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名公
(1).有名望的贵族或达官。宋书·谢景仁传:“ 高祖 目之,曰:‘此名公孙也。’” 唐 杜甫 《赠崔十三评事公辅》诗:“活国名公在,拜坛羣寇疑。” 明 高明 《琵琶记·官婚议婚》:“紫阁名公,黄扉元宰,三槐位里排列。”
(2).泛指有能耐或有名的人。儒林外史第五二回:“你敢在 凤四哥 的肾囊上踢一下,我就服你是真名公。” 鲁迅 《准风月谈·偶成》:“ 上海 又有名公要来整顿茶馆了。”
《國語辭典》:人士  拼音:rén shì
社会上一般人的统称。如:「社会人士」、「地方人士」。三国蜀。李密〈陈情表〉:「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老残游记》第一回:「所以城中人士往往于下午携尊挈酒在阁中住宿,准备次日天未明时看海中出日,习以为常。」
《國語辭典》:名人  拼音:míng rén
1.负有盛名的人。唐。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所与游皆当世名人,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
2.名臣。《汉书。卷二七。五行志下之下》:「其流入北斗中,得名人;不入,失名人。」
3.一种日本围棋赛中最高的荣誉。
《國語辭典》:雅望  拼音:yǎ wàng
清高的名望。唐。王勃〈滕王阁序〉:「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唐。杜甫〈故司徒李光弼〉诗:「雅望与英姿,恻怆槐里接。」
《國語辭典》:名相  拼音:míng xiàng
有名的宰相。《宋史。卷三一一。吕夷简传》:「后配食仁宗庙,世为名相。」《三国演义》第五回:「袁本初四世三公,门多故吏,汉朝名相之裔,可为盟主。」
《漢語大詞典》:擅名
(1).僭越名分。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入 齐 则独闻 淖齿 而不闻 齐王 ,入 赵 则独闻 李兑 而不闻 赵王 。故曰:人主不操术,则威势轻而臣擅名。”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竹林:“司马 子反 为其君使,废君命,与敌情,从其所请,与 宋 平,是内专政而外擅名也。专政则轻君,擅名则不臣。”
(2).享有名声。晏子春秋·问上四:“是上独擅名,而利下流也。” 唐 钱起 《送陆贽擢第还苏州》诗:“乡路归何早, 云间 喜擅名。”二刻拍案惊奇卷二:“ 妙观 道:‘奴家偶以小艺擅名国中,不想遇着高手。’”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二·杜律细:“ 芜湖 萧尺木 云从 ,以画擅名 江 左。”
《國語辭典》:名门(名門)  拼音:míng mén
有名的望族。唐。李商隐 为李贻孙上李相公启:「叙汉代之名门,韦平掩耀,岁邻三纪,克佐五君。」《儒林外史》第一三回:「先生名门,又这般大才,久已该高发了,因甚困守在此?」
《漢語大詞典》:名区(名區)
指有名之地;名胜。 南朝 梁王屮《头陀寺碑文》:“惟此名区,禪慧攸託。倚据崇巖,临睨通壑。”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清 赵翼 《游洞庭东西两山》诗:“家乡有名区,垂老乃未到。”
分類:有名名胜
《漢語大詞典》:时辈(時輩)
当时有名的人物。后汉书·窦章传:“ 章 谦虚下士,收进时辈,甚得名誉。” 唐 王维 《休假还旧业便使》诗:“时辈皆长年,成人旧童子。” 清 唐孙华 《三迭随庵韵》之一:“百叠红牋修版謁,嬾随时辈鬭精神。”
《漢語大詞典》:岭梅(嶺梅)
指 大庾岭 上的梅花。 大庾岭 上梅花,古来有名。因 岭 南北气候差异,梅花南枝已落,北枝方开。 唐 杜甫 《秋日荆南述怀》诗:“秋雨漫湘竹,阴风过 岭 梅。” 宋 苏轼 《定风波》词:“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时时犹带 岭 梅香。”
《國語辭典》:闻达(聞達)  拼音:wèn dá
被称扬荐拔。《文选。诸葛亮。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國語辭典》:名色  拼音:míng sè
1.事物的名称、名字。元。无名氏《谢金吾》第一折:「则俺这百尺楼台,是祖先留在,功劳大,更打著个郡马的名色,那厮也怎敢便来胡折。」《醒世恒言。卷六。小水湾天狐贻书》:「小厮家眼净,望见那人是个野狐,却叫不出名色。」
2.名义、名目。《东周列国志》第五二回:「灵公一心贪著夏姬,把游幸当个名色,正是:『窃玉偷香真有意,观山玩水本无心。』」《后西游记》第二回:「不过借焚脩名色,各处募化钱粮。」
3.名声、名气。《醒世姻缘传》第一五回:「两个原不曾帮了他两家作恶,也不甚指了他两家的名色诈人。」《镜花缘》第七二回:「你们二位姐姐不弹,岂不把『瑶琴』、『素琴』两个好名色埋没了。」
4.有名的美人。唐。孟棨《本事诗。情感》:「酒酣,谓韩曰:『秀才当今名士,柳氏当今名色,以名色配名士,不亦可乎?』」
5.职官名。《醒世姻缘传》第六回:「部里递了援例呈子,弄神弄鬼,做了附学名色。」
《國語辭典》:著名  拼音:zhù míng
名声响亮。《汉书。卷五一。贾山传》:「阳与吴严忌、枚乘等俱仕吴,皆以文辩著名。」《文明小史》第五三回:「他认识一个洋人,是个著名的矿师。」
《漢語大詞典》:护军(護軍)
(1). 秦 汉 时临时设置护军都尉或中尉,以调节各将领间的关系。 魏 晋 以后,设护军将军或中护军,掌军职的选用,亦与领军将军或中领军同掌中央军队。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护军中尉 随何 。”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五年:“以中护军与 张昭 共掌众事。” 胡三省 注:“ 秦 置护军都尉, 汉 因之。 高祖 以 陈平 为护军中尉。 武帝 復以为护军都尉,属大司马。 三国 虎争,始有中护军之官。《东观记》曰: 汉 大将军出征,置中护军一人。 魏 晋 以后,资轻者为中护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然 吴 又有左右护军,则 吴 制自是分中、左、右为三部。”
(2). 唐 中叶后,在神策军设护军中尉及中护军,为禁军统帅,以宦官充任。 宋 不设。 清 制,京旗有护军营,置护军统领以管理之。参阅通典·职官十六《清文献通考·兵二》
(3). 唐 以后历朝置上护军及护军,为仅有名号而无职事的勋官。 清 废。参阅《续通典·职官十六》
(4). 清 代以守卫宫城的八旗兵为护军,设护军统领以下各职。
《漢語大詞典》:显相(顯相)
谓有名望的公卿诸侯参加助祭。《诗·周颂·清庙》:“於穆清庙,肃雝显相。” 郑玄 笺:“显,光也,见也……诸侯有光明著见之德者来助祭。” 朱熹 集传:“显,明;相,助也。” 宋 苏辙 《代张公谢南郊加恩表》:“上自股肱之列,下同筦库之微。嘉其显相之勤,録其骏奔之助。” 明 宋濂 《代祀高丽国山川记》:“某日甲子,为坛三成於南门外,摄行祀事。其国王 王顓 暨诸陪臣先后骏奔,以竭显相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