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九道
(1).九州的道路。《左传·襄公四年》:“芒芒 禹 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 杜预 注:“启开九州之道。”《史记·河渠书》:“随山浚川,任土作贡,通九道。” 张守节 正义引 颜师古 曰:“通九州之道。”
(2).古人指日月运行的轨道。 汉 王充 《论衡·说日》:“日月有九道。” 晋 成公绥 《天地赋》:“ 望舒 弭节於九道, 羲和 正轡於中黄。”
(3).指九河。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昔 禹 脩九道,《书》録其功; 后稷 躬稼,《诗》列于雅。”
(4).犹言许多道。 唐 李白 《庐山谣》:“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唐 李白 《登梅岗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诗:“江水九道来,云端遥明没。”
(5).九门学问。《鹖冠子·学问》:“如於初问,终於九道。一曰道德,二曰阴阳,三曰法令,四曰天官,五曰神徵,六曰伎艺,七曰人情,八曰械器,九曰处兵。”
(2).古人指日月运行的轨道。 汉 王充 《论衡·说日》:“日月有九道。” 晋 成公绥 《天地赋》:“ 望舒 弭节於九道, 羲和 正轡於中黄。”
(3).指九河。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昔 禹 脩九道,《书》録其功; 后稷 躬稼,《诗》列于雅。”
(4).犹言许多道。 唐 李白 《庐山谣》:“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唐 李白 《登梅岗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诗:“江水九道来,云端遥明没。”
(5).九门学问。《鹖冠子·学问》:“如於初问,终於九道。一曰道德,二曰阴阳,三曰法令,四曰天官,五曰神徵,六曰伎艺,七曰人情,八曰械器,九曰处兵。”
《國語辭典》:三明 拼音:sān míng
1.日、月、星。晋。崔豹《古今注。卷下。问答释义》:「三王,三明也;五霸,五岳也。」
2.佛教谓佛和阿罗汉所拥有的三种神通:(1)悉知一切众生过去世的种种,称为「宿命明」。(2)悉知一切众生在未来世的生死状况,称为「天眼明」。(3)悟道、断除一切烦恼所得的智慧,由此达到解脱,称为「漏尽明」。《大智度论》卷二:「宿命、天眼、漏尽名为三明。」也作「三达」。
2.佛教谓佛和阿罗汉所拥有的三种神通:(1)悉知一切众生过去世的种种,称为「宿命明」。(2)悉知一切众生在未来世的生死状况,称为「天眼明」。(3)悟道、断除一切烦恼所得的智慧,由此达到解脱,称为「漏尽明」。《大智度论》卷二:「宿命、天眼、漏尽名为三明。」也作「三达」。
《漢語大詞典》:磨蚁(磨蟻,磨螘)
语出《晋书·天文志上》:“天旁转如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随天左转……譬之於蚁行磨石之上,磨左旋而蚁右去,磨疾而蚁迟,故不得不随磨以左迴焉。”后以“磨蚁”喻指日月在天体中的运行。 宋 邵雍 《皇极经世一元吟》:“日月如磨蚁,往来无休息。”亦用以比喻忙碌不停的人或循环不已的事物。 宋 李纲 《立春日龙化道中得家问》诗之三:“艰危至此无千古,忧患如吾岂两人?往返循环真磨蚁,已将大地等微尘。” 明 唐顺之 《登常山山亭次壁间韵》之二:“栈度盘蛇际,滩行磨蚁中。” 明 陈与郊 《义犬记》第一出:“好笑世人真磨蚁,磨倦人还未?”
磨螘:磨盘上的蚂蚁。比喻极其微小。 明 无名氏 《鸣凤记·林遇夏舟》:“下官贪磨螘之微名,忘枕鸳之雅爱。”
磨螘:磨盘上的蚂蚁。比喻极其微小。 明 无名氏 《鸣凤记·林遇夏舟》:“下官贪磨螘之微名,忘枕鸳之雅爱。”
《漢語大詞典》:素景
(1).日月的光辉。景,本指日光。 汉昭帝 《淋池歌》:“秋素景兮泛洪波,挥纤手兮折芰荷。” 晋 陆云 《喜霁赋》:“朱光播於瓮牖兮,素景衍乎中闺。” 南朝 宋 鲍照 《拟阮公夜中不能寐》诗:“惠气凭夜清,素景缘隟流。” 清 黄景仁 《杂咏》之八:“白云詎能尽,坐此素景迁。”
(2).秋季的景色。 宋 柳永 《木兰花慢》词:“渐素景衰残,风砧韵响,霜树红疏。” 清 黄景仁 《换巢鸾凤》词:“素景商飊,正羈怀落漠,病思萧寥。”
(3). 晋 朝的代称。古代五行之说,以金配秋,其色尚白,而 晋 以金德为帝,故称。《文选·谢朓〈和王著作八公山〉》:“戎州昔乱华,素景沦 伊 穀 。” 刘良 注:“素景, 晋 也, 晋 金德王,故云素景。”
(2).秋季的景色。 宋 柳永 《木兰花慢》词:“渐素景衰残,风砧韵响,霜树红疏。” 清 黄景仁 《换巢鸾凤》词:“素景商飊,正羈怀落漠,病思萧寥。”
(3). 晋 朝的代称。古代五行之说,以金配秋,其色尚白,而 晋 以金德为帝,故称。《文选·谢朓〈和王著作八公山〉》:“戎州昔乱华,素景沦 伊 穀 。” 刘良 注:“素景, 晋 也, 晋 金德王,故云素景。”
《漢語大詞典》:四游(四遊)
亦作“ 四游 ”。
(1).古人认为大地和星辰在一年的四季中,分别向东、南、西、北四极移动,称“四游”。《礼记·月令》题解 孔颖达 疏引 汉 郑玄 注“考灵耀”云:“地与星辰俱有四游升降。四游者,自立春地与星辰西游,春分西游之极。地虽西极,升降正中,从此渐渐而东,至春末復正。自立夏之后北游,夏至北游之极。地则升降极下,至夏季復正。立秋之后东游,秋分东游之极。地则升降正中,至秋季復正。立冬之后南游,冬至南游之极。地则升降极上,冬季復正。此是地及星辰四游之义也。”
(2).指四季,四时。 南朝 齐 谢朓 《酬德赋》:“悲夫四游之代序,六龙騖而不息。”
(3).即四极。指日月周行四方所达的最远点。《宋书·颜延之传》:“浑四游而斡五纬,天道弘也。” 清 钱谦益 《效欧阳詹玩月》诗:“金波穆穆映八表,天门荡荡开四游。”参见“ 四极 ”。
(1).古人认为大地和星辰在一年的四季中,分别向东、南、西、北四极移动,称“四游”。《礼记·月令》题解 孔颖达 疏引 汉 郑玄 注“考灵耀”云:“地与星辰俱有四游升降。四游者,自立春地与星辰西游,春分西游之极。地虽西极,升降正中,从此渐渐而东,至春末復正。自立夏之后北游,夏至北游之极。地则升降极下,至夏季復正。立秋之后东游,秋分东游之极。地则升降正中,至秋季復正。立冬之后南游,冬至南游之极。地则升降极上,冬季復正。此是地及星辰四游之义也。”
(2).指四季,四时。 南朝 齐 谢朓 《酬德赋》:“悲夫四游之代序,六龙騖而不息。”
(3).即四极。指日月周行四方所达的最远点。《宋书·颜延之传》:“浑四游而斡五纬,天道弘也。” 清 钱谦益 《效欧阳詹玩月》诗:“金波穆穆映八表,天门荡荡开四游。”参见“ 四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