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17,分35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斯文
斯人
于斯
斯民
如斯
斯须
斯世
若斯
在斯
斯时
李斯
螽斯
波斯
万斯
来斯
《國語辭典》:斯文  拼音:sī wén
1.礼乐制度教化。《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汉书。卷一○○。叙传下》:「武功既抗,亦迪斯文,宪章六学,统壹圣真。」
2.儒士。《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六:「平日敬重斯文,喜欢才士。」《儒林外史》第三六回:「先圣祠内,共观大礼之光;国子监中,同仰斯文之主。」
《國語辭典》:斯文  拼音:sī wen
人的举止文雅有礼。《红楼梦》第六三回:「斯文些的才好,别大呼小叫,惹人听见。」《文明小史》第三回:「如果打死了外国人,我拚著脑袋去陪他,金委员不该拿读书人如此蹧蹋,到底不是斯文一脉!」
《漢語大詞典》:斯人
(1).此人。论语·雍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唐 杜甫 《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诗:“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 明 刘基 《郁离子·虞孚》:“饮食之人,则人贱之。斯人之谓也。”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三章:“说来说去,大有斯人不出如苍生何之概。”
(2).犹斯民。指人民,百姓。 唐 元结 《与瀼溪邻里》诗:“斯人转贫弱,力役非无怨。” 太平天囯 汪吉人 等《〈军次实录〉序》:“小官等佩读之餘,知足以破斯世之迷途,启斯人之聋瞶。”
《國語辭典》:于斯(於斯)  拼音:yú sī
在这里。如:「他生于斯,长于斯,对此地存有一分深厚感情。」
《漢語大詞典》:斯民
指老百姓。《孟子·万章上》:“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管子·侈靡:“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斯民之良也。” 晋 陆机 《答贾长渊》诗:“乃眷三哲,俾乂斯民。” 宋 曾巩 《福州上执政书》:“寇旱之餘,曾未朞岁,既安且富,至於如此, 巩 与斯民与蒙其幸!” 鲁迅 《悼杨铨》诗:“何期泪洒 江 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分類:老百姓
《國語辭典》:如斯  拼音:rú sī
如此。《文选。张华。励志》:「逝者如斯,曾无日夜。」《文选。何晏。景福殿赋》:「苟德义其如斯,夫何宫室之勿营?」
分類:如此
《國語辭典》:斯须(斯須)  拼音:sī xū
片刻、短暂的时间。《礼记。祭义》:「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唐。杜甫〈丹青引〉:「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分類:须臾片刻
《漢語大詞典》:斯世
此世,今世。三国志·蜀志·郤正传:“收止足以言归,汎皓然以容裔,欣环堵以恬娱,免咎悔於斯世。”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生丁斯世,言语道断,为 守常先生 的遗文写了几句,塞责而已。”
分類:今世
《漢語大詞典》:若斯
如此。 汉 王延寿 《鲁灵光殿赋》:“苟可贵其若斯,孰亦有云而不珍。” 三国 魏 曹植 《公宴》诗:“飘颻放志意,千秋长若斯。” 南朝 梁 萧统 《〈文选〉序》:“若斯之流,又亦繁博。”
分類:如此
《漢語大詞典》:在斯
在这里。《论语·卫灵公》:“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后汉书·文苑传上·崔琦:“履道者固,杖埶者危。微臣司戚,敢告在斯。”
《国语辞典》:斯时(斯时)  拼音:sī shí
此时、这时。如:「说时迟那时快,正当斯时,他也到达了目的地。」
分类:此时
《国语辞典》:李斯  拼音:lǐ sī
人名。(?~西元前208)字通古,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后受秦始皇重用,入秦为相。主张废封建,定郡县,行禁书令,统一文字,变籀文为小篆。并曾与赵高、胡母敬等,整理当时通行的秦文,写成《仓颉篇》七章。后为赵高所害,腰斩于咸阳市。
《國語辭典》:螽斯  拼音:zhōng sī
1.直翅目螽斯科的泛称,约有三千种。体呈绿色、棕色或灰色,触角等于或超过体长,具长翅,生活于地面、矮草上或灌丛中。雄体鸣声来自覆翅互相摩擦。有草螽、尖头草螽和盾背螽斯等。
2.《诗经。周南》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螽斯,后妃子孙众多也。」或亦指祝子孙盛多之诗。首章二句为:「螽斯羽,诜诜兮。」
《國語辭典》:波斯  拼音:bō sī
1.国名。(Persia)今伊朗的旧名,在亚洲西部。参见「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条。
2.烛工、烛商所供奉的行神。相传波斯原为一贫苦樵夫,伐树时,偶然间砍倒一棵树,见树皮上有白脂,进贡于禹,后制为蜡烛,遂被奉为行神。
《骈字类编》:万斯(万斯)
齐书郁林王纪见三登下
《韵府拾遗 支韵》:来斯(来斯)
何中远离别诗君心宁绝妾望君君来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