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祷文(禱文)  拼音:dǎo wén
向神祈祷时所用的文词。如:「为子祈祷文是美国麦克阿瑟将军所写的一篇著名祷文。」也作「祷告文」。
《國語辭典》:应讯(應訊)  拼音:yìng xùn
回答讯问。如:「法官传唤与本案相关人等出庭应讯。」
《漢語大詞典》:诏体(詔體)
诏书的文体。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观 文 景 以前,詔体浮新; 武帝 崇儒,选言弘奥。”
分類:诏书文体
《漢語大詞典》:杂着(雜著)
文体名。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不拘体例的著作。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杂著》:“按,杂著者,词人所著之杂文也;以其随事命名,不落体格,故谓之杂著。然称名虽杂,而其本乎义理,发乎性情,则自有致一之道焉。 刘勰 所云‘并归体要之词,各入讨论之域’,正谓此也。”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书·丛书:“丛书者,丛脞之书也。丛脞犹细碎,细而不遗大,可知其所容矣。盖戢孴已作,犹后人别集中之杂著也。”
《漢語大詞典》:杂赞(雜贊)
古代用以赞颂人、事、物的文体之一种。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中》:“赞颂体或相似,今无甚变,惟因事殊用,或分三体:一曰史赞,一曰哀赞,一曰杂赞。”夹注引 方熊 《文章缘始补注》:“杂赞,意专褒美,若诸集所载人物文章书画诸赞是也。”
分類:赞颂文体
《漢語大詞典》:太学体(太學體)
宋 时流行的险怪奇涩的文体。宋史·欧阳修传:“知 嘉祐 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 修 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輒黜。”
《國語辭典》:四书文(四書文)  拼音:sì shū wén
八股文的别名。参见「八股文」条。
《國語辭典》:八股  拼音:bā gǔ
1.明、清科举时所规定的文章格式。参见「八股文」条。
2.讽刺言行比较刻板、不知变通。如:「八股的作风」、「八股的教条」。
《漢語大詞典》:颂论(頌論)
颂和论两种文体的并称。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又旧例:试杂文者,一诗一赋,或兼试颂论,而题目多为隐僻。”
分類:文体
《漢語大詞典》:演连珠(演連珠)
古代文体名。文选载有 晋 陆机 《演连珠》。 张铣 注谓:“连珠者,假託众物陈义,以通讽諭之道。连,贯也。言贯穿情理,如珠之在贯焉。 汉章帝 时, 班固 、 贾逵 已有此作, 机 復引旧义以广之。演,引也。”
分類:文体
《国语辞典》:叙事文(叙事文)  拼音:xù shì wén
一种文体。记述人或物在某时期中的动作或变迁过程的文字。
《国语辞典》:记述文学(记述文学)  拼音:jì shù wén xué
非创造性或小说性的文学。此类文体起源甚早,见于古希腊,但直至二十世纪才确立。如视察记录、现场报导、探险记、游记类等文章。
《国语辞典》:教战守策(教战守策)  拼音:jiào zhàn shǒu cè
文章名。策,文体的一种。苏轼于宋仁宗朝进时务策二十五篇,皆为有关政治、经济、教化、军事的大计,此乃其中之一。内容主张国君在承平时期即应有忧患意识,使民众接受战斗及守备技巧的军事训谏,才能处变不惊,临危制乱。
《国语辞典》:降格仿讽(降格仿讽)  拼音:jiàng gé fǎng fèng
故意仿拟俚俗的文体,以表达严肃的论题,由体裁与主题间的不协调,造成讽嘲的效果。
《国语辞典》:法堂疏  拼音:fǎ táng shù
文体名。长老主持之词也。其用有未至用以启请、将行用以祖送、既至用以开堂。
《国语辞典》:白话文学(白话文学)  拼音:bái huà wén xué
以白话文体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