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告谕(告諭)
(1).晓喻;晓示。史记·殷本纪:“ 盘庚 乃告諭诸侯大臣。” 唐 元稹 《祭翰林白学士太夫人文》:“问讯残疾,告諭礼仪。” 宋 范仲淹 《答赵元昊书》:“大王告諭诸蕃首领,不须去父母之邦。”明史·太祖纪一:“遣儒士告諭父老,劝农桑。”
(2).指告示,布告。 郑振铎 《止水的下层》:“到了征服者在入城张贴停止杀戮抢略的告谕时,民众却蜂拥的回家。”
《漢語大詞典》:劝谕(勸諭)
劝勉晓喻。 宋 岳飞 《奏襄阳府路差补职官措置事宜状》:“新復州军全藉官员葺治,若不稍加恩数,深恐无以劝諭。”金史·食货志二:“今乞再下各路提刑及所属州县,劝諭民户,如有不栽及栽之不及十之三者,并以事怠慢轻重罪科之。”《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每至春间,亲往各乡,课农耕种,又把好言劝諭,教他本分为人。” 郭沫若 《今日新文字运动所应取的路向》:“反对新文字的人,我们应该尽量的劝谕,能够使他们掉过头来加紧学习,那是再好也没有。”
《國語辭典》:明刑  拼音:míng xíng
1.古代一种刑罚。将犯人去其冠饰,书其罪状于背。《周礼。地官。司救》:「三罚,而士加明刑,耻诸嘉石,役诸司空。」汉。郑玄。注:「加明刑者,去其冠饰,而书其邪恶之状,著之背也。」
2.明确的法令。《后汉书。卷四二。光武十王列传。阜陵质王延》:「经有正义,律有明刑。」元。孙仲章《勘头巾》第四折:「王法条条诛滥官,明刑款款去贪残。」
《漢語大詞典》:诲谕(誨諭)
亦作“ 诲喻 ”。 教诲晓喻。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序致:“止凡人之鬭鬩,则 尧 舜 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諭。” 宋 王安石 《谢手诏慰抚札子》:“陛下不以臣狂獧赐之辠戾,而屈至尊之意反復诲喻,臣岂敢尚有固志,以烦督责。”明史·外国传五·占城:“ 安南 为 占城 患,已非一日。朝廷尝因 占城 之愬,累降璽书,曲垂诲諭。”
分類:教诲晓喻
《漢語大詞典》:户晓(户曉)
户户晓喻。《汉书·刘辅传》:“假令 辅 不坐直言,所坐不著,天下不可户晓。” 颜师古 注:“言不可家家晓喻之也。” 唐 柳宗元 《永州新堂记》:“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新唐书·杜如晦传赞:“彼扬己取名,瞭然使户晓者,盖 房杜 之细邪!”
分類:户户晓喻
《漢語大詞典》:敦谕(敦諭)
亦作“ 敦喻 ”。 劝勉晓喻。晋书·李胤传:“以 吴会 初平,大臣多有勋劳,宜有登进,乃上疏逊位。帝不听,遣侍中宣旨,优詔敦諭,絶其章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魏 朝封 晋文王 为公,备礼九锡, 文王 固让不受,公卿将校当诣府敦喻。” 唐 裴铏 《传奇·樊夫人》:“ 逍遥 操益坚,窃索自縊。亲党敦諭其父母,请纵之。” 明 吴承恩 《元寿颂》:“ 承恩 蒙公殊遇垂二十年,謁选来都又出公之敦喻,值兹嘉庆,良有愜於中也。”
分類:劝勉晓喻
《漢語大詞典》:说谕(説諭)
劝说晓喻。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四年:“ 突厥 既亡, 营州 都督 薛万淑 遣 契丹 酋长 贪没折 説諭东北诸夷, 奚 、 霫 、 室韦 等十餘部皆内附。”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四年:“及 俭 徙 胜州 都督,州司奏 思结 将叛,詔 俭 往察之。 俭 单骑入其部落説諭,徙之 代州 ,即以 俭 检校 代州 都督, 思结 卒无叛者。”
喜悦愉快。《汉书·杜邺传》:“将军宜承顺圣意,加异往时,每事凡议,必与及之,指为诚发,出於将军,则孰敢不説諭?” 颜师古 注:“言此之意指皆出忠诚,彼必和悦,无忧乖异也。説读曰悦。”
《漢語大詞典》:勉谕(勉諭)
亦作“ 勉喻 ”。 晓喻;劝说。 唐 牛僧孺 《玄怪录·郭元振》:“泣者乃出。年可十七八,而甚佳丽,拜於公前曰:‘誓为僕妾。’公勉諭焉。”宋史·孝义传·李祚:“亲丧,庐墓侧,凡二十七年,家人百计勉諭,不听。”
分類:晓喻劝说
《漢語大詞典》:遍谕(徧諭)
普遍晓喻。国语·晋语八:“寡君之疾久矣,上下神祇无不徧諭,而无除。”
分類:普遍晓喻
《國語辭典》:晓譬(曉譬)  拼音:xiǎo pì
使人明白、了解。《新唐书。卷一七三。裴度传》:「易定节度使张璠卒,军中将立其子元益,度乃遣使晓譬祸福,元益惧,束身归朝。」
分類:晓喻开导
《漢語大詞典》:晓喻(曉喻)
明白劝导,告知。多用于上对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故遣信使晓喻百姓以发卒之事。”北史·穆崇传:“ 焕 晓喻逆徒,示以祸福,於是凶党离心,莫为之用。” 宋 苏轼 《书柳子厚〈牛赋〉后》:“故书 柳子厚 《牛赋》,以遗 琼州 僧 道贇 ,使以晓喻其乡人之有知者。”
《國語辭典》:借喻  拼音:jiè yù
1.以其他事物为譬以晓谕他人。唐。元结 说楚何惑王赋:「昔臣何惑王用阍嬖之谋,肆极荒淫,更经年岁,凿险填深,转馈通千里,万金五译。臣妾借喻其心,然后云获。」
2.一种比喻方式。运用时,不出现被喻事物的名称及「如」、「像」等比喻语词,而直接借用作为比喻的事物来代表被喻事物。如《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以「燕雀」借喻碌碌无为的庸人,以「鸿鹄」借喻志向远大的壮士。
《漢語大詞典》:慰喻
亦作“ 慰諭 ”。
(1).抚慰;宽慰晓喻。列子·周穆王:“﹝老役夫﹞昔昔梦为国君,居人民之上,总一国之事,游燕宫观,恣意所欲,其乐无比。觉则復役,人有慰喻其懃者。”三国志·魏志·张鲁传:“ 太祖 入 南郑 ,甚嘉之,又以 鲁 本有善意,遣人慰喻。” 宋 苏舜钦 《答杜公书》:“笔墨精劲,慰諭曲折,深开忧灼烦苦之抱。” 清 王韬 《琉球朝供考》:“ 明太祖 遣使慰諭。”
(2).谓解释宽慰。汉书·东方朔传:“ 朔 因著论,设客难己,用位卑以自慰諭。”
《漢語大詞典》:默喻
(1).暗中晓喻。 明 张居正 《答蓟辽总督方金湖计处板升逆种书》:“此中大有计策,公宜默喻之,不可令 那吉 知也。”
(2).谓暗中知晓。 朱自清 《怀魏握青君》:“他对于别人,也能知道;但只默喻着,不大肯说出。”
《漢語大詞典》:诫谕(誡諭)
(1).告诫晓喻。《元典章·户部九·立社》:“凡有司禁治事理,社长每季须诫諭,使民知畏,毋陷刑宪。” 清 林则徐 《批英国领事义律派参逊赴洋示令全缴鸦片禀》:“该领事须知本大臣推诚诫諭,迅速懔遵,不得反覆无常,自取咎戾。”
(2).指告诫与晓谕之类的文告。宋史·选举志二:“如詔誥、章表、箴铭、赋颂、赦敕、檄书、露布、诫諭、其文皆朝廷官守日用不可闕,且无以兼收文学博异之士。”
《漢語大詞典》:抚喻(撫喻)
亦作“ 抚諭 ”。 安抚晓喻。隶释·汉赐豫州刺史冯焕诏:“内以威恩抚喻。” 唐 颜真卿 《容州都督元君表墓碑铭》:“ 容 府自艰虞以来,所管皆固拒山谷,君单军入洞,亲自抚諭,六旬而收復八州。” 宋 王明清 《挥麈馀话》卷二:“朝廷知,必使 岳相公 来弹压抚喻。”《三国演义》第十一回:“ 玄德 与 关 张 引本部军来至 小沛 ,修葺城垣,抚諭居民。”
分類:安抚晓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