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玄味
(1).深奥的旨趣,常指 老庄 之道。 晋 习凿齿 《与释道安书》:“清风藻於中夏,鸞响厉乎入冥,玄味远猷,何荣如之!”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轻诋:“ 孙长乐 作 王长史 誄云:‘余与夫子,交非势利,心犹澄水,同此玄味。’”云笈七籤卷四:“余少耽玄味,志爱经书。”
(2).泛指高尚的趣味,境界。 唐 韩偓 《闲兴》诗:“景寂有玄味,韵高无俗情。”
(3).难以捉摸的神秘意味。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三一:“古人把文章看做了不得的东西……所以说来说去总带点玄味。”
《漢語大詞典》:玄致
奥妙的旨趣。 晋 支遁 《大小品对比要抄序》:“览始原终,研极奥旨,领大品之王标,备小品之玄致。”法苑珠林卷二二:“蒙 文殊 指授,令其删定特异恒论,岂以别室见讥,顿亡玄致者也?”
分類:奥妙旨趣
《漢語大詞典》:趣识(趣識)
旨趣见识。 宋 龚明之 中吴纪闻·朱乐圃先生:“ 常公 安民 尝造先生隐居,爱其趣识志尚洒然有异於人。”
分類:旨趣见识
《漢語大詞典》:渊致(淵致)
精深的旨趣。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悼 贾傅 之秀朗,紆远轡於促界;悲 董相 之渊致,屡乘危而幸济。”
分類:精深旨趣
《漢語大詞典》:通趣
共同的旨趣。后汉书·蔡邕传:“行义达道,士之司也……夫如是,则圣哲之通趣,古人之明志也。”
分類:共同旨趣
《漢語大詞典》:音指
(1).言辞旨意。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吾时颇预末筵,亲承音指。”
(2).音乐所表现的旨趣。 宋 苏轼 《醉翁操》引:“节奏疎宕,而音指华畅。”
《漢語大詞典》:要趣
重要的旨趣、意义。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夫圣人之言,显而晦,微而婉,幽远而难闻,河汉而不测。或立教以进庸怠,或言命以穷性灵。积善餘庆,立教也;凤鸟不至,言命也。今以其片言辩其要趣,何异乎夕死之类而论春秋之变哉!”
分類:旨趣意义
《漢語大詞典》:遗趣(遺趣)
(1).前人的旨趣。 唐 包融 《阮公啸台》诗:“逝者共已远,升攀想遗趣。”
(2).馀趣;馀兴。 宋 苏辙 《归汶上》诗:“兹游有遗趣,此乐恐宜屡。”
分類:前人旨趣
《国语辞典》:无意义(无意义)  拼音:wú yì yì
不具备事物的道理及旨趣。如:「大家应心平气和的商谈,口舌之争并无意义。」
《漢語大詞典》:旨统(旨統)
旨趣的系统。犹言思想体系。晋书·向秀传:“ 庄周 著内外数十篇,歷世才士虽有观者,莫适论其旨统也。”
《漢語大詞典》:岐趋(岐趨)
不正确的旨趣。明史·儒林传序:“有 明 诸儒,衍 伊 雒 之绪言,探性命之奥旨,錙銖或爽,遂启岐趋,袭谬承譌,指归弥远。” 清 刘大櫆 《赠张清少序》:“根之以六经,参之以诸史百子,以杜其岐趋,以稽其治乱成败兴坏之纪。”
分類:正确旨趣
《漢語大詞典》:玄标(玄標)
微妙的旨趣。 晋 支遁 《大小品对比要抄序》:“明乎小大之不异,畅玄标之有寄,因顺物宜,不拘小派。” 晋 王该 《日烛》:“今则 支子 特秀,领握玄标,大业冲粹,神风清萧。”
分類:微妙旨趣
《漢語大詞典》:诡赴(詭赴)
谓趋向、旨趣不同。文选·嵇康〈琴赋〉:“或间声错糅,状若诡赴。” 李善 注:“言其状若诡诈而相赴也。” 吕延济 注:“诡,疾。” 王念孙 曰:“诡诈相赴,於义未安;训诡为疾,尤未之前闻。今案:诡者,异也。赴,趋也。言间声错出,若与正声异趋也。下文曰:初若将乖,后卒同趣。是其明证矣。”见《读书杂志馀编·文选》
分類:趋向旨趣
《漢語大詞典》:况趣(況趣)
指内容和旨趣。北史·江式传:“ 晋 世 义阳王 典祠令 任城 吕忱 表上《字林》六卷,寻其况趣,附託 许慎 説文,而按偶章句,隐别古籀奇惑之字,文得正隶,不差篆意也。”
分類:容和旨趣
《漢語大詞典》:指奏
旨趣,宗旨。《淮南子·齐俗训》:“故百家之言,指奏相反,其合道一体也。”《淮南子·要略》:“指奏卷异,各有为语。” 黄生 义府卷下:“指奏即指趣,古音近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