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仁明
仁爱明察。 汉 刘向 列女传·周室三母:“君子谓 太姒 ,仁明而有德。”后汉书·郭贺传:“百姓便之,歌曰:‘厥德仁明 郭乔卿 ,忠正朝廷上下平。’”晋书·简文帝纪:“子 昱 ,仁明有智度,可以虔奉宗庙。”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四:“ 杨伯子 尝为予言,士大夫清廉,便是七分人了。盖公忠仁明,皆自此生。” 清 姚鼐 《南园诗存序》:“方天子仁明,纲纪犹在。”
分類:仁爱明察
《漢語大詞典》:幸察
敬辞。犹言明察。《史记·三王世家》:“臣窃不胜犬马心,昧死愿陛下詔有司,因盛夏吉时定皇子位。唯陛下幸察。” 唐 皇甫湜 《答李生第一书》:“粗书其愚,为足下答,幸察。” 宋 朱熹 《答刘平甫书》:“若徒暴露于外,而无见听之实,但使众怨见归,为僕作祸耳。千万,幸察。”
《國語辭典》:明理  拼音:míng lǐ
通达事理,懂道理。《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妹子,你是明理的人。我门这行户例,只有贱买,那有贱卖?」
《國語辭典》:明鉴(明鑑)  拼音:míng jiàn
1.明镜。《新唐书。卷一二二。列传。魏元忠》:「夫明鉴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
2.明察、识见高远。如:「法官判事要明鉴秋毫,才不会造成冤狱。」《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今早张千进城,两个乘早将尸首埋藏停当,却来回复我小妇人。望青天爷爷明鉴!」
3.明显的前例,可为今日所取法、借镜。《明史。卷三二○。外国列传一。朝鲜》:「苟阙斯二者,而徒事佛求福,梁武之事,可为明鉴。」
《國語辭典》:明鉴(明鑒)  拼音:míng jiàn
1.明镜。
2.喻见解清晰,见识高明。《三国志。卷二三。魏书。杨俊传》:「后固历位郡守,恂御史、县令,其明鉴行义多此类也。」晋。孙楚〈雁门太守牵招碑〉:「明鉴达于世变,弓毅足以致远。」
3.往事的成败,可为今日取法或借镜者。《后汉书。卷六六。陈蕃传》:「明鉴未远,覆车如昨,而逝习之权,复相扇结。」
4.常用的提称语,请人明察的意思,可用于口语或书信。《文明小史》第三回:「大人明鉴,他们已动了众,卑职一人怎么说得过他?」
《漢語大詞典》:烛幽(燭幽)
(1).照亮昏暗。 晋 道安 《〈十二门经〉序》:“陵云轻举,浄光烛幽,移海飞岳,风出电入。” 唐 赵蕃 《隙尘赋》:“洎夫託彼耀灵,起兹虚室,恒纷空而色碎,每烛幽而景密。”
(2).明察事物隐微之处。 晋 荀勖 《燕射歌辞·食举乐东西厢歌之六》:“修己济治,民用寧殷。怀远烛幽,玄教氛氲。”《南齐书·王融传》:“皇鉴烛幽,天高听下,赏片言之或善,矜一物之失时。” 唐 柳宗元 《为文武百官请复尊号表》之二:“伏惟皇帝陛下有广运之德,弘照微之仁,烛幽以明,威远以武。”
《漢語大詞典》:廉察
(1).考察,视察。廉,通“ 覝 ”。后汉书·第五种传:“ 永寿 中,以司徒掾清詔使 冀州 ,廉察灾害。” 唐 赵璘 因话录·角:“ 姚 僕射 南仲 廉察 陕 郊。”宋史·选举志六:“二年,遣使廉察诸道长吏,得八人涖事公正、惠爱及民,皆降璽书奬諭。”明史·陈遇传:“奉命至 浙江 ,廉察民隐。”
(2). 唐 以来对观察使或职权与之相当的官员的简称。廉,通“ 覝 ”。 唐 康骈 剧谈录·宣宗夜召翰林学士:“卿来从 江 表,见彼中甿庶来否?廉察,郡守字人求瘼之道如何?”
(3).廉洁明察。宋史·选举志四:“请詔监司、郡守,条上剧邑,遴选清平廉察之人为之。”
《漢語大詞典》:密察
(1).缜密明晰。礼记·中庸:“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朱熹 集注:“密,详细也;察,明辩也。” 郭沫若 《十批判书·庄子的批判》:“你说他们很随便吧,但他们的文理很密察。”
(2).细致明察。 宋 叶适 《蔡知阁墓志铭》:“盖公以忠孝发其刚毅,慈良成其密察,故凡所立必得其大者。”
《漢語大詞典》:察吏
明察的官吏。晏子春秋·谏下二:“以树木之故,罪法妾父,妾恐其伤察吏之法,而害明君之义也。”《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古来清官察吏,不止一人。”
分類:明察官吏
《國語辭典》:朗照  拼音:lǎng zhào
1.朗,明亮。明亮地照射。如:「月光朗照林谷,宛如银光淋泻而下。」
2.明察,常用于书牍的结尾。如:「朗照不宣。」
《漢語大詞典》:树明(樹明)
谓具备明察事物的能力。管子·九守:“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 郭沫若 等集校引 张佩纶 《〈管子〉析疑》:“视於不见则目长,听於不闻则耳飞。长目飞耳,则远无所遗,近无所蔽,而明树矣。”
《國語辭典》:明慎  拼音:míng shèn
审慎明察。《文选。干宝。晋纪总论》:「乃用登御,所以明慎聘纳,详求淑哲。」《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庶狱明慎,刑辟端详。」
分類:明察审慎
《國語辭典》:明恕  拼音:míng shù
瞭解和原谅。《左传。鲁隐公三年》:「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
《國語辭典》:犁然  拼音:lí rán
1.整饬的样子。《福惠全书。卷二一。保甲部。造保甲册》:「而各庄村人户之数,又犁然不紊,可一展册而无不尽在目中矣。」
2.明确的样子。《庄子。山木》:「木声与人声犁然,有当于人之心。」
《國語辭典》:洞鉴(洞鑒)  拼音:dòng jiàn
深察。《魏书。卷三六。李顺传》:「卿往复积岁,洞鉴废兴,若朕此年行师,当克以不?」南朝梁。简文帝 和会三教诗:「玄机昔未辩,洞鉴资我皇。」
《国语辞典》:不阻  拼音:bù zǔ
1.不隔断。如:「道路顺畅,丝毫不阻。」
2.明察、明白。元。秦𥳑夫《剪发待宾》第一折:「夫人云:『你既有事,将五贯钱去。』陶侃云:『多谢夫人不阻。』」也作「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