学家沙门及史密斯最早发现。原存于猪体中,可在动物肠道中生存,夏天常见的食物中毒引起之急性胃肠炎,多由此菌所引发。
《国语辞典》:大肠杆菌群(大肠杆菌群)  拼音:dà cháng gǎn jùn qún
包括多种细菌。虽非病原菌,却可作为公共卫生上,一种简单而迅速的探查依据,食品微生物学上称为「粪便污染指数」。虽然食物不一定真受粪便污染,但是食物受污染是肯定的。微生物学家以为,凡能够检出大肠杆菌群的食品,就可能检出病原菌。也称为「大肠菌类」。
《国语辞典》:布氏杆菌病(布氏杆菌病)  拼音:bù shì gǎn jùn bìng
为布氏杆菌所引起的人畜共同传染病,对人引起波状热,对动物引起流产、睪丸炎及关节炎。也称为「传染性流产病」。
《国语辞典》:棒状杆菌(棒状杆菌)  拼音:bàng zhuàng gǎn jùn
一种微生物,属于革兰氏阳性杆菌,因其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而得名。棒状杆菌无芽孢,大多数菌株无动力。此类菌体广泛存在人体与动物的黏膜及皮肤上,在人体可致病者为白喉杆菌。
《国语辞典》:巴氏杆菌(巴氏杆菌)  拼音:bā shì gǎn jùn
真细菌目小杆菌科的一属,菌体小,好气性,卵圆形或杆状革兰氏阴性、发酵性的微小杆菌。寄生在哺乳类及鸟类中,肺与血液等均会发现,可引起败血症或呼吸道感染等病症。由法国细菌学家巴斯德(Pasteur)发现。
《国语辞典》:布氏杆菌(布氏杆菌)  拼音:bù shì gǎn jùn
一种细菌。属革兰氏阴性菌,家畜为其主要感染体。人类若接触感染体,则会引起布氏杆菌病。
《國語辭典》:杆菌(桿菌)  拼音:gǎn jùn
细菌名。体形细长,两端呈钝圆或圆锥形,四周有鞭毛,常为独立个体。种类很多,如白喉、结核病、破伤风等都是由不同的杆菌所引起的疾病。
《國語辭典》:大肠杆菌(大腸桿菌)  拼音:dà cháng gǎn jùn
一种微生物。寄居于人或其他脊椎动物肠内。参见「大肠菌」条。
《漢語大詞典》:结核杆菌(結核杆菌)
结核病原菌。形状细长,两端圆形,微弯或笔直,抵抗力很大。一般是单个散布,侵入人体或动物体的组织后,即发生结核。
《國語辭典》:伤寒(傷寒)  拼音:shāng hán
1.中医上指外感热病的总称;亦指受了风寒而引起的病。
2.病名。病原体为沙门氏伤寒杆菌,可经由饮水或食物传染。潜伏期约为两周,症状为发烧、头痛、发冷、腹痛、便秘或腹泻、脉搏缓慢,甚至出现肝脾肿大、胸腹部有玫瑰疹等病症。可能引起肠胃出血、肺炎等并发症。也称为「肠伤寒」。
《國語辭典》:破伤风(破傷風)  拼音:pò shāng fēng
病名。一种由破伤风杆菌在体内产生毒素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症状先出现咀嚼肌的痉挛,引起牙关紧闭,次出现其他肌肉的痉挛,常能致命。
《漢語大詞典》:土霉素
抗菌素的一种,对多种球菌和杆菌有抗菌作用,对立克次体和阿米巴病原虫也有抑制作用,用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斑疹伤寒、恙虫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