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朱销(硃銷)
用朱笔注销。《元典章·吏部八·案牍》:“照得诸司应行事务,例置硃销文簿日逐销坿,廉访司上下半年照刷了毕。其硃销文簿,所在官司无凭照勘。”
分類:朱笔注销
《國語辭典》:誊录所(謄錄所)  拼音:téng lù suǒ
古时考试,为避免阅卷者认出应试者的笔迹,而将试卷重新誊写的机构。《六部成语注解。礼部》:「誊录所:由受卷所送交誊录所,以朱笔誊录一本呈于主试,而不呈原卷,恐笔迹中有弊故也。」
《漢語大詞典》:朱语(朱語,硃語)
朱书。《元典章·吏部八·案牍》:“枢密院御史臺六部呈省文字,止有汉字朱语,别无蒙古字事目,省房就令蒙古必闍赤标译了毕,方得呈押。”
(1).帝王的朱笔批示。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内阁·保留宰相:“御史 彭天承 露章弹之,其硃语云:‘辅臣遵旨自恪,邪臣献媚堪羞。’云云。”
(2).官府的朱书批语。《醒世姻缘传》第八九回:“昨日老爷差人下乡拘唤小的们,见票上的硃语,是出首免罪事,打听差人説是 薛氏 出首他丈夫谋反。”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窝逃》:“审取逃人旗色主名并所逃月日,与窝家所供相合,径作出首逃人硃语申解,则部审虽其逃,而窝家亦免于流徙矣。” 李劼人 《大波》第二部第一章:“无怪 张澜 破口大骂,口口声声叫把朱语写出来看!哼!这朱语却如何写,你们说?”
《漢語大詞典》:红本(紅本)
(1). 明 代宦官 刘瑾 专权时,奏章都为两份;先具红揭送 刘瑾 ,名红本;然后送交通政司,名白本。明史·宦官传一·刘瑾:“章奏先具红揭投 瑾 ,号红本,然后上通政司,号白本,皆称 刘太监 而不名。”
(2). 清 制,凡内外进呈的本章,经皇帝裁定后由内阁用朱笔批发,称红本。见《清会典·事例十四·内阁职掌》。 清 龚自珍 《上海张青琱文集序》:“ 嘉庆 二十一年,治河方略馆内阁,借 顺治 朝及 康熙 初红本备考核,馆不戒於火,红本燬,嗣是内阁求 顺治 典故难。” 清 昭槤 啸亭续录·批本处:“凡本章,大学士票拟上,经上批览毕,即交该处用 清 字批示,然后交付内阁学士,恭録圣旨发抄……俗谓之‘红本’云。”
《漢語大詞典》:朱墨笔(朱墨筆)
指处理文案用的朱笔与墨笔。 清 袁枚 随园随笔·朱墨笔:“今官府判行者用墨笔,已行者用朱笔。按 北周 《苏绰传》: 绰 每判事,硃出墨入,是即朱墨笔之所由始。”参见“ 朱墨 ”。
《國語辭典》:朱墨  拼音:zhū mò
1.用红笔及黑笔分别批注评点,以便览阅。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太宗时,史官张洎等撰太祖史;凡太宗圣谕及史官采摭之事,分为朱墨书以别之。」
2.官府的文书用朱、墨两色书写,因作公文的代称。宋。黄鲁直〈寄陈适用〉诗:「朱墨本非工,王事少閒暇。」
3.用朱砂制成的墨。宋。苏轼〈和陶贫士〉诗七首之二:「末路益可羞,朱墨手自研。」
《國語辭典》:朱墨(硃墨)  拼音:zhū mò
用朱砂制成的墨。《儒林外史》第二○回:「公座、朱墨、笔、砚,摆的停当。』」《野叟曝言》第七九回:「有才将纸笔取到,素臣研起朱墨,取两幅素纸,大书『素臣在此』四字。」
《漢語大詞典》:朱押(硃押)
用朱笔在封条等上面签字或画花押。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柜式附》:“本官当堂亲验四围底盖俱无损裂及活孔缝痕,随验明锁钥,将锁门硃押,并柜口週围封固。”
《漢語大詞典》:丹纪(丹紀)
朱笔书写的文书。 南朝 梁 任昉 《抚军桂阳王墓志铭》:“於昭帝绪,擅美前王。緑图丹纪,金简玉筐。”
《漢語大詞典》:予勾
亦作“ 予句 ”。 谓皇帝或其指定的大臣用硃笔在判处死刑者的名字上画勾以示批准。《清会典·内阁·大学士协群大学士职掌》:“朝审秋审之勾决者,得旨则予勾。”清史稿·刑法志三:“句到,刑部按期进呈黄册。至日,素服御殿,大学士三法司侍,上秉硃笔,或命大学士按单予句。”
《國語辭典》:正点背画(正點背畫)  拼音:zhèng diǎn bèi huà
旧时指犯人在供状上画押签字。元。秦𥳑夫《东堂老。楔子》:「你著我正点背画,我又无罪过,正不知写著甚么来。」
《國語辭典》:朱墨本  拼音:zhū mò běn
1.明万历间,乌程闵齐伋所刊印的书,用墨色印书文,朱色印圈点及评语,两色相套,世称为「朱墨本」,通称为「闵刻本」。
2.用朱笔和墨笔分别书写的书稿。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此国史有朱墨本之始也。」
《漢語大詞典》:朱批谕旨(硃批諭旨)
清 制,内外奏章或特降之旨,由皇帝用朱笔批示,以示出于亲笔。《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十一》世宗宪皇帝硃批諭旨三百六十卷。亦省作“ 硃批 ”、“ 硃諭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十一·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所载臣工奏摺,凡二百二十三人。多者以一人分数册,少者以数人合一册。所奉硃批,一一恭録。”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箸议第十九》:“ 乾隆 初,有言东南之土肌理横,故宜水;西北之土肌理直,故不宜水。硃批曰:‘所奏情形是。’於是积数年之疑豁然矣。” 崇彝 《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琦公 ( 琦善 )递亲供时,随呈黄摺匣一扣,内皆 宣宗 亲笔硃諭。” 燕谷老人 《续孽海花》第四六回:“不多一会儿,就硃諭下来,叫老爷回籍。” 欧阳予倩 《忠王李秀成》第三幕:“一来有许多话写不明白,二来上一个奏折,要起草稿,要誊正,送进宫来,等候朱批;主上有什么要问的地方,再下诏书, 秀成 再上奏折,这样一来,就要半个月。”
《漢語大詞典》:朱笔官票(硃筆官票)
旧时官府用朱笔写的传票。二刻拍案惊奇卷七:“公人得了密票,狐假虎威,扯破了一场火急势头,忙下乡来,敲进 史 家门去。将硃笔官票与看,乃是府间遣马追取秀才,立等回话的公事。”亦省作“ 硃笔票 ”、“ 硃票 ”。《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即写硃票,差人遍召快手,各带兵器到县,直宿防卫。”二刻拍案惊奇卷四:“随即差两个公人,写个硃笔票与他道:‘立拘 新都 杨宦 家人 纪三 面审,毋迟时刻!’”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膳夫 杨义 ,粗知文字,随 姚安公 在 滇 时,忽梦二鬼持硃票来拘。” 清 沈用增《代人上河南张巡抚书》:“迨逆氛远窜,则硃票纍纍,治某某以通贼,治某某以从贼,於是暮夜叩寝门者,几於应接不暇矣。”
《漢語大詞典》:朱笔条子(朱筆條子)
皇帝用朱笔写的批条。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不想摺子下来就夹了个硃笔条子来,放了你了。”
分類:朱笔帝王
《漢語大詞典》:朱封
1.用朱笔在封口作标记。
《漢語大詞典》:朱字诏(硃字詔)
皇帝用朱笔写的诏书。续资治通鉴·元泰定帝泰定元年:“己未,以硃字詔赐帝师所居 萨斯嘉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