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圆玑(一○三六~一一一八),俗姓林,福州(今属福建)人。年十六得度,游东吴,依天衣怀禅师。怀殁,师事黄檗南禅师,与俱迁黄龙寺。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南殁,辞去。年四十八住洪州翠岩寺,又十年住金陵圆通寺。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移住保宁寺。政和五年(一一一五),易保宁为神霄宫,即日退,庵于城南。政和八年卒,年八十三。事见《禅林僧宝传》卷三。今录诗三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三十
禅师名圆玑。福州林氏。子生方晬而孤。舅收毓之。年十六。视瞻精彩。福清应天僧传捧见之。异焉曰。若从我游乎。玑仰视欣然。为负杖笠去归。俄试所习得度。游东吴。依天衣怀。怀殁。师事黄檗南禅师。密授记莂。玑天姿精勤。荷担丛林。不知寒暑。垦荒地为良田。莳松杉为美干。守一职。十年不易。南公称以为本色出家儿。及迁黄龙。携玑与俱。熙宁二年。南公殁。建塔毕。辞去。东林总公。命为堂中第一座。人望益峻。信之龟峰。潭之大沩。争迎致。而玑坚卧不答。宝觉禅师。欲以继黄龙法席。玑掉头掣肘径去。宝觉不强也。人问其故。对曰。先师诫我。未登五十。不可为人。玑客于归宗。时年四十八矣。佛印元公。劝之以应翠岩之命。从南昌帅谢景温师直请也。又十年。移住圆通。从金陵帅朱彦世英请也。崇宁二年。世英复守金陵。会保宁虚席。移玑自近。江淮缙绅。都会休沐。车骑填门。奕棋煮茗。如兰丛。如玉树。而玑俎豆其中。兀如枯株。然谈剧有味。睢阳许顗彦周。锐于参道。见玑作礼。玑曰。莫将闲事挂心头。彦周曰。如何是闲事。答曰。参禅学道是。于是彦周开悟。良久曰。大道甚坦夷。何用许多言句葛藤乎。玑呼侍者。理前语问之。侍者瞠而却。玑谓彦周曰。言句葛藤。又不可废也。疾学者味著文字。作偈曰。不学文章不读书。颓然终日自如愚。虽然百事不通晓。是马何曾唤作驴。政和五年。易保宁为神霄。即日退庵于城南。八年九月示微病。二十二日浴罢。说偈而逝。阅世八十有三。坐六十三夏。阇维有终不坏者二。而糁以五色舍利。塔于雨华台之左。 赞曰。玑雅自号无学老。而书偈于所居之壁。曰。无学庵中老。平生百不能。忖思多幸处。至老得为僧。宣和元年正月。 诏下。发天下僧尼。为德士女德。而玑化去。已逾年矣。夫岂苟然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江西铅山人,字无学,一字学卿。诸生。建屋于晁采湖上。有《晁采馆清课》、《甲秀园集》。
《漢語大詞典》:无学(無學)
(1).没有学问或学识。史记·汲郑列传:“人果不可以无学,观 黯 之言也日益甚。”北史·齐上党王涣传:“人不可无学,但要不为博士耳。”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刑部·乙卯闯宫:“此皆比时大老及两衙门无学无识,以致张皇如此。” 鲁迅 《书信集·致曹白》:“我并不觉得你浅薄和无学。”
(2).佛教语。小乘四果的最后一果,即阿罗汉果。谓学道圆满,不需再行修学。 唐 窥基 《法华玄赞》卷一:“进趣圆满,止息修习,名为无学。”
《國語辭典》:枵腹  拼音:xiāo fù
空著肚子。宋。陆游 幽居遣怀诗:「大患元因有此身,正须枵腹对空囷。」宋。范成大〈除夜感怀〉诗:「匏瓜谩枵腹,蒲柳无真姿。」
《漢語大詞典》:混补(混補)
宋 代天下士人,不限有无学籍,皆得赴试本经,一场中者入上庠,称为“混补”。参阅 宋 赵昇 朝野类要·举业
《国语辞典》:目不识字(目不识字)  拼音:mù bù shì zì
比喻人不识字或毫无学问。参见「不识一丁」条。明。顾炎武〈与友人论门人书〉:「矧纳贳之例行,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
《国语辞典》:未识一丁(未识一丁)  拼音:wèi shì yī dīng
形容人不识字或毫无学问。参见「不识一丁」条。《明史。卷一八○。王瑞传》:「文职有未识一丁,武阶亦未挟一矢。」
九无学
【佛学大辞典】
(名数)无学位有九根之别:(一)一退相,二守相,三死相,四住相,五可进相,六不坏相,七不退相,八慧解脱相,九俱解脱相也。中阿含经第三十福田经曰:「云何九无学人?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是谓九无学人。」成实论第一分别贤圣品曰:「阿罗汉有九种:退相、守相、死相、可进相、住相、不坏相、慧解脱相、俱解脱相、不退相。是诸阿罗汉,以得信等根故有差别。(中略)如是九种,名无学人。先十八人及九无学,是二十七人,名为一切世间福田。」大乘义章第十七本释中阿含之文曰:「九中前七,就根以别,后二约法。前七种,犹如毗昙中六种罗汉。六罗汉者,退、思、护、住、升进、不动。彼阿含经分不动人以为二种,故有七。(中略)后二慧解脱及俱解脱,约法以别。前七人中,不得灭定,名慧解脱,得灭定者,名俱解脱。」(二)一退法,二思法,三护法,四安住法,五堪达法,六不动法,七不退法,八独觉,九佛。俱舍论第二十五曰:「居无学位圣者有九,谓七声闻及二觉者。退法等五,不动分二,后先别故,名七声闻。独觉在觉,名二觉者。由下下等九品根异,今无学圣成九差别。」是为唯就根次第立九种之别者,即退法为下下根,思法为下中根,乃至佛为上上根也。又出俱舍论光记二十五,同颂疏二十五等。(参见:罗汉)
【佛学大辞典】
(名数)九种罗汉也。(参见:罗汉)
【佛学常见辞汇】
九种的无学位。中阿含经所说的九无学是退相、守相、死相、住相、可进相、不坏相、不退相、慧解脱相、俱解脱相。俱舍论所说的九无学是退法、思法、护法、安住法、堪达法、不动法、不退法、独觉、佛。
有学无学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有学)。法华经序品曰:「复有学无学二千人。」
授学无学人记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九品之名,声闻乘四果中预流、一来、不还之三果云学人,阿罗汉果云无学人。此品记法华迹门三周说法中之因缘周,由于彼等闻往昔之因缘,初回小乘心,发无上菩提心,佛于彼等授当来必当作佛之记别,故谓之授学无学人记品,常略名人记品。
无学
【佛学大辞典】
(术语)声闻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第四阿罗汉果为无学。学道圆满,不更修学也。法华玄赞一曰:「戒定慧三,正为学体,进趣修习名为有学,进趣圆满止息修习,名为无学。」法华嘉祥疏九曰:「若缘真之心更有增进义,是名为学。缘真之心已满,不复进求,是名无学。」
【佛学常见辞汇】
在声闻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第四果阿罗汉为无学。有学是还要上进修学的意思,无学就是学道圆满不更修学的意思。
无学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修行位到第四果之人也。即阿罗汉果。
【佛学常见辞汇】
證得无学果位的人,即阿罗汉。
无学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道之一。谓断三界诸惑已尽,證真谛之理,不更要学修之圆满智慧,即阿罗汉之无漏智也。
【三藏法数】
谓声闻断三界见、思惑尽,真谛之理究竟,无法可学,故名无学。即第四果阿罗汉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学无学
【佛学大辞典】
(术语)研究真理,以断妄惑,谓之学。真理究,妄惑尽,无更可修学者,谓之无学。小乘之学无学,以前三果为学,阿罗汉果为无学。大乘之学无学,以菩萨之十地为学,佛果为无学。文句八上曰:「研真断惑,名为学。真穷惑尽,名无学。研修真理,慕求胜见,名之为学,学位在三果四句真无漏慧也。阿罗汉果,研理已穷,胜见己极,无复所学,故名无学。」嘉祥之法华义疏九曰:「若缘真之心,更有增进义,是名为学。缘真之心,己满不复进求,是名无学。」法华经序品曰:「学无学二千人。」
【佛学常见辞汇】
有学和无学。修正道以断烦恼,叫做有学;悟真理而断烦恼,再无可修学,叫做无学。小乘以前面之三果为有学,最后之阿罗汉果为无学,大乘则以菩萨之十地为有学,至高无上的佛果为无学。
无学位
【佛学次第统编】
无学者,言学道圆满,更无修学也。无学位者,谓断至第七十二品解脱道时,證五分法身(见后文),名罗汉果。
此位断分别俱生烦恼并尽。
一、分别起烦恼 依邪思惟,缘起诸邪见之烦恼。
二、俱生起烦恼 依无时以来,恒与身俱之烦恼。
子缚已断,果缚犹存,名有馀涅槃。
一、子缚 子种子也。对见思烦恼之苦果,曰子。以烦恼系缚,曰子缚。
二、果缚 生死之苦果,缚我不得解脱,曰果缚。
若灰身灭智,名无馀涅槃。
【三藏法数】
无学位者,即声闻第四果阿罗汉也。此位断三界见、思惑尽,真理究竟,无法可学,故名无学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又云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