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连旗(連旗,連旂)
亦作“ 连旂 ”。
(1).谓旗帜相连。多形容军容之壮。 北周 庾信 《奉和赵王途中五韵》:“飘飘映车幕,出没望连旗。” 北周 庾信 《谨赠司寇淮南公》诗:“九河闻誓众,千里见连旂。” 隋 薛道衡 《出塞》诗之二:“连旗下 鹿塞 ,叠鼓向 龙庭 。” 唐 李白 《出自蓟北门行》:“推轂出猛将,连旗登战场。”
(2).谓军队联合。《晋书·刘乔传》:“苟崇忠恕,共明分局,连旗推锋,各致臣节,吾州将必输写肝胆,以报所蒙。”
《漢語大詞典》:胜幡
佛家设道场所立降妖伏魔的旗帜。《维摩经·佛道品》:“降伏四种魔,胜幡建道场。” 僧肇 注:“外国破敌得胜,则竪胜幡,道场降魔,亦表其胜相也。”《法华经·授记品》:“佛有大威德,名常立胜幡。” 南朝 齐 王屮《头陀寺碑文》:“胜幡西振,贞石南刊。”
《漢語大詞典》:旃旌
泛指赤色旗帜。左传·定公四年:“分 康叔 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 孔颖达 疏:“盖王以通帛、杂帛并赐 卫 也。然则大赤即是旃也。於綪茷之下更言旃者,茷言旂尾,旃言旂身,圆其文,故具言耳。若其不然,旌是干之所建,旗皆有旌,少帛、旃斾之后何须更復言旌,明是圆其文故重言之。” 汉 班固 《南巡颂》:“运天官之法驾,建日月之旃旌。” 北周 庾信 《郑常墓志铭》:“文轨既同,旃旌已偃;司勋行赏,军吏举功。”
分類:赤色旗帜
《國語辭典》:锦旗(錦旗)  拼音:jǐn qí
锦缎制成的旗帜。多作为奖品或表示谢意的纪念品。唐。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军装宫妓扫蛾浅,摇摇锦旗夹城暖。」
《國語辭典》:青旌  拼音:qīng jīng
画有青雀的旌旗。《礼记。曲礼上》:「前有水,则载青旌,前有尘埃,则载鸣鸢。」
《漢語大詞典》:青雀旌
画着青雀的军旗。亦省称“ 青旌 ”。礼记·曲礼上“前有水,则载青旌” 唐 孔颖达 疏:“青旌者,青雀旌,谓旌旗。军行若前值水,则画为青雀旌旗幡,上举示之。所以然者,青雀是水鸟,军士望见则咸知前必值水而各防也。”
分類:青雀军旗
《漢語大詞典》:整旆
谓出师征伐。旆,旗帜。《陈书·蔡景历传》:“抗威 兖 服,冠盖通於北门;整旆 徐 方,咏歌溢於东道。”
《漢語大詞典》:云幡(雲旛)
见“ 云幡 ”。
《漢語大詞典》:月羽
(1).白色的羽毛。 北周 庾信 《鹤赞》:“笼摧月羽,弋碎霜衣。” 倪璠 注:“月羽、霜衣,言鹤之白也。”
(2).即月旗。羽,旗帜。 唐 独孤及 《为李峘祭纛文》:“月羽云旗,以先启行。”
(3).指旗仗。 唐 李义府 《在巂州遥叙封禅》诗:“ 汶阳 驰月羽, 蒙阴 警电麾。”参见“ 月旗 ”。
《漢語大詞典》:月旗
旗名。绘月于旗上,故名。 唐 陆龟蒙 《开元杂题·照夜白》诗:“雪虯轻骏步如飞,一练腾光透月旗。”宋史·仪卫志三:“ 太祖 又詔别造大黄龙负图旗一,大神旗六,日旗一,月旗一。”元史·舆服志二:“月旗,青质,赤火焰脚,绘月于上,奉以云气。”《清通考·王礼二十》:“月旗:蓝缎为之,斜幅不加缘,中绣月,内为顾兔,尺寸如青龙旗,杆如驍骑纛之制。”参见“ 月章 ”。
分類:旗名
《国语辞典》:易帜(易帜)  拼音:yì zhì
改变旗帜。谓取胜敌人。参见「拔帜易帜」条。《佩文韵府。卷六三。寘韵引梁萧纲。七励》:「前锋纷其易帜,后骑决其沙囊。」
《漢語大詞典》:龙幡(龍幡)
(1).画有龙的旗帜。黄庭内景经·肾部:“苍锦云衣舞龙幡,上致明霞日月烟。” 蒋国祚 注引 吕祖 曰:“龙幡是水生龙之象也。” 清 魏耕 《董逃行》:“矠鱉射鲤整后厨,龙幡阿娜客来迟。”参见“ 龙旂 ”。
(2).中军主帅之旗。 宋 孔平仲 《紫髯将军》诗:“龙幡遮火烧 赤壁 ,东南风急天絳色。” 明孙仁孺《东郭记·为将军》:“从军苦,黄花緑野,画角促龙幡。”参见“ 龙旂 ”。
《漢語大詞典》:龙旂(龍旂)
亦作“ 龙旗 ”。
1.画有两龙蟠结的旗帜。天子仪仗之一。周礼·考工记·輈人:“龙旂九斿,以象大火也。” 郑玄 注:“交龙为旂,诸侯之所建也。” 贾公彦 疏:“九斿,正谓天子龙旂。”后汉书·明帝纪:“ 东海王 彊 薨,遣司空 冯魴 持节视丧事,赐升龙旄头、鑾輅、龙旂。” 李贤 注:“交龙为旂,唯天子用之,今特赐以葬。” 唐 司空图 《杨柳枝》词之四:“臺城细仗晓初移,詔赐千官禊饮时。緑帐远笼清珮响,更曛晴日上龙旗。” 清 曹寅 《正月二十九日随驾入侍恭纪》诗之一:“期门百队龙旂后,更有名王万骑陪。”
2.借指天子。 宋 苏轼 《王晋卿作烟江迭障图仆赋诗十四韵晋卿和之语特奇丽因复次韵》:“屈居华屋啗枣脯,十年俯仰龙旂前。” 明 夏完淳 《大哀赋》:“登陴而鱼钥仓皇,入援而龙旂震荡。”
3.指得专征伐的将帅之旗。 唐 岑参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之三:“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 冯双礼 将左, 白文选 将右,而 可望 建龙旗鼓吹居中。大兵急攻之,败走。”参见“ 龙章 ”。
4. 清 代国旗。 清 黄遵宪 《香港感怀》:“山头风猎猎,犹自误龙旗。”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八:“乡下人们对于城里挂着‘龙旗’,‘五色旗’,或‘日本旗’,是毫不关心的。”
《漢語大詞典》:引章
导行的旗帜。 宋 司马光 《送茹屯田知无为军》诗:“聊应衣绣过乡曲,不作引章惊故人。”
分類:旗帜
《漢語大詞典》:信旗
古代军中用为指挥进退的旗帜。资治通鉴·唐武宗会昌四年:“每战,监使自有信旗,乘高立马,以牙队自卫,视军势小却,輒引旗先走,陈从而溃。” 胡三省 注:“信旗者,别为一旗,军中视之以为进退。”
《國語辭典》:认旗(認旗)  拼音:rèn qí
军队中区别所属的旗号,旗上有主将的官号或姓字。《水浒传》第七回:「大闹中原,纵横海内。直教农夫背上添心号,渔父舟中插认旗。」《三国演义》第二八回:「关公活捉执认旗的小卒过来,问取来由。」
《漢語大詞典》:隼旗
画有隼鸟的旗帜。古时诗文中常用以为州郡长官之标志。 唐 岑参 《送羽林长孙将军赴歙州》诗:“隼旗新刺史,虎剑旧将军。”参见“ 隼旟 ”。
《漢語大詞典》:隼旟
(1).画有隼鸟的旗帜。古代为州郡长官所建。语本周礼·春官·司常:“鸟隼为旟,龟蛇为旐……州里建旟,县鄙建旐。” 唐 刘禹锡 《泰娘歌》:“风流太守 韦 尚书,路傍忽见停隼旟。” 宋 贺铸 《玉京秋》词:“蜡屐纶巾,羽觴象管,且追随、隼旟行乐。” 清 姚鼐 《答孙补山中丞》诗之二:“鸿翼久迴春水白,隼旟重向 越 山青。”
(2).指代州郡长官。 唐 白居易 《得甲为郡守部下渔色御史将责之辞云未授官已前纳采》:“宜听隼旟之诉,难科渔色之辜。” 五代 齐己 《荆渚病中因思匡庐遂成三百字寄梁先辈》诗:“每许亲朱履,多怜奉隼旟。”
(3).指帅旗。 明 吾丘瑞 《运甓记·权门灯宴》:“隼旟虎帐,拥百万貔貅;铁鎧金戈,辖三千熊虎。”亦指将帅。旧唐书·尉迟敬德程知节等传论:“ 知节 志平国难,拜隼旟则致命辅君。”
《漢語大詞典》:丹旗(丹旂)
红色的旗帜。 三国 魏 曹丕 《黎阳作》诗之三:“白旄若素霓,丹旗发朱光。”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獠徒云布,武骑雾散,丹旗燿野,戈殳晧旰。”
丹旂:同“ 丹旗 ”。 三国 魏 应玚 《驰射赋》:“树应鞞於路左,建丹旂於表路。”
分類:红色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