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罢软(罷軟)  拼音:pí ruǎn
软弱不振作,做事没主见。《汉书。卷四八。贾谊传》:「坐罢软不胜任者,不谓罢软,曰:『下官不职。』」《西游记》第二七回:「天下和尚也无数,不曾像我这个老和尚罢软。」
《漢語大詞典》:方寸乱(方寸亂)
心绪烦乱;无主张。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五:“今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辞。” 宋 王谠 唐语林·德行:“陟彼岵兮,孰不瞻父?方寸乱矣,何以事君?”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陆珪》:“儿方寸乱矣,敢请诸君早计之。” 清 黄遵宪 《聂将军歌》:“将军麾军方寸乱,将军部曲已云散。”
《國語辭典》:义冢(義塚)  拼音:yì zhǒng
掩埋无主尸体的坟墓。《谈徵。事部。义冢》:「起自宋代,韩琦镇并州,以官钱市田数顷给民安葬,蔡京设漏泽园,皆所谓义冢也。」也称为「义地」、「义园」。
《漢語大詞典》:义社(義社)
旧谓立社以奉无主之魂者。 宋 洪迈 容斋随笔·人物以义为名:“与众共之曰义,义仓、义社、义田、义学、义役、义井之类是也。”
分類:立社无主
《漢語大詞典》:公冢(公塚)
指公家所设埋葬无主尸骨的墓地。 明 徐渭 《义冢记》:“国家所在有公塚,以泽诸殤。塚亦曰义,初不虞客鬼之多如此也。”
《漢語大詞典》:闲土(閒土)
无主的荒地。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清丈总论》:“若夫为民私耕閒土以行清丈,非欲为增田裕课之举乎?”参见“ 閒田 ”。
分類:无主荒地
《國語辭典》:漏泽园(漏澤園)  拼音:lòu zé yuán
宋代官府为贫困无依的人所设立的埋葬地,专门埋葬无主或家贫无葬地者的尸骨。宋。周密《武林旧事。卷六。骄民》:「贫而无依者则有养济院,死而无殓者则有漏泽园。」《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有伤无伤,须凭检验。既说打死,将尸发在漏泽园去,俟晚堂听检。」
《漢語大詞典》:虚国(虚國)
(1).无备之国。《穀梁传·僖公三十三年》:“ 秦 人入 滑 …… 秦 越千里之险入虚国。” 范宁 注:“ 滑 无备,故言虚国。”
(2).空其国。《三国演义》第三三回:“ 并州 既定, 曹操 商议西击 乌桓 …… 郭嘉 曰:‘虽虚国远征,公无忧也。’”
(3).无主之国。《穀梁传·僖公十七年》:“以不正入虚国,故称嫌焉尔。” 范宁 注:“ 庄 九年, 齐 小白 入于 齐 ,贬不称公子。虚国,谓 齐 无君。”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宗藩·兄王伯王:“ 宣德 四年, 熺 请还 太原 奉 恭王 祀,上不许……是时, 晋 竟虚国无王。”
《国语辞典》:阴庙(阴庙)  拼音:yīn miào
供奉孤魂野鬼、殉难义士等无主鬼魂的庙宇。如老大公庙、大众爷庙、大众庙、百姓公庙、十八王公庙、万善祠、义民庙、廖添丁庙等皆属之。
《國語辭典》:羊性  拼音:yáng xìng
因羊本性合群,且容易受指挥引导,故比喻盲从、无主见的个性。《醒世姻缘传》第二八回:「人偏是这样羊性,你若一个说好,大家都说起好来;若一个说是不好,大家也齐说不好。」
《国语辞典》:墙上草(墙上草)  拼音:qiáng shàng cǎo
比喻毫无主见,左右摇摆的人。如:「他可真如墙上草,挺会随风转舵。」也作「墙头草」。
《國語辭典》:应声虫(應聲蟲)  拼音:yìng shēng chóng
随声答和的昆虫。本指唐代洛州人士所得的怪病,每发言则喉中有回应之声。见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后比喻胸无定见,随声附和的人。明。田艺蘅《留青日札摘抄。卷四。非文事》:「已无特见,一一随人之声而和之,譬之应声虫焉。」
《漢語大詞典》:应病(應病)
唐 时传说中的一种怪病,患者说话,体内即有应声。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 洛州 有士人患应病,语即喉中应之。”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中:“有患应病者,问医官 苏澄 ,云:‘自古无此方。今吾所撰《本草》,网罗天下药物,亦谓尽矣。试将读之,应有所觉。’其人每发一声,此中輒应,唯至一药,再三无声。过至他药,復应如初。 澄 因为处方,以此药为主,其病自除。”参见“ 应声虫 ”。
《國語辭典》:野猫(野貓)  拼音:yě māo
1.动物名。哺乳纲食肉目。四肢短壮,耳壳短而圆,毛黄或土灰色,参杂有似虎之斑纹。听力灵敏,常攀登树木,捕食鸟类。产于欧洲、亚洲各处。
2.专指可供食用的兔或野兔。
3.比喻卤莽或不受约束的人。《水浒传》第四回:「本寺那里容得这等野猫,乱了清规!」
《漢語大詞典》:公荒
指无主的荒地。《解放日报》1943.8.26:“切实注意解决秋开荒中的各种具体困难,首先是调剂荒地。公荒谁开的归谁登记,私荒除地主自开外,准许别人选开。”
分類:无主荒地
《漢語大詞典》:赦孤
指旧时 北京 普济堂 、 育婴堂 每年清明收殓无主尸骸、度荐亡魂的活动。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赦孤》:“两堂清明日检拾暴露骸骨及幼殤小儿殮葬,或化而瘞之,復延僧众施食度荐,名曰赦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